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地震定位方法综述
2020-10-09肖家强易江陈凯
肖家强 易江 陈凯
摘 要:地震定位是地震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提高地震定位的精度对地震事件及地质构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重庆地区常用的地震定位方法和相关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地震定位;双差定位;地震精度
重庆市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理位置坐落于大陆的西南地区,西边紧接四川盆地,区内有长江与嘉陵江两条河流相交。辖区内地质构造情况相对多样化,多数地区均有断裂带发育,断裂构造与褶皱构造在地表上共同发育,褶皱构造的呈现特点主要是隔挡式,地质形态上向斜部分相对宽缓、背斜部分则相对高陡。属于该地区的地槽褶皱系统由长江准地台和一级构造单元中的秦岭单元所封闭。四川盆地西南部东西地壳差异较大,而重庆地区刚好位于这一边缘过渡带中。区内地台和地槽褶皱存在于上扬子台和北大巴山等二级构造单元中。该区毗邻南北地震带中部,区内的地震构造按其走向特征可以分三类:北东向断裂分布,包括华蓥山断裂、彭水断裂、七曜山-金佛山及其附属断裂方斗山等,北西西向断裂分布包括城口深断裂及其伴生小断裂,南北向断裂分布主要为长寿-遵义断裂等。总体上,震中及周边区域的褶皱轴向及断层朝向多数为北东方向,少数为北北东方向、北西西方向,基底断层的存在对于区域地震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纵观历史地震资料,沿构造单元边界和背斜褶皱底部的断裂带是该区域内中强地震多发区域。作为近代历史上震级最大、破坏性最强的黔江小南海6级地震(1856)不仅阻塞河流形成了小南海堰塞湖,还揭开了近代重庆地区地震相对活跃期。近代历史上发生了M5级以上地震达到8次,渝北统景(1989)在短时间内曾发生5.4、5.2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2017年重庆武隆地区发生了5.0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四千万元,为近几年来重庆地区震级最大的地震事件。三峡水库蓄水造成的水体的渗透可能对老断层复活产生影响,从而产生诱发地震。重庆市地震形势较为特殊,归咎于其独特的城市建筑风格,城市内人口众多,建筑物依山而伴高低起伏较为密集,被归于地震灾害危害较大的城市。国务院在1996年将重庆列为重点地震监测和防御城市。重庆区域近现代中强地震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地震震源深度通常较浅,震感较为明显,造成了相对较大的经济损失。总结重庆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和提高地震定位的精度对重庆地区的地震预报及地方的防震减灾事业具有重大的科学指导意义。
自古以来地震定位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在早期的地震事件定位方法中主要利用作图来进行地震的定位与分析。线性的地震定位方法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兴起。1912年Geiger提出了经典定位方法,标志着线性定位方法的起源。
1 经典(Geiger)方法
5 结语
重庆市数字测震台网经中国地震局“十五”項目建设完成,日常的资料分析通过MSDP软件中自带的地震定位方法(单纯型、自适应、HypoSAT、LocSAT、Hypo2000等)实现,速度模型使用的是重庆地区速度模型。Hypo2000地震定位法可以将研究区域进行分割,在不同的区块中选择适合该区域的速度结构模型,采用多重速度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一模型带来的误差。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观测组网内的地震定位具有较高的精度。双差定位通过利用地震事件的相对走时差数据来消除震源区外部的地下速度结构带来的误差,其对震源区以外的速度结构的准确度依赖性较低,结合绝对走时数据来进行震源参数反演,提升了反演结果的精确度。随着工业活动诱发地震现象的频发,大量微震的出现对地震定位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地震频发区域进行大范围地震观测台阵的布设及微震地震震相的识别都是目前地震定位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定位方法的准确性和多样性都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凯,孙国栋,易江,李光科.重庆及邻区地震精定位及活动性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40(05):8-20.
[2]陈凯,曹坤剑,易江.重庆地震台BBVS-120与KS-2000型地震计系统性能对比分析[J].高原地震,2018,30(01):34-39.
[3]汪建,董建辉,何秋典.三峡地区水库诱发地震精定位方法对比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17(03):62-69.
作者简介:肖家强(1992—),男,云南楚雄人,助理工程师,毕业于防灾科技学院,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