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对学习者发展的研究分析

2020-10-09魏朝夕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6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文化

[摘 要] 立足学习者发展研究,通过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下课堂文化的内涵,解构课堂文化模式,审视学习者的培养目标,分析课堂文化的教育教学效果,提出树立与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文化实践观势在必行,要不断优化信息技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的课堂文化,进一步研究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课堂文化实践的对策。

[关键词] 课堂文化;信息技术应用;学习者发展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信息技术对互联网+课堂文化影响的对策研究”(XY-YN-06-201917)

[作者简介] 魏朝夕(1975—),女,河北涿州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用能力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及外语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12-02    [收稿日期] 2019-12-31

以计算机、互联网、5G通信技术、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实现了“互联网+”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同时,落实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于课堂,使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下的课堂文化呈现开放性、创新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恰恰与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发展目标重构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不谋而合。为此,立足学习者发展,了解课堂文化下学习者发展的内涵,解读课堂文化模式,审视学习者的培养目标,梳理课堂文化的教育教学效果,对构建“以学习者发展为核心”的全新教育生态至关重要。

一、课堂文化解读下的学习者发展内涵

课堂文化主要指由课堂双方即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传递与情感影响而生成并体现的课堂精神、教学境界以及价值诉求。对此,国内外基本达成了共识并对课堂文化内涵、主体和功能进行了探索。

关于课堂文化的内涵,王攀峰,赵云来(2008)认为,课堂文化“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因素构成的复杂整体,它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差异性等基本特征。”[1]章晓璇(2018)指出了课堂文化的“价值”诉求;[2]李建(2016)提出课堂文化的多种模式“共生共存”的独有性。[3]关于课堂文化主体,王攀峰(2008)提出了课堂文化“以学生发展为本”;[1]章小璇(2018)构建了“学生主体地位认知”下的课堂文化。[2]关于课堂文化功能,潘光文(2009)指出了课堂文化的传承、知识创新和转变个体状态等基本功能;[4]徐文超(2011)认为课堂文化具有导向、认同和聚合的独特功能。[5]以上对课堂文化的内涵、主体和功能研究均直击课堂教育的本真,超越了知识本位,关注生命成长和发展。因此,对课堂文化中学习者生命成长和发展的研究,就是对“以学习者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的一种诠释。

二、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内涵

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就是立足学习者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模式的建构。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发展,使得面向学习者的知识表现方式和学习者的知识求索过程多样化,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功能和技术支持功效在知识传递层面得以最大化展现。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不断整合,围绕学习者发展更多研究聚焦于课堂中知识的传递与生成等教学设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理论构建出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模式。王攀峰(2008)提出了体验、理解和创造为核心的课堂文化;[1]王露(2018)提出构建课堂文化中师生双主体的对话文化、共享文化、学习文化、合作文化、研究文化和生成文化。[6]章小璇(2018)提出了彰显学生学习、学生智慧以及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的课堂文化。[2]以上对课堂文化的各种构想都超越了知识本位,注重丰富学习者的网络体验感,创建多元多态的社交模式,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知提升。可以说,“信息技术有力地丰富了教学的基础性、主体性”“为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等教学理念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实践进路”。[7]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就是立足于课堂学习主体,即学习者发展,将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使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与互联网+思维与信息技术的内在品性,即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融合。

三、信息技术课堂应用下的学习者发展内涵

信息技术课堂应用下学习者发展内涵就是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对学习者的培养目标。针对互联网时代课堂文化的实现手段,即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而言,赵野(2018)认为信息技术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術工具”的认知层面,它还是方法和思维。[8]作为实现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落脚点,课堂教学应基于学习主体的文化关照,通过教学过程的文化体验与积淀,进行文化影响以及文化再生产,因而课堂文化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要发挥其技术价值,还要注重其精神价值,在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共处,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教育教学环境基础上,理解和尊重个体生命,激发和启迪个体学习者智慧,培养和提升学习者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不仅要使教育信息化成为常态,也要杜绝“信息技术至上论”“信息技术决定论”和“信息技术工具价值论”下的课堂文化对学习者的影响。研究表明,以上种种论述都无法让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变革性影响。对此,吴遵民(2017)提出了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育人过程论,社会责任论以及核心素养论,并提出营造育人课堂文化,培养学习者社会责任及核心素养的目标。[9]这一点恰恰与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发展目标“重构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不谋而合。

四、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对学习者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对学习者发展的影响,是指互联网时代课堂文化的教育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发展,呈现了丰富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媒体以及延伸和扩展的教和学的时空,不仅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需求,优化了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功能和技术支持功效在知识传递层面得以最大化展现。但是,影响学习者认知、情感的健康发展问题也不断涌现。具体表现为“盲”“浅”“散”“疏”。盲即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学习者成为网络信息的盲从者,缺乏质量甄别;浅即学习者往往懒于判断分析与思考,满足于信息技术呈现的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满足于游戏调侃和情感宣泄,满足于拼贴复制和随意言说,止于浅层学习与碎片化学习;“散”即学习者受“互联网+”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无法形成正确积极的自我认知,也无法有效实现自我认知;“疏”即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缺乏对知识技能蕴含的技术精神、职业信仰、社会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的认知理解,无法有效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以上诸种问题表明,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知识获取与知识加工,也阻碍了学习者自我认知的发展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

五、总结

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文化表明,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文化实践观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教学不能仅具有工具性,还需具有过程性;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习主体的成长状态和全面发展,还要重视课堂教学对人精神生命成长的意义关怀,才能真正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因此,立足课堂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的课堂文化实践的机制、对策和手段,才能有效构建“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攀峰,赵云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8(09).

[2]章晓璇.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文化建设[J].河西学院学报,2018,34(06).

[3]李建,张贵明.新媒体对大学课堂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今传媒,2016,24(10).

[4]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徐文超.e学习环境对课堂文化影响研究—基于z市j中学的实践探索[D].郑州:河南大学,2011.

[6]王露.哲学视域下课堂文化的问题与重构[J].教育教育论坛,2018,31(04).

[7]王帅.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进路及阈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6).

[8]赵野.我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研究热点及演化路径——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05).

[9]吴遵民.“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应答[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文化
信息技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