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学派王艮的哲学思想研究

2020-10-09单杨

现代交际 2020年15期
关键词:平民化

单杨

摘要:王艮基于阳明心学,提出了“良知致”的学说,并进一步提出“天理良知”“日用良知”的观点,强调“良知”本然、良知在百姓日用生活中;又提出了其特色的淮南格物论,强调尊身立本、明哲保身,更加注重对个人价值的宣扬。王艮在承继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尤其对“良知说”和“格物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将视角贴近平民的生活,呈现出儒学平民化的特点,对儒学乡村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王艮 良知说 格物论 平民化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230-02

王艮原名银,字汝止,号心斋,他出生于灶丁世家,长期处于社会底层;随后成为商贾,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后自学儒学经典并投入王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王艮的儒学思想具有平民化的特征,对儒学乡村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王艮“良知说”的内涵

“良知”最早来自《孟子·尽心上》的良知良能。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强调良知的实践作用。其弟子王艮的良知学说,不仅强调良知的发用,还保持良知本体的圆满性。

(一)良知致

王艮创新性地提出了“良知致”的观点。王艮强调良知的本性,良知是先验至善的,无须去扩,扩充会违背“天然自有之理”的本然。“才欲如何安排,便是‘人欲”[1]10,良知本来就具有克服私欲的能力,任何人为的扩养都是存私的,需要做的即是“复其初”、还“良知”自然本来的面目。

王艮也提到“良知一点……不用安排思索”[1]49,只需要认识到良知的现成自在,将它长存于内心保持不失,也无须特意用庄敬持养的工夫去保养,只要遵从和顺应内在良知的召唤去进行社会实践,这就是对良知的发用。

(二)天理良知

《年谱》记载,王艮与友人聚讲于新泉书院,听闻湛若水对天理的解释与王阳明略有差异,便作《天理良知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实质上,他们二者在本质上都认同“天理”“良知”是封建的伦理道德秩序,王艮与他们的差别在于“认为‘天理与‘良知的同一性体现在‘天然自有的层面”[2]61。

王艮在其《天理良知说》开篇就提出天理和良知是同一的,知觉本能是先天固有的,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是天然真实的行为。这样的知觉本能就是“良知”,而“良知”又是天然固有的,因此也即是“天理”,凡是刻意人为的安排都会妨碍“天理”的实现。总的来说,在王艮看来,“天理良知”就是人的知觉本能的天然合理[2]62。

(三)日用良知

王艮的“天理良知”就是指人的自然本能,是“体”,这种本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那就是“用”,这二者体用一原。王艮提出把“天理良知”发展成人的“日用良知”,即把“良知”从理论发展到实践中去,即把人的生理生活本能看作“良知”的正常体现。

王艮“日用良知”学说的主体为百姓,包含士农工商所有阶层。王艮表明“圣人条理”的源头还是在于“百姓日用条理”之中,圣人与“愚夫愚妇”皆是发挥“良知”作用的主体。在这其中,“愚夫愚妇”虽然有“良知良能”,但是他们不能真正发挥“良知”,做不到“致良知”,而能够去“致良知”的主体是圣人,圣人只是比普通人更擅长去对“百姓条理”做梳理与总结。但是离开了“百姓日用”,圣人发挥不了其作用。

二、王艮“格物论”的内涵

“格物”一说最早来源于《大学》,而后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朱熹解释“物”为“事”,“事”包括自然社会现象与心理道德现象。因此“格物”就是要不断去探索主客观世界。而王阳明认为“格”是正,“物”指的是事,事关乎自己的心,因此他格物论的最终目的是正心。王艮与其二者的观点都不同,在“格物论”中突出强调了“身”所发挥的作用。

(一)淮南格物

王艮对“格物”的阐释有其独创性,对于“格”的含义,首先王艮认为身、天下、家、国都为同一物,但“惟一物而有本末之谓。格,絜度也”[1]34。絜度在本末之间,要区分主次,“絜度”在此就是权衡、区别的意思。“絜度”的结果就是“身”为本,“天下国家”为末。

其次,在“格如格式之格,即后絜矩之谓”中,“格”又有规矩的意思。“吾身犹矩,天下国家犹方,天下国家不方,还是吾身不方”[1]34,国家治理是否得当,“方”正与否,不是取决于“方”,而是取决于人这个主体,看人这个“矩”是否发挥了规范作用去使“方”标准。

此外,“格”还有“反己”的含义,也就是要求重新認识自己,首先正视真实的自我,在生活本能上有正当的人欲情感,其次要肩负对国家的责任,检查自己是否符合“身为天下国家之本”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对自己严格要求,由“反己”直到“正己”,而后才能正人、正物。

(二)以身为本

王艮的“身本论”是从“淮南格物”中衍生而来的,二者密不可分。王艮的“身本论”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想,在他看来“身”是天地万物之本,同时也是天下国家之本。

1.尊身立本

王艮重视“身”的作用,他把“身”与“道”统一起来。人是弘扬“道”的主体,也是使“道”有存在意义的条件。“道”的价值体现也取决于人本身,取决于人对“道”的理解,因此“尊道”就是“尊身”。

