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视阈下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研究
2020-10-09闵强
闵 强
(河南工学院 校团委,河南 新乡 453003)
0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以来,创新创业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双创理念深入人心,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不断增强,创业人数持续增加。2019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要求高校要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建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而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创师资力量薄弱,且单靠学校自身努力,短时间内难以有较大改观。
国内有学者受到“三螺旋理论”的启发,提出在该理论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本文以“三螺旋”+“创业”进行文献检索,在知网上查到111篇论文(截至2020 年5 月),印证了三螺旋理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适用性。总体看,相关研究更多是围绕“政-校-产”三方关系的宏观研究,很少有针对中观领域的研究,如师资建设等,而这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1 三螺旋理论概述
“三螺旋”(Triple Helix)一词最早见于生物学领域,常被用来阐述基因、组织和环境三者间相互缠绕的关系。20 世纪90 年代,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在生物学三螺旋理论基础上提出“政-校-产”三螺旋模式,用来概括知识经济时代政府、高校和产业界的新型互动关系。在本文中,三螺旋模式是指政府、高校和产业界三方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同时又密切合作、相互作用的教育方式[1]3。如图1 所示。
图1 “政-校-产”三螺旋模式示意图
“政-校-产”三方在发挥自身职能时,部分功能实现叠加并同时保持身份独立。三方主体如“螺旋上升的螺旋线一样互动、交叉、重叠和融合演变出层出不穷的关联模式和组织结构,从而推动整个创新活动的螺旋式上升”[2]。
2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3],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1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组成
2015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 号),要求所有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覆盖全体学生;2019 年10 月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 号),要求打造包括创新创业在内的1000 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这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从事一线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有三类,如表1 所示。
表1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类表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举办五届以来,已累计有230 余万个团队、近千万大学生参与。每支团队背后至少有一名创业导师,但真正能够给予大学生创业团队有效指导的创业导师数量却十分有限。这与地方本科院校在历届“互联网+”国赛的成绩密切相关。根据教育部2019 年底发布的信息,我国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 万人,兼职导师9.3 万余人,这与巨大的需求相比,创业导师的数量还非常有限,其中的优秀导师更是凤毛麟角。
2.2 创业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
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的“两张皮”现象。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担任创业教育通识课的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创业知识培训,相关理论素养不完备,调查中,近70%的受访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素养有待提升[4]。在面授时,这些教师通常只能照本宣科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无法结合学生的专业达到专创融合的效果。且大部分教师平时分散在校内各个行政部门,很难有统一的时间集体备课,易出现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同时,学生往往认为由没有创业背景与经历的老师教授创业课程,难以学到创业精髓,故而对课程采取消极态度。因此,创业教育通识课教学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即使少部分专业课教师具有指导创业竞赛或创业实践的经历,但由于缺乏系统创业理论知识,难以指导从创意孵化到企业运营的完整创业活动,或由于个人事务繁忙,无暇顾及与其专业研究关联性不大的活动[5],导致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2.3 创业教师成长路径不通畅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许多教师也希望能够投身双创教育。但是现阶段许多专、兼职创业教师的成长路径并不通畅。首先,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职称评审上体现不充分。职称对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主管部门颁布了有关文件,鼓励将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作为职称评审的佐证材料,甚至离岗创业的教师也可以参评职称,但许多高校更看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这限制了教师投身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创业教师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寥寥无几。虽然教师们对此需求强烈,但苦于教学任务和行政事务繁重而无法分身;同时,目前创业教育培训市场缺乏统一标准,质量良莠不齐。这些都导致创业教师平时只能自学,理论知识积累缓慢,成长受限。
2.4 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创业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有针对性的考评机制相匹配,而据调查显示,仅有1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健全[4]。创业教师在日常教学外,还需要进行行业或社会调研,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创业。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而现有的考评机制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和科研,无法有效、客观地对创业教师进行评价,影响了创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不愿投入过多时间来指导学生。其次,创业教育是一种周期较长的教育行为,产生的正面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少形成性评价的考评机制,无法全面反映创业教师的业绩。
