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影之中,科技科幻,相随相伴

2020-10-09黄永逸

东方电影 2020年9期
关键词:科幻片阿凡达星球大战

文/黄永逸

放眼世界,科幻电影受到重视也只有半个多世纪左右的时间,但它的魅力势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现实里的科技与银幕上的科幻世界携手同行,从过去到未来,一次次为人们带去高科技的变革风暴。

改变技术的电影

1975 年夏天,乔治·卢卡斯获得了800 万美元的投资拍摄电影《星球大战》,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立了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因为拍摄《星球大战》这部科幻片需要的电影特效,远远超出了当时电影制作行业的能力。为了拍摄《星球大战》,他们要自己尝试开辟电影特效行业。

电影里的科幻世界与现实中的科技发展相辅相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科幻电影并不只是跟在科技的发展之后,有时就像《星球大战》的故事一样,是电影的诞生推动技术去超越时代。

工业光魔在电影《星球大战》开创了多项意义深远的技术,尤其是在电影史上首次运用了动作控制摄像机,通过特殊装置让摄像机实现复杂的运动,将实拍画面和后期合成画面协调地结合到一起,观众得以在电影《星球大战》里看到各种壮观的“宇宙风景”。

电影《星球大战》中的特效水平在今天看来自然是稚嫩的,出镜的大多数星球都是彩绘的球模型,只有需要与动态车辆产生交互效果的星球近景才用到了电脑建模。相比尚不成熟的数字技术,“物理特效”才是搭建这个科幻世界的主要元件:飞船启动的声音来自空调外机的震动,机器人主要由真人穿上特殊戏服扮演,成为”星战”系列标志的“光剑”,则是美术师在实拍动作的基础上转描绘制出来的。但就是这样一部科幻电影,在20 世界70 年代大获成功,震撼世界,卢卡斯影业在此之后成立了电脑绘图部,雇请技术人员设计电子编辑和特效系统,从中孕育了后来大名鼎鼎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对于银幕上五花八门的电脑特效,对于3D、绿幕、虚拟拍摄等名词,今天的观众或许已司空见惯,而在电脑特效的起步时代,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工业光魔最初的成员来自建筑、模型、广告等各行各业,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早期招人制作3D 动画时,甚至找不到用过电脑的画家。但是,为了实现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为了呈现出更逼真、更宏大的科幻场景,一代代电影人怀揣热情四处探索。

电影《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剧照(2019 年上映)

电影《星球大战》剧照(1977 年上映)

1991 年,观众在电影《终结者2:审判日》里看到了史上第一个由电脑技术制作的电影主角——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出自工业光魔的手笔。将遥远的、不可思议的想象在银幕上化作可能,这既是科幻片的魅力,也是科技的魅力。时至今日,凭借走在电影特效制作水准前沿的实力,因电影《星球大战》而生的工业光魔已为数百部影片提供了视觉特效制作服务,《变形金刚》等家喻户晓的科幻大片背后,都有工业光魔的影子。改变了技术的电影,以电影人的勇气为之后的科幻电影带来了更多可能。

追赶未来的故事

科幻片描绘的是“未来的故事”,而艺术的想象大多数时候都抢先现实一步,如果将目光投向21 世纪那些引领时代的知名科幻片,你会发现它们都曾游荡在时间的长道上,直到“未来的技术”为那些拥有超前理念的故事打造出光影的舞台。

詹姆斯·卡梅隆在1996 年就写好了电影《阿凡达》的剧本。蓝色外星人保护家园的故事,是当时很流行的环保主题,但当时却没有能够实现他那些外星生物概念设计的技术。一直到2002 年,詹姆斯·卡梅隆看到了电影《指环王2:双塔奇兵》里安迪·瑟金斯通过动作捕捉饰演的咕噜,这时他觉得CGI 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能支撑电影《阿凡达》制作的水平。2005 年初,他终于启动了《阿凡达》的概念设计和技术研发。整部电影最终由40%的实景拍摄和60%的CGI 特效组成,许多场景运用到了运动捕捉技术,一些CGI 场景平均要花费47 个小时进行渲染。影片在2009 年一经上映,就被预言“将对今后的电影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对CGI 和3D 技术的大量应用是革命性的,高科技让它突破了当时观众所能想象的视觉效果的极限。银幕上是瑰丽的潘多拉星球,悬浮山的景色奇幻壮观,流光溢彩的外星生物近在咫尺,观众仿佛能跟随主角一起骑上魅影,翱翔在未来世界的天空中。

