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上的新花样,都和科技沾了点边
2020-10-09黄永逸
文/黄永逸
都说电影的发展能直接体现一个时代的进步,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一直以来,电影都在科技的领导下蓬勃生长。近些年,互动电影、修复电影、VR 电影争先进入大众的视野,它们的出现再次证明电影是一种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艺术。前不久夏秋之交,电影节纷纷开幕,展映片单中处处可见科技带来的改变。电影与科技,必将携手走向无限可能。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互动电影,让“边看电影,边玩手机”变得合理化
在犯罪悬疑类电影的影评互动区,经常能看到因为“不满意结局或某条支线”而打出低分的观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编剧的不悦,而互动电影的出现,大概能给这些想要操控一切的观众一部分主导权。
观看互动电影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在有限时间内自行选择角色命运,编写专属电影剧情,并持续产生交互作用。这种新型电影模式为观众带来了不同以往的观影体验,让观众不只是观众,而是成为参与到剧情中去的创作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宰角色的过程和玩闯关游戏很像,互动电影模糊了电影与游戏之间的界限,也模糊了观众与玩家的定义。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互动电影《夜班》出现在了“北京展映”活动中,这也是互动电影首次在中国内地公开放映。电影由托比亚斯·韦伯执导,《大侦探福尔摩斯》的编剧迈克尔·罗伯特·约翰逊打造,乔·索沃布茨、安部春香主演,讲述了主修数学专业的大学生马特无故卷入一场拍卖所的盗窃案中,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面临一连串的抉择,过程中他逐渐发现那些看似微乎其微的决定,最终却会导致与原先截然不同的结果。
与观看普通电影有所不同的是,在放映《夜班》的影厅入口处,工作人员会提前告知观众下载一个名为Ctrl Movie 的互动APP。在观影过程中,观众需要根据剧情发展在超过180 个决定人物命运的关键时刻进行选择,从而引发不同的故事,最后迎来各不相同的七种结局。为了保证观影效果,互动APP 只有在需要观众做出选择的10 秒内亮起,其余时间均会自动调节屏幕亮度。由于所有选择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同一场次其他观众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观影过程中,观众不会遇到任何停顿或者循环的镜头,相当于亲身演绎了一场电影。
过去,在观影过程中玩手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互动电影却颠覆了大众的观影习惯,让每位观众都成为“玩手机的人”。当发光的手机屏幕在影厅的各个角落亮起,是时候为角色做出你的选择了。
第十五届中国长春电影节
拯救电影胶片,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无数佳作。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电影大都使用胶片拍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众开始为模糊的画质感到惋惜,于是“电影修复”应运而生。20 世纪70 年代起,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美国CC标准收藏公司相继为世界电影修复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修复师来说,电影修复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许多年代久远的电影胶片,避免不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般来说,电影修复分为物理修复、数字修复、艺术修复三大步骤。需要留意的是,电影修复并不是让老电影焕然一新,而是在处理霉斑、掉色、图像抖动、划痕、闪烁、噪声、变色、模糊等各种问题之后,还能保留老电影原有的胶片质感。
一部90 分钟左右的电影,大约有12-14 万帧画面。通常情况下,每个修复师每天可以修复6000-8000 帧,对应到电影中大约4-5 分钟片长。如果遇到一些问题比较多的电影,每个修复师每天只能修复百来帧,片长大约在20-30 秒。
翻看近几年登陆院线的电影,修复版的数量并不少,而且票房成绩也不差。去年11 月,4K 修复版《海上钢琴师》拿下了1.43 亿元票房。观众心甘情愿地为经典买单,特别是当时没有在国内公映过的电影。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电影节增设经典电影修复单元,带领观众回顾过去某一时期的杰出作品。在今年第十五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展映片单中,“百年经典4K 修复”展映单元为观众带来了《日落大道》《桃色公寓》《夫君》《尔虞我诈》《好家伙》《大地惊雷》,共6 部4K 修复版电影。
另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2K 修复”展映单元也惊喜重重,《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金猴降妖》《宝莲灯》,每一部都是响当当的动画名作。其中,《哪吒闹海》《金猴降妖》《宝莲灯》均为修复后首次放映。这五部经典动画片横跨20 世纪60-90 年代,影响了几代人的童年。当陪伴自己长大的动画被清晰地投影在大银幕上,观众大概多少可以找回一点儿时模糊的记忆。
第77 届威尼斯电影节
实现100%沉浸式观影,只需带上VR 头显
VR 电影出现之前,所有号称可以带来“沉浸感观影效果”的电影基本上只做到了一半。无论画面有多精细,声音有多立体,电影就只是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罢了。但VR头显可以直接把电影画面“怼”到观众眼前,余光所及之处也都是电影里的世界。“身临其境”一词,终于不再是夸张手法。
VR,全称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电子信号借助计算机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使人进入一个虚拟世界。近年来,借助其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构想性、自主性的特征,VR 在影视行业被广泛应用,关注VR 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中外电影人汇聚一堂的电影节。
2017 年,第74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次增设VR 竞赛单元。今年,中国美术学院与砂之盒沉浸影像展作为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R 单元的官方合作伙伴,首次将该单元带入中国。9 月2 日至12 日,走进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观众可以欣赏到44 部VR 作品。这些作品中,仅有9 部作品将时长控制在10 分钟及以下,《盲点》《房间VR:黑暗事件》《兔子洞之下》《小矮人与哥布林》4 部作品的时长均超过100 分钟,时长最长的作品需要6 个小时才能看完。
入围作品中,由VeeR 与大象纪录出品的《我生命中的60 秒》是中国首部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VR 纪录片,也是全球首部在国际电影节上首映的疫情题材的VR 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用VR 技术记录下了2020 年2 月20 日上午10点中国各地124 名拍摄者的生活百态,也是全球首部上百人参与拍摄的VR 纪录片。
第77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R 单元全球官方展映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方式,对于那些无法赶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现场的观众来说,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点播观看,但自备VR 头显仍然是一条门槛。未来,VR 电影或许能像普通2D 电影一样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消费选择之一,类型从科幻到悬疑,应有尽有,最终提供给观众一个能在VR 头显的可视范围内“自由探索”的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