如何提高体育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2020-10-09阙小明
阙小明
【摘 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因材施教及合理的安排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的密度;课的强度;因材施教;场地器材
体育课就是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学习体育技能,发展体力智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相应的品质的过程。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首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即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效果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课堂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用活泼多样、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而体育教学过程就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既要完成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的功能又要完成体育的教养、教育功能。所以要组织一节好的有实效的体育课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认为组织一节好的有实效的体育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钻研教材合理安排课时进程和练习密度
(一)课时计划设计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悉和理解教材,掌握各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其次要调查与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思想动态与组织纪律情况,以及场地与器材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来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其次就是在动笔之前要反复思考,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细心推敲,并要预计与估计可能出现或发生的问题,教师准备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再就是教师要对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做一次实地演练,掌握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强度、密度及组织队形和变换方式,合理安排课时进程。
(二)学生在一节课当中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是衡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决定性指标和重要环节。所谓课的密度是指课内主要的基本教学时间与一节课的总时间和课前的准备活动时间及课的基本教学任务完成后放松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强度是在密度的基础上提高练习的质和量,从而保证学生达到本次课的任务要求的练习效果。现在体育课以45分钟为例,那么课上基本教学与练习的时间正常要达到30分钟以上,那么课的密度就是:30÷45×100%=67%。这就是课的密度。而课的强度则是指学生在单位时间里练习的频次和学生的耐受力,即学生在训练中的承受能力,承受能力一般以学生的心率为指标来衡量。一般情况下要求达到每分钟140以上,当然这要视学生的个人体质而言。这就是一节课的练习强度,每节课都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任务为出发点,安排好准备活动和结束放松的时间和形式,尽量用最少时间去组织教学,减少不必要队伍调动和等待的时间。
预计一节课的密度和强度是一项很科学、很细致、很复杂的工作,即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情況,也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本校教学计划和班级的学生特点及进度,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本节课的进程。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做到区别对待,既要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也要确保学生锻炼时的安全,要区别对待。合理安排课的密度和强度,才能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课的进程安排、课中队伍的调动都要合理紧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让学生身体得到最佳的最适当的刺激,使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都有所提高。所以,合理的预计和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和强度,是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个体的能动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并激发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不断创新,学生个个生龙活虎,尽情发挥,课堂场景热火朝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同时自锻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学生个个精神振奋,跃跃欲试,课堂充溢着浓厚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而要提高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变换师生角色。教学过程应变“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教学”转变为“引导”,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教师沉下去,学生动起来”的新教学观点,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启迪,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而且教师也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同乐,并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与教师一比高低,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正确引导,激发动机。要向学生阐明本次课的目的、任务、功能,把身体锻炼、文化学习及与人类生存、生产等活动联系起来,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本课内容的社会功能及健身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可着重向学生介绍中长跑能增强人体心脏及物质代谢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及器官的机能,同时也是终身体育的一个很好的项目。这样使学生明白参加长跑的目的,就必然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要我锻炼”向“我要锻炼”的方向转化。第三就是健身与快乐相结合,让音乐、舞蹈、游戏进入体育课堂,如兔子舞,不仅学生爱跳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热身运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愉悦身心、调节情感、陶冶情操、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能使体育教学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果。第四多采用小型竞赛,初中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又如:反应能力的训练可以改成学生相互追逐的游戏来进行等等。所以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投其所好,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反应了教学的差异性,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基本上要兼顾两头,既要择优施教,也要做好差生的转化,热情关怀与帮助他们,通过适宜的方法,掌握“三基”。既要完成课的任务,也要发展个别学生的特长和爱好,要解决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要在研究学生性别,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加强组织措施和个别对待,调查分析,分类编组,分组辅导。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方法运用时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充分利用场地器材
活跃的课堂气氛,除了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外,场地器材的安排和布置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场地器材设计,不仅能给学生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而且能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激活创新激情。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场地,营造一个新颖、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体育课堂更具特色。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验证明,合理地安排课时进程。合理地预计体育课的密度和强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个体的能动性,因材施教让课堂活跃起来并充分利用场地器材,是充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狮城中学,福建 宁德 3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