电影《阿凡达》剧照

詹姆斯·卡梅隆个人认为《阿凡达》不同于他之前制作的任何一部电影,拍这部电影是“对未知世界的一次彻底飞跃”,他形容说:“就像一边从悬崖上跳下来,一边制作降落伞,但知道自己在做别人没做的事,真的很有趣”。这部“别人没做过的”划时代科幻片,最终成了改变银幕的电影,10 年前它初登中国内地院线时,带来了一场3D 银幕的升级潮,全国的3D 银幕在一个月里增加了100 块,观众争相排队抢购3D 版《阿凡达》电影票,3D 观影模式的变革也由此揭开了序幕。

10 年过去,3D 电影已不再新鲜,电影界早已开始尝试新一轮的技术革新。2019 年,李安导演的科幻电影《双子杀手》以120 帧4K3D 格式拍摄而成,引发了业内外的好奇与关注。这部电影的创意概念其实也和《阿凡达》一样来自20 世纪90 年代。1996 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诞生,而《双子杀手》讲述的就是一位特工被比自己年轻23 岁的克隆体追杀的故事,因当时拍摄技术有限,这部电影的制作曾搁浅多年,而在时隔20 多年正式开拍时,高帧率与3D 已能捕捉到动作戏里演员的每一丝肌肉反应,数字技术也已能做到在电脑里做出一个能承受高清镜头考验的年轻版男主角,这位“数字克隆人”在片中的出镜率极高,大量的打戏通过高帧率技术带给了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不过,高帧率电影并没有因为《双子杀手》的上映流行开来,许多影评人分析说,“克隆人”这一题材已经不再是20 多年前的高新概念了,这或许是削弱影片影响力的一大因素,但幕后电影人坚持尝试新技术的魄力仍然值得称赞。对于科幻电影而言,想象与技术之间的时间距离客观存在,追赶未来的故事仍将上演。从完成剧本到完成拍摄间隔十多年的《阿凡达》,其续集的制作也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续集涉及潘多拉星球的水下世界。詹姆斯·卡梅隆说,这一次他在等待水下拍摄技术发展成熟。

迎接科幻世界

电影《双子杀手》海报

1982 年的经典科幻片《银翼杀手》想象2020 年存在仿生人,2020 年的科幻电影《信条》里想象未来有能改变时间的逆熵机器,科技在发展,科幻片对“未来世界”的构想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不过,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科幻片,其基底都源于现实中的科学概念。如果现在回顾一些早期的科幻片,能从细节中看出非常明显的时代痕迹。例如起始于1979 年的“机动战士高达”系列,在其前期的作品里,尽管描绘了未来世界人类已经殖民外太空,主角开着高新的战斗机器人,却还是在使用软盘交接文件,因为当时软盘是最流行的可移动存储设备。

各个时代的科幻作品,都倾向于将当下最新的高科技概念纳入未来世界的蓝图,看过2019 年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观众,一定对片中的机械外骨骼印象深刻,电影中设定这些石墨烯外壳、氚电池动力的外骨骼装备能让救援队在冰天雪地中拖着重物前行,这种极具科幻感的装备其实已在现实中的多个领域投入应用,只是还未像科幻片里那样流行。电影里为了打造“未来世界的装备”应有的视觉效果,加上必须配合演员的身材和吊威亚等表演需要,拍摄所用的外骨骼自然是经过专门设计的道具,重达几十公斤。

“我们必须在重量和质感之间做出取舍。”业内著名的特效设计团队维塔工作室,曾在为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科幻电影《明日边缘》打造外骨骼道具时解释过,他们为了贴近真实,选择了沉重的材料。电影《流浪地球》幕后准备了5 套不同的外骨骼装备,分为剧情所需的军用、民用等用途,有不同的颜色、造型和重量,制作中参考了现实中的外骨骼制造技术,采用了真正的液压推助器装置,经过了上百次的调试制作,才在观众眼前构建出了电影里未来世界的真实感。

不同于其他类型片,科幻片的真实感给人以一种奇异又顺理成章的印象,几十年前许多科幻电影里的高科技概念,而今都已走进现实,《珊瑚岛上的死光》里的可视通讯和激光武器,《2001 太空漫游》里的平板电脑,《星球大战》里的全息投影……在电影的世界里,创作者带领观众探寻科幻的更多魅力,《星际穿越》曾引发“讨论物理学”的热潮,《头号玩家》则令观众向往未来的“虚拟现实”游戏,伴随现实世界,科幻电影必将继续进化。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将成为科幻世界的住民。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猜你喜欢

科幻片阿凡达星球大战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Star Wars Day星球大战日
《阿凡达》续集放弃高帧率拍摄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阿凡达2》开机日期敲定8月15日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阿凡达”机器人成真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星球大战》回来了
《星球大战》中蕴含的生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