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2020-10-09车颜森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6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了“大思政”教育新局面。在此背景下,秉持“立德树人”的宗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运作、同向育人是必然要求。着眼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课堂,专业课、通识教育课等其他课程为协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

[关键词] “大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作者简介] 车颜森(1964—),男,河南卢氏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90-03    [收稿日期] 2019-12-13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他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教育要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下简称全程思政),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大思政”教育时代来临。课堂教学和全程思政是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必须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与内在要求

“大思政”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传统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完全分立,因缺乏共同话题而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由于长期缺乏交流和相互理解,在某些高校甚至产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科学的错误认识,严重挫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思政”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局面。

(一)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全面的全程思政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提出将高校各职能部门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主张。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主张,强调了“育人”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了新台阶。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强调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完成了从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全程思政”的转变。

(二)“大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教育理念,强调各类课程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互相配合。這就解决了各类课程各自为政的情况,为“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统合了力量,形成了系统观念。在此观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都是“立德树人”这一大系统下的子系统,子系统的价值归根到底是为了大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运作,同向育人。

二、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课程机制建构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应,其他课程主要是指专业课及通识教育课程等。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就必须对其他课程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中的作用进行必要的分析。

从构成要素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包括协同育人课程机制、协同育人教师队伍、协同育人实践教育机制等配套机制,其中,协同育人课程机制是核心。

(一)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不同课程之间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必须要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更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为更好地保证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和良好运行,必须从大处着眼,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高校的协同育人机制应该依靠高校党委宣传部和教务部门的统筹规划,打造协同育人教育平台。可以建立协同育人的专门机构,由高校党委宣传部和教务部门的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各二级学院的院长、书记担任领导小组成员,构建校院两级负责制,有利于加强重视,明确职责。

(二)理清各课程定位及分工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政治课更是科学课,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不仅是科学课也有思想政治的职能,只是在协同育人机制之中,各自的分工不相同。笔者认为需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其他课程思政建设为辅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长期以来,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轻视甚至被边缘化,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正了名,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打了气。协同育人机制不是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而是要巩固和加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方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任课教师不重视课程的学理性建设,经常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单薄的“政治课”。只有简单说教而无学理内涵的课程,青年学生是不爱听不愿上的。加强学理性建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建设。网络自媒体时代,各种错误观点泛滥,很容易对高校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在课堂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性建设。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应发挥好引导作用,这就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而不只是观点的灌输。

2.专业课是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阵地。专业课是学生学习的重心,只有学好本领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是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思想和人格,就很容易失去正确的价值引领。而专业课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部分专业课长期视西方理论为正宗,不重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丧失话语体系的主导权。在专业课领域丧失话语体系的主导权,只能被西方理论牵着鼻子走,无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在“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专业课的“育人”功能。

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课改革势在必行。许多学者基于自身课程的特点,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笔者认为,总的思路方面一定要明确,不能只重视专业课的知识体系建设,而要重视专业课的思想和价值内涵。每个专业在建设之初都是以独特的思想内涵为指引的,每门专业课也都是在此指引下设置的。这就要求在保证专业课知识体系地位的情况下,凸显其原有的内在价值,并将每个专业、每门专业课的价值内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专业人才。

3.通识教育是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补充。通识教育课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之外的一套辅助课程系统,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高校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的普遍感受是基于自身的兴趣选择,课堂氛围较为轻松,可以很好地开拓事业或接触学术前沿,因此对待通识教育课的态度较为积极和主动,这些无疑都显示了通识教育课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通识教育课的定位更偏向于传递比专业课更广泛的信息,这就更需要思想引领。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大多是以一种轻松的态度面对通识教育课,这就为对高校学生施加正向引导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识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将“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融入教学内容。以传统文化类通识教育课程为例,在宣讲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伟大,能够自觉献身国家的发展建设。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其他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协同育人机制并不只包含课程的协同,还包含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协同;协同育人机制也不应只包含课堂教学环节,还应该涵盖实践教学环节。

(一)构建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教师队伍

構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的协同合作,构建专业课、通识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融合互动的协同育人教师队伍。要解除长期以来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割对立,显著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使其真正起到引领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要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其明白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引领者,抛开价值引领谈知识是没有灵魂的。通识教育课教师也要明确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思想引领。

(二)协同育人实践教育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除了要注意以课堂教育为主之外,还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目前,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把“立德树人”真正贯穿到教学全过程,除了要重视课堂教学之外,也要在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教育形式多样,可与专业特点相结合,选择合适的实现形式。

四、结语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使专业课、通识教育课也贯穿“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聚集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此机制下,各类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紧密合作,同向同行,共同为高校学生的成才提供价值引领、思想指导。

参考文献

[1]赵刚.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2018(05):61-64+50.

[2]陈少杰.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研究[J].理论观察,2018(10):67-69.

[3]杨建华.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推进协同育人[J].人民论坛,2019(02):118-119.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构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