“尊身立本”也能解释为“安身立本”。王艮认为人是有正常欲求的自然个体,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安”是第一要义,有了基本的生存条件才能保本安身;同时人也是具有社会理想的,人“安身”的目的就是“安家”“安国”“安天下”。由此王艮又提出“修身”的概念,人作为主体要通过主观努力将道德修养到“至善”的境界,使“人身”能够在家国天下中发挥主体作用,最终达到“修其身天下平”的目的。

2.明哲保身

王艮的“明哲保身”思想是“格物论”的外在扩展,不仅是对人“身”的维护,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学说。王艮进一步说明“明哲保身”也是一种“良知良能”的体现,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他也提倡“爱身如宝”,爱惜每个人的生命,要通过保身爱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目标。

王艮在《明哲保身论》中提到,保身不仅是保自己的身,还是爱己与爱人的结合。“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吾身保矣”[1]29,不仅要“爱人”,同理王艮还新增“不恶人”“敬人”“不慢人”的原则条件来对“保身”进行扩充阐述,进一步强调爱己与爱他人的一致性。

三、王艮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及当代意义

儒学的平民化是泰州学派的主要特色,但在“学在民间”的孔子时代,唐宋社會文化、经济政治的大发展时期,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的兴起与发展阶段,儒学也呈现出渗入市民阶层的趋势。王艮及其泰州学派深入平民阶层将儒学理论以通俗化的形式传播开来,形成较为彻底的平民儒学。

(一)理论特色:儒学平民化

侯外庐先生指出王艮及其泰州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古代儒家的传统和阳明先生的良知说,而在实际内容上又对正宗儒学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3]431。

1.传道对象大众化

王艮始终把传道对象列为平民百姓,认为“不以老幼贵贱贤愚”[1]69,“人人皆可以为圣人”,圣人与常人的区别只是“知与不知”。同时他也把自己定位为草莽匹夫之流,这才是真正把自己置身于平民阶层中,去重视百姓的个体自觉性。

由于底层百姓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其主体性的发觉需要引导,于是王艮提倡“以先知觉后知”,先知先觉者发挥主动性促使百姓从不知到知。王艮独创的“百姓日用是道”和“身本论”思想都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良知”,以至在日用生活中底层百姓能“与知能行便是道”[1]6,使得儒家思想理论价值不断下移。

2.传道形式通俗化

唐君毅曾评价王艮“直面对吾人一身之生活生命之事中讲学”[4]382,他“过市井启发愚蒙”,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把“圣人经事”当作普通“家常事”去教化百姓,目的是促使道德觉醒。

泰州学派重视讲会活动,讲会基本是一种面向平民的学术性的活动交流。将众多社会底层的寻常百姓聚集在一起,以讲学的形式来传播儒学,把儒学通俗化后融入百姓的日用生活。随着讲会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讲会具有平民社会团体的特点,其活动打破了阶层、血缘、地域等的限制,使人与人的交流趋向于平等、友爱,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也有积极意义。

(二)当代意义:儒学乡村化

王艮的哲学是百姓的哲学,他推动儒学的平民化进程在如今的时代也有借鉴意义。近年来,乡村儒学兴起与泰州学派的平民化讲学有共通之处,通过儒学者的传道,促使普通乡村百姓唤起人性复苏。

1.普通乡村百姓的道德觉醒

颜炳罡教授认为乡村是儒家文化的根所在,儒学则是乡村文化的魂所在,“还魂”的主体则是普通的村民。“儒学……是民众的生活导向,是人们的生活规范系统”[5]154。而今城市社会大发展,人们更愿意去城市追求更高级别的经济文化需求,这就导致乡村经济水平低下,文化基础没落,最终使得人性底线缺失。

近些年来,乡村儒学建设活动不断兴起,最具标志性的就是赵法生和颜炳罡先生等在尼山圣源书院发起的乡村儒学建设活动。乡村儒学的实践活动注重底层村民对个体道德的觉醒,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把村民“日用而不知”的天然本能唤醒,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更加文明得体,使得村民的道德修养提高、人伦关系更加和谐。

2.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实践担当

梁漱溟先生认为当今要解决中国问题,要发动“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构成一力量”[6]210,现代知识分子在乡村儒学建设过程中积极实践,也体现出其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山东尼山的乡村儒学建设活动把讲会地点放到农村,把儒学从普通人接触不到的高等学府中解放出来,使儒家的活水源头浸润中国乡村,使百姓内心安顿能够有所归依,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知识分子运用有教无类的教学观念,走进平民生活中,以改善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为重点,强调去解决实践问题。“这才是孔子‘圣之时者的真精神和孟子‘圣贤易地而皆然的真义”[5]111。

参考文献:

[1]王艮王.心斋全集[M].陈祝生,点校.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龚杰.王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颜炳罡.人伦日用即道:颜炳罡说儒[M].贵州:孔学堂书局,2014.

[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5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平民化
浅议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空间
从《老男孩》看微电影中平民化现象
信息化技术的可视化推动大数据平民化的影响分析
解读受众视域下网络剧的发展路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草根明星化 明星平民化
论泰州学派对儒家经典诠释平民化的建构
“平民化”王室的吸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