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20-10-09赵春容
[摘 要] 针对当前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培养模式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冲突,论文对国内外城乡规划的基础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基础教育的变革思路,阐明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城乡规划;基础教育;改革措施
[基金项目] 西南科技大学教改资助项目“我校城乡规划学专业的基础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研究”(17xn0128)
[作者简介] 赵春容(1975—),女,四川射洪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教学科研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140-02 [收稿日期] 2019-12-23
长期以来工科院校建筑学主导城乡规划的基础教育的局面,使得学生错过了全方位认知城乡规划专业的“黄金时期”。专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抓住城乡规划启蒙教育最关键时段,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顺应认知规律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
一、国内外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育比较
(一)国内基础教育现状
城乡规划基础教育阶段离不开建筑学科知识,国内多数工科院校以建筑学取代城市规划基础教育[1],但它无法承载城乡规划的学科内涵。低年级阶段的基础课程学习对后续核心专业课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若低年级以建筑学平台为主,则规划课程难以渗透。建筑学思维转到规划思维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若在基础教学中不进行科学引导,很容易让学生一开始对规划专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二)国外基础教学现状
西方国家没有明确的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说法,但其办学课程设置内容依然会对基础教学探讨提供借鉴和启发[2]。英国卡迪夫大学在第一学年开设英国空间规划起源、社会学与多样化规划、地产发展与规划等课程;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城鄉规划与设计技能、澳洲社会学、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经济地理学等[3];美国注重通识教育的培养[4]。
二、城乡规划基础教育的变革思路
国内城乡规划基础教育偏工程性引导,学科知识不够完整;国外重视交叉学科知识。笔者认为改革应与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相匹配。
(一)人才培养核心价值
育人是大学的核心,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城乡规划教育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相互分离的现象,“就业”和“谋职”成为选择大学和大学培养的基本目标。长期以来专注工程技术理性,使得专业教育被简单化为职业技能训练,造成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就业范围窄小,“育人”被严重忽视[5]。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专业知识技能与精神价值观引导并重。
(二)优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由建筑学基础教育向城乡规划学专业教育转型是城乡规划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后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6],城乡规划课程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有较大的差距,纠偏势在必行。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合理的安排来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7],以规划学科特征为导向,在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
建议打破规划基础教育与建筑基础教育平台共享的局面,构建以学校基础课、学院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三级课程体系。通过三级体系平台的学习,一方面高度集成多学科领域知识,引导学生建立各种知识之间关系的能力,为中高段的专业学习提供理论保障。另一方面要重构建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植入基本的规划思维。学生不仅要掌握建筑设计原理,而且教学过程要体现规划专业的学科特征。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是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灵活运用或应对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性工作的“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在启蒙教育阶段应迅速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在思维定式上的负面影响,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要有计划地在知识体系和实践中分阶段进行训练,有两大抓手:一是以尊重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前提,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上层次到下层次、由外向内”的系统地、整体地认识城市的规律(整体观),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学生学习的规律。二是以课程为依托,拟定基础教学目标、制定分阶段各课程上下承接的培养任务,以此为导向,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重新梳理,达成共识。
三、城乡规划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
(一)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并举
理工课程重点在技术和知识方面,强调工具理性;人文社会科学强调价值理性。两者的思维取向有差异,正如柯林武德所说:“自然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时,没有必要研究自然是在怎么想的,但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唯有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可以这样说-才是历史的生命和灵魂。这就是史学之所以成其为史学而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所在。”[8]理工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又会引发社会问题;反过来,工科课程学习是思维方法的学习、训练、掌握和运用,利用这种系统性的工程思维办法又可解决社会问题。技术与人文相得益彰才是专业素质教育。
(二)基础教学内容的组织
除通识课程以外,笔者对西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大一大二的课程进行了归类梳理如下:①建筑类相关课程学时约占54%,针对建筑学长期主导规划基础课的局面,国内很多一线教师都在尝试调整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如姚尚远等[9]提出“半张任务书—开放性命题”“内容专题化”的改革思路。严铮[10]认为整体观是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之间的桥梁,因此在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城市规划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建筑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②规划类课程约占22%,包括城市规划专业概论、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与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国园林史和中国建筑史。城市规划专业概论主要形成专业知识的初步框架。历史类理论课程则从发展史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思潮对规划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价值体系的概念和框架。③表达技能类课程约占18%,包括素描、色彩和手绘技法。美术教学与城市规划专业脱节,没有在事实上将其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目前规划学生一般缺少美术基础,因此我校借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做法,制定了大一大二手绘训练的计划,一方面增加徒手表达的训练量,弥补手绘课程学时不足和学生基本功欠缺的现状,另一方面选取与规划专业相关的训练题材,弥补专业认知缺失的问题。
(三)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
城乡规划教育一贯强调实用技术,忽视理论训练和研究方法的课程设置。缺乏理论训练的规划师动手能力强,但弱于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整体把握;专注行业规范,而忽视应用专业技术的复杂社会背景。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既要重视城市规划理论学习,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规划设计的分析研究以指导规划實践的开展。
基础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建议广而博,课堂内外同时进行,具体实施方式是:提供大学五年经典读物书单、报纸杂志等,或依托课程推荐经典原著和文章的阅读,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纳入考核机制。研究型教学组织中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建议低年级阶段教师根据课程授课内容设定多样化的专题(或问题),强调采取社会调查法、课下阅读相关文献,课上分享调研成果进行交流。同时实时组织专家讲座,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习得。
参考文献
[1]蔡军与陈飞.建筑学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西安: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研讨会,2010:8-12.
[2]段德罡,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彭蓬与覃永晖.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群“一心多面式”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建筑,2014,20(01):37-38.
[4]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J].城市规划,2005(06):52-57.
[5]李昊.在“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间游走-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核心价值的思考[C].西安: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研讨会,2010:3-7.
[6]沈瑶,周凯,焦胜,等.城乡规划学启蒙课教改实践及延展方法研究[J].规划师,2015,31(10):143-147.
[7]段德罡,白宁,王瑾.基于学科导向与办学背景的探索——城市规划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2010,34(09):17-21,27.
[8]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9]姚尚远,彭蓉.专业基础阶段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34):76-78.
[10]严铮.论整体观的培养——建筑学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二年级建筑设计教改刍议[J].中外建筑,2012(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