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材编者,高效实施部编版教材
2020-10-09徐芳
徐芳
【内容摘要】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有着鲜明的特质,教师要从传统教学理念的窠臼和过往教材的束缚中走出来,洞察编者的设置用意,以整体、关联、勾连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部编版教材的编写体系,避免教学中脱节或者重复现象的发生,让部编版教材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生长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对话编者 设定主线 内在关联 统整把握
随着部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一线教师对部编版教材地使用已经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方式编排内容,从整体上看,部编版教材中内在知识不再是平面化、线性化的方式呈现,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体系,体现了教材编排的整体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对部编版教材地使用,就应该具备前后勾连和统整的意识,从整体上把握部编版教材的编写体系,避免教学中脱节或者重复现象的发生。
一、设定主线,明晰单元内在的相关处
部编版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册数与册数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的课文与课文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相互联系,语文教师不能以逼仄的视角来关注所要教学的单元,而需要以上下贯通、彼此勾连的方式来把握单元训练目标之间的相通之处。
比如部编版九下第一单元提出“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细致考量就会发现,编者意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落实诗歌的诵读,避免进行机械的分析,而是对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进行深入体悟。那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加以落实呢?比如第一篇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为精读类文本,就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洞察诗歌独特的节奏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分别紧扣第一节中的“长短句”,感受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忧患和沉痛之情;紧扣第二节中的“短促句”,感受诗人内心的悲怆之感;紧扣第三节中的“反复回旋”的特点,感受诗人情感不断浓烈的趋势;最后,紧扣第四节中“不断加快的节奏和排比性的语句”,感受逐步被推向高潮的情感质态。
有了这样的实践感知,学生就能从诗歌言语的形式来把握诗人内在的情感,洞察詩歌的丰富意象。因此,教学这个单元后面的课文,就可以将这一经验延续下去。教学《短诗五首》,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过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对诗歌中节奏韵律的体悟,来感知诗人的内在情怀。而在教学《月夜》时,就可以将言语形式扩展到叠词上,而且每句话都以“着”字结尾,形成了反复性的句式。
纵观整个教学版块,教师确定了单元教学的训练主线,并将不同的训练着力点和侧重点,分布在不同的课文之中,把握了单元的相通之处,形成了教学的训练合力。
二、洞察重点,把握单元训练的独特处
从整体把握部编版教材,要以对单个素材的把握为基础,明晰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课文所承载的独特之处,才能明晰训练主线中的独有价值点。
诗歌教学并不仅仅是这一个单元,诗歌的阅读也不仅仅就这一个要求,不同的单元有着不同的教学价值,还以部编版九下第一单元为例,有着这个单元所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单元中提示“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究竟该如何落实,很多教师人为地将“意象”“情感”“哲理”拆分开来,事实上没有哪一个环节的教学是纯粹地指向于“意象”或者“情感”“哲理”的,教师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将意象和情感、哲理联系起来。比如《短诗五首》中的《萧红墓畔口占》的教学,教师紧扣诗歌一二两行“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引导学生从意象中感受诗人在行程中的沉重,并将其与此行目的的轻快进行对比,体悟其内心的压抑和忧伤。此时,教师可以相机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原本祭奠逝者,内心的情感应该是哀伤和幽怨的,但为什么诗人会选择“红山茶”这种色彩亮丽的意象呢?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再次走进诗歌,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所精心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最终发现诗人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悼念,而是一种与萧红的对话、交流和情愫,不仅明晰了诗歌中的意象,更从意象中窥探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以及所赋予的深刻哲理。
这样的阅读,单元训练重点所指向的“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就在学生悄然实践的过程中落在了实处。
三、设置抓手,紧扣单元训练的共同处
传统教学理念都是文本的单篇教学,教师总是不放心,想要将一篇文本中讲全、讲通、讲透。事实上,教师讲得越多,课堂就越显得杂乱,而不够明晰。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或者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具备整合意识,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的真实用意,从单元整合的思维来考量文本的教学价值,研制教学内容,最终为遴选教学策略奠定基础。
比如部编版九下第四单元是一个典型的文艺性随笔和文艺性论文单元,从整体视角把握文本,就可以从这一文体入手,将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解内容、思辨提升和迁移运用上。为此,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板块:
首先,从理解的角度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表达的思路。比如《山水画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阅读之后,把握“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引导学生探寻文本表达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的顺序,从而感受文本清晰流畅的论证逻辑和丝丝入扣的板块结构。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通过质疑问难,形成思辨意识,形成自己的认知与理解。从文艺性评论的文体来看,文本的内容是作者阅读了文艺作品之后所形成的感受或者是对某一文艺现象的独特看法。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成为教材课文盲目的崇拜者,而需要鼓励学生带着反思和批判的意识,与文本进行真实的对话,与作者形成平等的互动,比如朱光潜先生的经典作品《无言之美》中就提到:“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这与这篇文章所要论述的重点有什么不同呢?针对此,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质疑:课文中所说的“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只有让学生只有真正深入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意蕴,才能激活思维,形成自己的表达,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疑惑。
最后,学生要将从课文中学习到的鉴赏文艺性文本的方法,积极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过程中。教材文本中的内容、观点,并不是仅仅供学生理解和习得的,而是需要在实践生活中加以运用。这应该成为部编版教材中文艺性随笔和评论教学最为基础的要求。这与语文常态化学习中的一般性的阅读不同,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作者思考和表达的路径,鼓励学生与自己的阅读实践和经验进行统整,让学生在经历阅读的感知、提炼和迁移之后,扩展视野、提升自身的境界。
纵观这个单元的教学案例,教师就是紧扣单元的文体特征展开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和观点,更洞察了文艺性评论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和相关的阅读方法,并利用其观点与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了联系,使得整个单元的教学都在相同的抓手之下,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不断发展。
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有着鲜明的特质,教师要从传统教学理念的窠臼和过往教材的额束缚中走出来,洞察编者的设置用意,以整体、关联、勾连的方式,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质变认知,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于国.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J]. 语文学习,2017(11).
[2] 余映潮. 部编教材运用策略之九:学会利用精段——谈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自我训练(69)[J]. 语文教学通讯,2019 (32).
[3] 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