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产业链的校企“四建、四融”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10-09姚济国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姚济国(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前言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和产业不断更新发展需求,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国内高职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学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自2014年起,国务院及六部委陆续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党的报告也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据调研分析,外贸人才招聘难、留人难已经是外贸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随着跨境数字贸易这一新型贸易业态的兴起,传统的外贸行业面临转型升级,我国的现代商贸服务产业发展迅猛,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某招聘站上搜索“外贸、跨境电商”岗位近1个月来发布的招聘信息,结果显示有29866条职位,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占据21966条职位,就业城市的分布显示该专业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学生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机会。截至2019年,全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高达400多万。
(2)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满足不了市场与社会需求。
随着传统的外贸行业的转型升级,对外贸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外贸人才培养仍然沿用以前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传统专业的培养模式,导致现在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学生就业凸显核心竞争力弱、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缺乏实践经验、职业证书通过率低等问题。同时,随着传统对外贸易方式向数字贸易的转型,传统的人才培养标准不够完善,大部分师资缺乏实操能力,模拟的实训软件实训效果不理想,严重制约了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的质量。
(3)对接产业链校企深度融合探索新的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产业链共建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接产业链的高职外贸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对外贸产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外贸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外贸人才培养以“英语+外贸+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确立了掌握四种知识:国际贸易知识,跨境电商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国际营销知识;培养三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
构建“四建、四融”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接产业链的校企“四建、四融”人才培养模式:四建
(1)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产教融合就是立足学校开设的专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需要突破传统的简单技能培养、员工培训、企业调研等校企合作模式,要形成一种集合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多方紧密相连且相对稳定的育人和用人机制。而实现这一模式的最佳方式就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能够长期有效地运作,以产业链为立足点,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培养适合外贸转型升级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在学校成立产业学院,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通过相关协议文件明确学校、二级院、企业等参与方的责权利关系,赋予产业学院相对独立的办学权,减少行政干预。在组织机制上由学校指定院长,行业协会、合作企业推荐副院长,履行日常的教学职能和项目管理运营职能。引入具有优势的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国际物流等外贸产业链相关企业,各企业组建项目工作室,成立师生联合创业团队,实现学生创业团队项目和企业项目的共同孵化。
(2)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各有优势,高校教师的优势是教学技能,企业导师的优势是实操经验。按照企业导师岗位制和教师实践岗位制的要求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学校教师指导企业导师在教学常规管理、授课、培训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教学基本技能,以期今后能独立完成相关的企业培训。企业派导师指导项目运营,根据业务内容和业务流程指导学校教师与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掌握外贸通关、国际物流、国际支付结算等基础知识、熟悉亚马逊、速卖通、eBay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产业学院明确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等各层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专业技能要求,在企业的指导下提升、完善实操水平。
(3)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目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师生不同的教学和学习要求,而支持这一模式的基础就是教学资源库。以前各高校都是各自为战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是集中在教室和模拟的实训环境下建设,基本没有企业参与。而企业看不到建设资源库的经济效益或者无法共享资源库带来的成果,对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也就不积极投入。在产业学院的架构和组织下,资源库的建设途径“开放”了,成果“共享”了。在产业学院里,利用企业相关资源,包括由企业工作人员现场操作演示示范,分享演示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真实案例等。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包括视频、音频、文档、交互式课件等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提供给学生开展在线自主学习,又能够服务于企业员工培训及能力提升。
(4)校企共建培训体系。产业学院除了在校内开展教学活动或者帮合作的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还可以依托资源库,建设3-5门核心的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利用现有的项目构建“线上+线下”“培训+孵化”的培训体系,面向其他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员工开展教学和培训。
(二)对接产业链的校企“四建、四融”人才培养模式:四融
(1)通过对接产业链,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入校进行孵化,建立产业学院,促进专业资源整合。产业学院在产业链的基础上建立,目的是要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的契合度问题。学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要求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要求和标准及时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基于产业需求设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对专业、课程、教师实行绩效考核,并不断进步动态调整,企业协助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培养规格上指导学校科学合理安排,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融合。
(2)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他们对岗位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最有发言权,在企业的协助下专业课程内容和任务模块和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企业导师和在校教师通过项目一起带学生,以项目业务能力要求为标准,根据项目业务内容进行技能实训、业务实操、全方位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实现教学内容和真实工作任务相融合,做到教与学、学与用的统一。
(3)在项目实施运营过程中,对接产业链,建立有效的校企双方互惠机制,重点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产业学院的平台和项目工作室的具体操作,实现教师内培外训、企业顶岗实践、全方位多途径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双师素质。吸收企业行业工匠参与课程教学、生产实训、顶岗实践、专业实习的指导教学工作,建立“动态互补”兼职教师库,在具体的课程中,按照岗位和工作流程,以模块化技能为基础,对师资队伍进行动态调整,实现师资共融。
(4)最后对于学生来说,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课程和项目的实践,从具体工具的使用到相对复杂的项目的完成到最后能独立解决实际的商务问题,学生经过真实的工作内容对专业知识、技能、工具检验升华为对业务的理解,培养了针对具体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模式下,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就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可以实现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相融合。
外贸产业的升级转型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构建“四建、四融”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所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举措。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体的产业学院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以及利益机制的建设和完善需要进一步探索,最后才能达到提高高职外贸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