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老龄化政策下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探析

2020-10-09郭晓文

河北科技图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公共图书馆

摘要:阐述了创新图书馆老年服务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总结国内外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模式,以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为例,提出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对策,即完善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微观制度体系,以“积极老龄观”为目标提升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64

根据联合国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统计报表,截至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 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1],表明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

2002年联合国第二屆世界老龄大会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书面建议,积极老龄观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推广。“积极老龄化”是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并在需要帮助时,能获得充分的保护和照料。公共图书馆全方位为老年提供精神文化食粮,吸引更多老年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是践行“积极老龄化”政策理念的重要体现。目前,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依然存在服务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老年服务方式和内容与老年文化需求之间尚有较大差距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

1 创新图书馆老年服务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1.1 创新图书馆老年服务的政策依据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计划纲要强调“图书馆”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2]明确指出,要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设立基层服务点为老年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3]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老年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4]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提供适合老年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5]倡导“培育积极老龄观”。2017年《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6]引导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开设老年阅览区域,提供大字阅读设备、触屏读报系统。

1.2 创新图书馆老年服务的理论基础

“积极老龄化”提倡老年通过参与社会,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积极的意义[7]。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阐释,在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中,“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将到来的可能性,人们必须面对“死”来谋划“生”。“向死而生”的哲学观和“积极老龄观”是以过程取向建构老年完美人生的认知依据,也是创新图书馆老年服务的理论基础。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使命。“需要”表明了一种摄取状态,是有机体、人和整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人的需要与人的本性密切相连。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8]。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高级的精神需要,而这些需要都可以直接转化为相应的信息需求。“创造和积累信息资源”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从而也表征着人的本质[9],这些信息资源反过来又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成为保持和发展人的本质的基础。

作为充分拥有信息资源的图书馆,研究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自然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创造和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10],构建“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对个人和每个人都有益”的“综效”组织,使聚集在这里的一群人,“凭借不同的方式——但都是合乎法律的,获得各种各样的需要[11]”。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深厚、外延广博,其中人生的不同阶段构成了生命全周期的“全面发展”。提升老年文化生活质量的全生命周期观念,是公共图书馆开展老年服务的基本目的之一。

2 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的基本模式

公共图书馆围绕人文精神、图书馆空间理论、社会服务职能等,形成了老年服务的人文关怀、教育培训和社会多元合作三种模式。

2.1 人文关怀模式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状况的关注,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和[12]。“积极老龄化”的价值取向与公共图书馆社会使命之间的契合度,使创设舒适的阅读环境、温馨的服务氛围和便利的服务项目贯穿于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始终。早在上世纪70年代 ,美国图书馆就为老年读者提供大字书、有声书、放大设备、翻页器等贴心服务,还提供送书上门、流动书车、邮寄送书等延伸服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使用四种语言为老年读者编写了他们最感兴趣的九种学习资源工具包,同时还提供由图书馆定制的纸质和电子版本的季刊《乐在生活》,内容涵盖健康养生、新加坡历史和图书馆馆员的书评等。为了提高老年读者的科普知识和思维能力,图书馆还经常随刊赠送小礼物[13]。依照老年读者的喜好设置网页,并穿插超链接,有机整合网站资源,为老年读者带来很多便利。如河北张家口市图书馆,在老年办理离、退休手续时就直接把阅览证发放到他们手中,使老年人一退休就有了新归属[14]。山东省图书馆老年阅览室,每天提前为老年读者备好开水、纸笔,为他们配备老花镜和放大镜等工具,每天做到来有“迎声”,走有“送语”[15],使他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2.2 教育培训模式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典籍的府库和信息知识的通衢”[16],一直被看作“公民社会的象征以及民众终身学习的场所”[17]。图书馆空间的社会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包括物质与精神在内的、全面的空间体验标准,其“信息共享” “知识共享”“学习交流”等空间理论都涉及到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如浙江省平湖市图书馆“老年读书会活动室”及其内部刊物《晚晴》,温州市图书馆老年分馆“籀园老年讲坛”“籀园谈艺”“籀园讲新闻”等特色栏目,佛山市图书馆“长者尊享阅读区”和“晚晴读书乐园活动区”,深圳图书馆“丹彩墨香,国韵学堂”中老年书画培训班和“捕捉光影,发现美好”老年摄影知识讲座,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乐龄俱乐部及其《乐龄新知汇》系列剪报,都是利用图书馆空间进行教育培训的优秀范例。

为让老年人更好适应信息社会,熟悉网络知识,图书馆特开设相关培训,如佛山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体验活动,深圳图书馆“老有所学深图冲浪——中老年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为国内其他图书馆起到了示范作用。国外的老年信息服务也很丰富,如美国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提供OPAC和精选网络资源,开设电脑网络课程或提供在线指导。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通过国家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网络,为老年人提供信息服务,还建立“银发族资讯中心”,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等[18]。

