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研究与教育对策
2020-10-09董燕
董燕
[摘 要] 2020年春季学期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直接影响学习效果。通过对749名高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结果表明: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不高,存在顯著的性别、年级差异;线上学习适应性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与线下学习差异大,学习能力成为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的首要影响因素;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各维度在专业类别、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上存在差异。为提升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结构,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聚焦群体差异性,注重增强女生群体、低年级群体线上学习适应性;教育主管部门、在线教学平台、高校及家庭应多方协同努力,改善学生线上学习环境;家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环境适应性的教养。
[关键词] 高校学生;教育对策;线上学习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三江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会展公共关系策划》优秀课程建设”(J17025)
[作者简介] 董 燕(1986—),女,江苏盐城人,法学硕士,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107-04 [收稿日期] 2020-07-20
2020年春季学期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号召,将线下教学调整为线上教学。线上教学,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分析高校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水平及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高线上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一、文献回顾
1.高校线上学习的相关研究。自2010年以来,围绕“高校线上教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不同的研究者研究了高校线上教学模式、教学平台、大学生线上学习、教师线上教学等主要内容,但专门对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还较少。贾文军对大学生学习体验展开研究,利用网络爬虫采集微博信息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大学生学习体验可分为7大类别,并根据大学生学习体验现状得出线上学习不能完全取代线下教学的结论[1]。刘燚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在线教学效果[2]。
2.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适应的概念,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基础,是指行为主体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积极进行各方面的调整以使得自身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过程[3]。冯廷勇指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是个体根据环境的变化及自身学习的需要,主动调整自身的学习动力与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能力,使自身的学习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适应,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4]。冯廷勇、苏堤等人认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教学模式、环境因素五个因素,并编制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4]。在随后的研究中冯廷勇等人对学习适应性各影响因素作了详细的解释,指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状态;学习能力主要是指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也包括方法学习的能力;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学习态度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习得的对待学习活动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环境因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维度,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社交因素和家庭因素[5]。
二、研究设计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方式,通过腾讯问卷进行“高校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调查”共取得有效问卷749份,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347人,女生402人;独生子女381人,占比50.9%;大一124人,大二250人,大三286人,大四89人;专业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435人,自然科学类的学生314人;学生干部176人,占比23.5%;月生活费1000元及以下210人,1000~3000元530人,3000元及以上9人;生活在省会城市76人,地级市149人,县级市212人,乡镇128人,农村184人;家庭月收入5000元及以下240人,5000~10000元323人,1万~2万元138人,2万元及以上48人;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未受正式教育21人,小学73人,初中308人,高中180人,职高31人,大专76人,本科及以上60人。
2.调查工具与方法。本研究以冯廷勇、李红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为基础,结合线上学习内容与特点,对该量表进行适当改编。改编后的量表更适合测量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量表共5个维度28个题项,其中学习动机适应3项、教学模式适应5项、学习能力适应8项、学习态度适应5项、学习环境适应7项。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间隔2周再测信度为0.995,且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三、结果分析
1.线上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学习适应性调查共28个有效题项,做因子分析,对因素进行最大正交旋转,结合碎石图,共抽取5个公因子,5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65.30%,因子结构及各项因子负荷见下表。
结合题项调查的内容,本文把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概括为五个:学习能力(14/15/12/13/16/5/6/1八个题项)、学习环境(24/25/22/26/28/23/27七个题项)、学习态度(18/17/20/19/21五个题项)、教学模式(10/7/9/8/11五个题项)、学习动机(3/4/2三个题项)。五个因素与冯廷勇量表基本一致,但各因素重要性排序有所不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学习动机改为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这与线上学习的特质是相符的,线上学习比线下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与学生态度的要求提高了,相比之下原来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和教学模式重要性反而降低了。结合因子解释的总方差,经Delphi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为:学习能力0.29、学习环境0.22、学习态度0.21、教学模式0.15、学习动机0.13。
2.高校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现状。为研究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水平,对749个样本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情况的结果按照“完全不符合、较不符合、不确定、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以“1、2、3、4、5”分,计算各适应因素得分,并按照影响因素的权重综合计算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得分。为清楚了解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水平,按照适应水平很高(得分S≥4.25)、适应水平较高(3.5≤S<4.25)、适应水平一般(2.75≤S<3.5)、适应水平较低(2≤S<2.75)、适应水平很低(S<2)得出学生适应情况。结果得出,调查对象线上学习适应总均分为2.77分,总体适应水平一般;各因素中学习能力得分3.02分,学习环境得分2.87分,学习动机得分2.84分,适应水平一般;学习模式得分2.68分,学习态度得分2.34分,适应水平较低。
3.高校学生线上学习适应的差异分析。(1)性别差异。以高校学生性别为自变量,对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线上学习总体适应性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Sig.=0.04),男生的均值显著高于女生;学习态度(Sig.=0.00)、教学模式(Sig.=0.027)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均值高于女生;学习能力、学习环境、学习动机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2)年级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对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Sig.=0.00),适应水平由高到低为大三、大四、大二、大一;学习态度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Sig.=0.00),且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学习态度与年级显著正相关(Sig.=0.00,Pearson相关性系数=0.155),年级越高学习态度适应性越高;学习模式适应性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Sig.=0.01);学习能力、学习环境、学习动机适应性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专业类型差异。将被试专业类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以专业类型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仅在学习态度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方差齐,Sig.=0.001),专业为自然科学的大学生比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适应性高得多。(4)是否独生差异。