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2020-10-09王景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探索与实践培养途径

王景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学院在国际化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处理好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学校具体实际,从国际化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 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JGY1605)

[作者简介] 王 景(1978—),女,湖南浏阳人,硕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215-02    [收稿日期] 2020-01-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但民办高校自身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较薄弱、管理经验欠缺等,影响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向应用型转型已成发展趋势。我校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这点来看,国家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把办学重点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政策对学校而言比较有利,将坚定我校走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发展之路。

一、现状分析

学校国际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化办学排名位列省内同类高校前列,但合作交流的层次较低,影响力较小;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成效不明显等等。教育的国际化,最终是要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因此本文就国际化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途径,推动学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成果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契机,结合外语类院校的特点,提出成为“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民办本科高校的建设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实施“国际化特色”战略,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提升办学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外语专业人文化改革,加强对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育,推动非语言类专业国际化建设。全面实施以“英语+辅修”“小语种(非通用语种)+英语(或辅修)”“非外语类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外语+”战略,推进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优先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重点建设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相关专业,形成以文学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为两翼的专业布局。

选取核心专业,拓展同国外高校的合作,设立国际班。聘请外籍教师和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在教学中采用博客、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等,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熟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通晓国际惯例,熟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情况。

加强与境外高校、跨国公司、涉外行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建立多语种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提供更多具有国际背景的实践机会,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深入了解他国文化,提高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

(二)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制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管理办法,加强全外语/双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和特色课程群建设,并把“立德树人”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始终,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课程理念和体系,将前沿知识融入课程,使学生能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的课程;扩大国外原版教材的使用比例。人才培养方案中引进外方课程、外方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占总课程的50%。引进国外行业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国际同类专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获得专业质量管理认证,探索构建“接轨国际,产学一体”[2]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建立高效灵活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建设和造就一支“双背景、双师型、双语言”为特色的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为支撑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师资的流动和淘汰机制,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

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要求,引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团队。完善外籍教师招聘模式、薪酬体系、职称评审以及考核机制,提升整体水平和层次。加大资助力度,扩大教师赴国(境)外访学研修规模;筹建“教师海外培训基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或培训机会。提高国际、港澳台学术会议层次,建立国际科研平台,获得资助项目和资助金额,扩大学校国际科研影响力。

通过规章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强化“大外事”工作格局,形成国际化工作联动格局;健全考核与评价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强化干部的管理与服务意识,形成稳定的管理工作队伍;选派中青年管理骨干赴海外高校管理岗位学习,提高国际合作与对话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人才担任领导岗位,加大行政人员的培训力度,形成国际化的管理氛围和管理团队。

(四)拓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拓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多模式、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合作办学。建立双方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机制,完善“双校园”[3]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每个专业有合作项目,成建制地送学生出国学习。加大学生出国学习资助力度,鼓励学生参与跨国机构、国际组织等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的交流项目。

(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完善国际化工作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流程,形成领导有力、部门分工协作、共谋发展的国际化工作机制。健全战略管理与目标管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以增强二级学院管理活力为出发点,实施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厘清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权责关系,明确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加大二级学院的权责利,做好过程、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

三、结语

总之,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纲领,坚持把国际化作为打造学校卓越品牌的必由之路,通过拓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化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2.htm,2010-07-29.

[2]加快培育產学一体人才——越秀酒店管理学院通过EFQM卓越质量管理认证[EB/OL]http://www.sx.gov.cn/art/2019/12/26/art_1462938_41276757.html,2019-12-26.

[3]陈正权.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5):89-92.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探索与实践培养途径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