2.3 社会多元合作模式

老龄社会组织和个人需求的多样化是图书馆社会合作方式与服务内容多样化的基础。新加坡每六万人拥有一家图书馆,这些分布在商业和生活中心区的图书馆,为老年提供学习资源包、社区信息、游戏以及阅读辅助工具等多种服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还在不同图書馆之间举办定向参观活动,旨在帮助老年读者熟悉图书馆的服务、设施和馆藏,吸引更多的老年读者到馆。美国一些公共图书馆将自身作为老年需求与各类老年服务连接的中介。如底特律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空间”就是一个社区信息与中介服务项目,促进了“邻里信息中心”项目的立项,为包括底特律在内的5个公共图书馆提供经费,成为全国性社区信息与中介服务的示范。美国多家图书馆还积极参与联邦州和当地老龄项目,如“老兵历史项目”“各世代在线”“对老年友好的纽约市先导项目”等[19]。再如,广州市佛山市图书馆联合佛山市各类具备阅读推介功能的社会组织,创建的“黎时煖松柏大学读书会”就是一个完全以老年读者为对象的读书会。

以上模式从图书馆本位视角反映了图书馆老年服务所取得的成绩。图书馆从“以用户为中心”转向“首先学习和了解对于用户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再来寻求帮助用户达成目标的办法,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相关和更重要的服务[20]”,以及“积极老龄化”对社会满足老年参与机会和权力的要求,使图书馆在面对老年服务创新时,要站在老年读者本位的立场上反观几个问题:图书馆老年服务是否保障了更多老年的基本文化权利?是否拥有满足老年心理需求的开放性平台?是否为老年读者提供了便利、持久参与机会和条件?是否促进了老年读者积极老龄观的形成?

3 图书馆创新老年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微观制度体系

制度是一种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方式和规范体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将其简略地概括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则”[21]。蒋永福教授从层级角度将图书馆制度划分为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宏观制度、行业层面的中观制度和机构层面的微观制度[22]。文章旨在以国家法律法规对老年文化权益的宏观保障为基础,以全国性和地方性服务标准为规范,对创新国内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提出对策建议。

3.1.1 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老年服务平台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收集和收藏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先进文化,以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图书馆机构和服务总和[23],主要包括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对于满足农村老年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基础性保障作用。如汉台区图书馆服务对象包括约占全区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居民,但截至2018年底,该馆持证老年读者仅占持证总量的3.8%,其中农村老年占比更少。可见,建立覆盖全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对农村老年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作用。

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走进公共图书馆成为可能,但老年服务是否具有吸引力,构建满足老年心理需求的服务平台显得尤为必要。一般而言,老年人都有社会交往、受人尊重的心理需求。图书馆在深入了解老年读者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建立发挥其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的老年文化交流平台,这既是积极老龄化对图书馆的要求,也是图书馆积累经验,打造老年服务品牌的有益尝试。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依托乐龄俱乐部这个开放性老年服务平台,广泛招募老年人加入,充分利用老年读者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充裕时间,开展了丰富的老年服务活动。每一位老年读者都有可能成为图书馆的邀约对象,或作为主讲嘉宾,或作为示范老师,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之中。

3.1.2 完善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和分类服务制度

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种,物质设施指满足老年文化需求、在低楼层设置的固定阅览活动场所,配备大字书报刊,现代多媒体设备,老年专用桌椅、老花镜、笔纸以及无障碍通道等。比如,成立于1985年的浙江省平湖市图书馆老年读书会,历经30余年,“活动项目越来越多,活动形式越来越活泼,活动层次也越来越高”[24],与该馆提供的宽敞舒适、设备齐全的固定阅读场所密不可分。非物质设施指专业的老年分类服务等,这些基础设施是保证老年服务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

老年分类服务,就是根据老年读者的年龄特点、职业性质、阅读倾向等不同类别提供对应服务。从汉台区老年读者年龄分段看来,刚步入老年阶段者,大多具有看护孙辈的家庭责任和发挥余热的社会职责,没有更多闲暇时间到图书馆阅读;耄耋老年因身体或其他因素阻挡了到图书馆的步伐;其余年龄段者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相对良好的身体条件,成为该馆老年读者主流群体。从职业性质来看,自主择业等“其他”身份者占比最多,“公务员、文教卫体”人员次之,“工程技术”和“工人”占有一定比例。从阅读倾向看来,针砭时弊、反腐题材的文学书籍很受欢迎,纪实性的社会学期刊借阅较多,医学保健图书借阅量最大。这种不同年龄特点、职业性质、阅读倾向所呈现的多种阅读需求,为建立老年分类服务制度提供了依据。图书馆对刚步入老年阶段者,根据他们继续学习、创造和贡献的心理需求,在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对口信息服务。对追求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大部分老年读者,组织策划更多项目,帮助他们度过更有意义的老年生活。对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甚至是经历过重要历史事件的耄耋老年,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资料和重要人物事迹图谱。将公共图书馆老年分类服务标准、内容、操作程序做成简单易懂的文本图表,张贴于老年阅览室,为满足老年文化需求提供多种选择。

3.1.3 建立老年读者委员会制度,积极参与老龄事务

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作为社会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或嵌入社会老龄事业发展过程,既可以得到政府、社会和更多老年的支持,又拥有开展老年服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人员、设备的辅助,达到以经济的方式更好集合各方优势,提供优质老年服务的目的。

