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制约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2020-10-09高莉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制约因素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主渠道和主课程,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和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然而从现状看,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文章着重从课程设置、教育体制、外部环境、教师因素等方面展开剖析。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制约因素

[基金项目] 青海师范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思想道德课德育功能视角下校园暴力问题研究”(2018sk018)

[作者简介] 高莉苹(1981—),女,四川成都人,硕士,青海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81-03    [收稿日期] 2019-11-09

调查样本及调查情况说明:笔者对西宁市某城区中学的300名师生发放“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现状”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课程态度、师德师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理念、职业倦怠等多个维度。本文的分析立足于问卷调查以及社会普遍状况。

一、课程保障缺失,德育功能缺位

(一)课程地位缺失

1.课程开设不合理。道德与法治课与语数外等主科的地位不能同日而语。调查中了解到,即使本校按照国家部颁课时开设课程,也经常出现主科占课的情况。这种状况在初一、初二年级比较普遍,课程开设形同虚设,导致德育功能难以彰显。

2.教师队伍配备不足。许多学校为了节约成本或因缺指标,未聘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众多学校往往采取“超大”班。由于所教班级多,加上每个班的学生多,与学生的接触少,许多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同时,没有专业知识支撑,不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方法。调查中了解到,周课时在14节以上的教师占65%,所教班数在4~6个的占56%;所教班级平均人数在60人以上的占78%,“只记得住个别学生”的占68%。

(二)教师地位弱势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地位普遍较低,这与课程地位低有莫大关系。调查了解到,部分学校在学科系数上存在学科差别对待,使得同样的工作量产生差别待遇,引发教师不满情绪。同时,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般未担任班主任或行政职务,个人发展不受器重,导致在学校话语权丧失,加上经济地位低,在工作上表现出消极甚至抱怨情绪。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5%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或任行政职务,高达88%的人表示“地位低”,有63%表示有“职业倦怠”,86%表示“待遇差”。

二、传统教育体制对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的负面效应

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教育理念中,社会、教育行政部门以升学率高低作为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业绩及学生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学校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重智育轻德育”,带有急功近利倾向,全社会趋之若鹜的应试教育理念导向下,本课程中考分量较轻,对升学无足轻重而不被重视。学校的态度无形中对学生造成本课程可有可无的误导,因而产生应付情绪。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将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简单等同,用学生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的全部教学成果,导致他们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应试技能的培养上,轻视了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育,造成德育功能收效甚微。调查了解到,在读书的目的上,有63%的学生选择是“为以后找好工作”;有高达68%的同学认为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很重要”。

三、外部环境对课程德育功能的削弱

(一)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中学生的思想处于一个极度波动的时期,思想认识很不成熟,他们开始真正接触成人世界,感受到一些成人世界的东西。部分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往往带有成人元素,家长深谙社会的潜规则,因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功利和现实的,往往和本课程所传递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背道而驰,容易让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将社会极小的阴暗面夸大为社会的全部,从而引起思想误导。如我们激发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努力求知,积极上进,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将来为国家、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而家长给孩子传递的思想却是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找好工作、挣大钱、买好车和住好房,过好日子,这让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思想扭曲,无所适从,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本课程德育内容的可信度,极大地削弱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社会问题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向学校延伸,无形中侵蚀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加上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导致诸多不良文化、不良思想的迅速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初中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特点,大量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迅速传播无形中侵蚀着未成年的思想。比如在缺乏信息过滤以及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一些游戏、非法网站视频、电视、电影都包含有大量的不良信息。问卷调查显示,76%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上网”;有65%的同学表示“经常上网”;上网主要目的“交友聊天”和“打游戏”两项共占53%。另一方面,拜金主義、利己主义、重利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不良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义利观、金钱观。西方价值思潮涌入,各种文化形态实施文化渗透,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带来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与冲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初中生的思想观念。初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波动期,意志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上自控能力差,这些信息对初中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无疑给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带来了严峻挑战。