将被试分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以其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学习动機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方差齐,Sig.=0.016),非独生子女学习动机适应性高于独生子女。(5)是否上过网课差异。将被试分为疫情前上过网课和没有上过网课,以其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仅在学习能力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方差齐,Sig.=0.012),上过网课的学生学习能力适应性明显高于未上过网课的学生。(6)生源地差异。将被试生源地分为省会/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县城、乡镇、农村,以生源地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各维度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因该生源地的分类过于精细,将变量重新赋值后,只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种生源地后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仍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7)是否学生干部差异。将被试分为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各维度在是否学生干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8)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将被试父母受教育程度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仅在学习态度(方差齐,Sig.=0.003)和学习动机(方差齐,Sig.=0.005)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适应性明显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大学生。(9)家庭收入差异。将被试家庭平均月收入分为5000元及以下、5000元~10000元、10000元~20000万元、2万元及以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环境适应性在家庭收入上(Sig.=0.001)存在显著差异。且通过相关分析后发现,大学生线上学习环境适应性与家庭平均月收入呈显著负相关,即家庭月收入越高,学生学习环境适应性越低。
四、研究结论
1.线上学习适应性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与线下学习差异大,学习能力成为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的首要影响因素。与线下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不同的是,线上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为学习能力、学习环境、学习态度、教学模式、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和教学模式是线下学习适应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反而成为线上学习适应性重要程度最低的影响因素;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成为线上学习适应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不高。将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水平分为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后,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一般;学习能力、学习环境、学习动机适应性水平一般;学习模式、学习态度适应性水平较低。
3.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学习态度与教学模式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适应水平由高到低为大三、大四、大二、大一;学习态度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且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学习态度与年级显著正相关,年级越高学习态度适应性越高;学习模式适应性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4.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各维度在专业类别、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上存在差异。自然科学类的大学生比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适应性高得多;非独生子女学习动机适应性高于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适应性明显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大学生;大学生线上学习环境适应性与家庭平均月收入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月收入越高,学生学习环境适应性越低。
五、提升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的教育对策
1.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结构,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成为线上学习适应性的首要影响因素,提升学习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经过高考的选拔,大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普遍较高,但方法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而大学学习专业性强,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等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学习,再加之线上学习使学生无法与教师、同学面对面互动交流,学生在线上学习中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成员,群体引导个体行为的功能无法发挥,这些都要求大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结构,通过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增加自主学习能力引导环节及开设专门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讲座等方式,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教育主管部门、在线教学平台、高校及家庭應多方协同努力,改善学生线上学习环境;家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环境适应性的教养,而不单纯只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的第二大影响因素,高校学生线上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线上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的家庭环境,线上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师个人及教学平台环境,家庭环境包括学生学习所在空间、所需的设备、网络条件等硬件环境及父母教养、学习氛围等软环境。高校在未精心筹备线上教学各项事宜的情况下,学生线上学习使用的平台种类繁多,包括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智慧树、QQ群课堂、腾讯会议等,同一门课程使用多个平台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造成线上教学环境繁杂,学生适应性差;由于用户量激增,各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卡顿、闪退、崩溃等问题也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基于此,一方面,高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未雨绸缪,积极开展各项线上教学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各教学平台也应加强与教育教学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平台运行质量,承担起教育教学的社会责任,保障线上教学正常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月收入越高,学生学习环境适应性越低,说明家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环境适应性就高,当学习环境改变时,长期拥有良好学习环境的学生可能会难以适应新环境,因此,家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环境适应性的教养,而不是只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高校应聚焦群体差异性,注重增强女生群体、低年级群体线上学习适应性。高校学生线下学习适应性研究结果通常是女生适应性高于男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男生线上学习适应性高于女生。从年级维度看,大三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最高,其次是大四、大二、大一。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高年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普遍高于低年级学生。这一结论引导高校在进行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时,应聚焦群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化的应对措施,以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
六、结语
线上教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能弥补传统课堂时间、空间上的不足,线上教学或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但线上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的线上线下教学之争,首当其冲的是学生的学习体验之争。本研究关注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通过调查分析探讨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目的在于提升、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本研究为一线教育教学提供了真实的现状反馈,研究结果为未来线上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贾文军,郭玉婷,赵泽宁.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聚类分析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4):23-27.
[2]刘燚,张辉蓉.高校线上教学调查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0(5).
[3]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特征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5):100-104.
[4]冯廷勇,苏堤,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5):762-769.
[5]冯廷勇,刘雁,等.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