老年读者委员会由社会各界代表、老年读者代表和图书馆馆长、老年服务馆员等组成,联合起草委员会章程,明确各方责权利。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委员会创造支持环境,通过他们的自我组织和管理,实现其自身价值。在老年读者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老年志愿者管理制度,既发挥了老年在公共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又为广大老年读者树立了老有所为的榜样。

由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和老年读者委员会共同起草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监督评价制度和应对老年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公共图书馆落实国家和地方涉老法律法规情况,老年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等,进行有效监督评价从而积极预防老年突发意外事件发生。

3.2 提升公共图书馆馆员和老年的积极老龄观

老年服务对图书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首先,要有积极的老年服务意识。知晓老年法律法规、心理学、社会学和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尽力满足老年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图书馆的社会使命,积极探索老年服务的新方法、新思路。其次,调查了解老年读者多种文化需求,总结老年服务经验,健全老年分类服务内容,规范老年服务指南。最后,针对老年服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面对高龄老年读者,要具备足够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方式。

积极老龄观形成的基础是老年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需求。社会心理是指人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现象,是一种非系统化的、不定型的、自发形成和低层次的社会意识[25]。社会心理的生成受到生产方式、物质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老年人由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时,其社会经济优势逐渐丧失,社会地位随之下降,更多低收入和无收入者仰赖于国家和社会机构的补给和扶持。如个体需求受挫,他们便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引发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有时会被社会捕捉并不断发酵,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老年群体极为不利的社会认知,造成了老年群体社会心理的极大弱化。

巴尔认为,老年精神寄托和追求包括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尊重、交往、亲密而忠诚的关系、独立性、安静的生活环境、内在的精神活动和受人尊敬、爱抚和关怀等[26]。这些美好愿景的实现,得益于老年时期的良好社会心理和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作为终身教育机构,激发和满足老年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搭建他们与社会友好交往的桥梁,这是积极老龄观在图书馆和老年之间良性互动的前景展现。

4 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注老龄社会,就是关注每个人的未来。应对老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共同用力。在国家提倡“积极老龄化”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以其文明、民主、进步的社会形象创新老年服务,必将带动“积极老龄化”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实践。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8 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EB/OL].(2019-01-21)[2020-03-20].http: / /www.stats.gov.cn /tjsj /zxfb /201901/t20190121_1645752.html.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0)[2020-03-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0/20/content_10250.htm.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EB/OL].(2016-12-25)[2020-03-20].http://www.npc.gov.cn/zgrdw/npc/ 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880.htm.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2017-11-05)[2020-03-20].http://www.gov.cn/xinwen/2017-11/05/content_ 5237326.htm.

[5]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EB/OL].(2017-03-06)[2020-03-20].http://www.gov.cn/xinwen/2017-03/06/content_5174100.htm.

[6] 国务院.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017-06-16)[2020-03-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6/16/content_5203088.htm.

[7] 杨庆芳.我国老年教育发展探究 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1-2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9] 徐引篪.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9:273.

[10] 吴晞.图书馆与人文关怀[J].图书馆.1999(1):46-47.

[11]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239.

[12] 趙建学.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J].时代纵横,2009(9):47-49.

[13] 束亦冉.公共图书馆应对老龄化社会之服务创新——解读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J].新时代图书馆,2019(3):80-85.

[14] 童光范,班金梅.老年之家——记张家口市图书馆“老年阅览室”[J].图书馆杂志,1996(2).38-39.

[15] 张云.山东省图书馆老年人阅览室的设立和发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1): 32-33.

[16] 王世伟.对公共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再认识[J].图书馆杂志,2019(10):24-28.

[17] 段小虎,张梅,熊伟.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J].图书与情报.2013(5):35-38.

[18] 许桂菊.新加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69-74.

[19] 肖雪,苗美娟.美国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历史与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1):95-106.

[20] 李娜.图书服务转型:从“以用户为中心”到“转向外部”——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转型项目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7(7):36-42.

[21] 刘焯.法與社会论——以法社会学的视角[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74.

[22] 蒋永福,王株梅.论图书馆制度——制度图书馆学若干概念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5(6):10-13.

[23] 浦绍鑫.现代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95.

[24] 张芳.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创新[J].图书馆杂志,2012(10):107-109.

[25] 刘本旺.参政议政用语集(修订本)[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182.

[26] 沈政.老年心理学与老年精神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13.

作者简介:郭晓文(1966-),女,汉中汉台区图书馆馆员,流通部主任。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收稿日期:2020-04-05 责任编辑:张静茹)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olicy basi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novating the senior service in library and summarizes the senior service modes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at home and abroad. Taking the case of the senior service in grassroots public libraries in Western China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enior service in public libraries, that is, improving the micro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the senior service in public libraries, and improving the senior service in public libraries with the "active aging concept" as the goal.

Keywords:Active Aging;Public Libraries;Senior Service

猜你喜欢

积极老龄化公共图书馆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酒店营销创新研究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积极老龄化”中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邻里网络的构建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