3 三螺旋模式与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的螺旋式上升过程。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双创”升级版,将“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企业积极参与。三螺旋理论更加关注政府、高校和产业界在创新创业互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互动关系,凸显三方组织边界的重叠与互融,与我国现阶段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相吻合。
3.1 三螺旋模式中“政-校-产”三方的定位
三螺旋模式中,政府、高校和产业界能够实现资源、功能要素的有机组合,根据环境和阶段性需求及时开放边界和调整自身组织功能,使边界更具渗透性和弹性化,从而形成功能更加完备的“耦合性组织”(如图1)。该“组织”具有柔性化、弹性化、信息网络化和活动任务的并行化等优势,这些优势正好满足三螺旋混合组织需要的边界渗透性、层级扁平化和空间聚集性[6]。三方输出的创新功能都可以为彼此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又能够延伸自身边界为其他组织发挥作用提供动能,缩短达成目标的时间并节约大量宝贵资源。政府部门的主导性功能可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完善创业导师库机制、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等方式实现,并以智力支持促进区域发展实现正反馈;高校在三螺旋模式中起着核心作用,可通过改进校内外创业导师评聘制度、完善创业教育教师考核激励制度、打造多层次多样式的创业教育等方式实现有效提升双创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产业界在此模式中可通过搭建第三方培训平台、提供更为精准的中介服务、推荐更多更优秀的兼职创业导师等方式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如图2 所示。
图2 三螺旋模式中创业教育师资建设运行机制
3.2 三螺旋模式中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建议
三螺旋模式中三方共同推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可以缩短目标达成的时间并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但是政府、高校和产业界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则、目标及利益诉求,在共同推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过程中难免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各方的利益。为保障三螺旋模式中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运行,尝试给出下列建议。
3.2.1 健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顶层设计
三螺旋模式中,政府需要当好制度顶层设计的主导方,从制度上明确三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数份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文件,其中大部分包含有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内容。各地市主管部门应根据文件精神,协调各主体制定配套制度,以保障政策顺利实施。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创业导师库”,主动吸纳企业和高校的创业人才入库,明确创业导师的定位并给予资格认证,增强其身份认同感。
3.2.2 构建创业导师的完备的知识结构
创业导师完备的知识结构应可同时兼顾基础通识课的教学和创业实践指导,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资源。在三螺旋模式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创业导师库”的作用,为在库专家对接兼职导师岗位;高校应积极利用师资培训、企业进修、部门挂职等形式,让创业导师学习并分享经验体会,提升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产业界可选派兼具实践背景与授课能力的业界专家前往高校担任兼职创业导师,使高校创业教师队伍的构成更加多元;也可吸收高校教师赴企业进行培训与进修,以增加高校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人才交流层面的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创业教师来源单一且知识结构不完备的不足。
3.2.3 完善创业导师多元化评聘制度
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创业导师队伍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校方应采取开放的用人格局,选聘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教师、企业家、政府政策专家、优秀校友等共同组成创业导师队伍。多元化的导师队伍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探索构建有利于创业导师专业化的职称管理引导路径,建立促进创业导师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实现创业指导评价专业化,尽快确立创业学的学科地位,鼓励创业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3.2.4 建立更加合理的考评激励体系
完善合理的考评激励体系是三螺旋模式中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考评激励体系的具体指标包含三方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程度、创业导师库的建设情况、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数量、专兼职创业导师工作量大小及指导成效、被指导学生的满意度及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而根据考评体系设置激励措施,以三方的内生动力即对预期物质利益及非物质利益的追求为出发点,找出符合三方利益的最佳平衡点,从而建立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进一步促使各方主体及创业导师队伍主动作为。
4 总结与展望
建设一支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地方本科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三螺旋模式来源于区域创新实践,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更好的发展壮大提出了新的思路。在具体实践中,“政-校-产”三方可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积极沟通、紧密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高水平、职业化、专业化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创新创业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