四、教师自身因素对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把握不准

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成德育目标,教师必须学习课程标准,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较多的课程教师对课程标准研究不够。具体表现为课程性质定位不明,如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以知识为基础,育人为目的的德育性质的学科,而实际操作中却将课程偏向以理论知识传递为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不能与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要求接轨,显得空洞、乏味、无趣,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限制了学生情感和发散思维空间,也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所面对的道德难题,这种只停留于理论上的道德要求,难以真正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终究难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问卷调查显示,对课程标准“不是很了解”的教师占63%。同时在课程目标确定上比较空、比较大,难以操作和实施,在把握上不够准确,描述比较模糊。违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难以起到德育应有的作用。问卷调查显示,36%的老师表示“工作后参加各级教学研讨会或培训的机会很少”,很多思想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上难以更新,对当代学生的生活、思想了解不足,课堂难以引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部分课程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依然延续着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标中很多问题过于敏感而不愿意展开,如青春期情感、生理发育、恋爱等话题,学生找不到对于生活的感受,体验不到,理解不上,也用不上。教学应回归生活,寻找学生熟悉的场景和经历,才能致力于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難题。同时,教法上探究启发式运用少,灌输大于体验,给学生传授一些道德知识,但没有“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对政治课学习缺乏自觉性,听课方式不科学不主动性,应付现象严重,只是作为“学习任务”,甚至只为应付考试,大大降低了德育的效果。同时,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少,错失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时机,也最终影响着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问卷调查显示,68%的同学认为本课程“不是很重要”,有46%的同学表示对本课程“没有兴趣”。在教学方法上,56%的老师表示“较为单一”,在教学理念上表示“不够创新”的占54%。

(三)教学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师未考虑教育对象是初中生,忽略了这一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没有依据其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教育方法。教学目标、方法过于整齐划一,缺乏针对性,结果事与愿违。不同学生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相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往往存在着个性差异,对“男女生”“学困生”“德困生”等不同人群用同一方法、同一要求,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同时,部分教师没有把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作为思想品德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课堂不善于观察学生,无法敏感捕捉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缺乏针对性的教学,难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显示,能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老师仅占36%。

(四)教师职业素养偏低

在诸多因素中,课程教师自身素质对德育功能发挥作用最为直接,影响尤为重大,可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本课程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以及心理品质。作为教师,自身良好的言行对学生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不良言行也会给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其一,道德品质方面,部分教师自身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心态悲观消极常常抱怨工作和生活,并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到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态度。调查显示,33%的人表示教师“没有良好师德师风”。其二,对学生没有仁爱之心,甚至体罚学生,被学生疏远、反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老师丧失个人威信得不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信服,德育就无从谈起,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其三,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良好的态度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工作慵懒、倦怠、敷衍。调查显示,这种现象在教龄二十年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上的男教师中比较突出。其四,知识素养方面,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教育活动缺乏科学性,难以有良好的效果,同时思想观念不与社会发展同步,对社会时政、热点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和剖析,无法与学生生活接轨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其五,专业技能欠缺,包括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课堂环节、教学板书设计构思,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课堂突发状况处理,学困生、德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工作的失当处理等,都严重影响教学教育效果。其六,生存现状堪忧。从工作量上来说面临着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班级管理、家校联系、教学反思、听课,以及各种会议、培训、公开课等多种任务;同时,学校有各种考试、升学等考评目标,重重压力下老师们身心俱疲,苦不堪言,让老师产生了职业“厌倦感”,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心思去关注学生。调查显示,有超过三成的教师明确表示“后悔当老师”。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发挥遭受极大挑战,课程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教学和学生研究,提升自我素养才能进一步彰显本课程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韩龙光.探析我国中学德育的发展[J].现代交际,2019(10):145-146.

[2]干晓甜.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5(21):129-130.

[3]钟东林,陈丽花.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3):53-54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制约因素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探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