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针刺多穴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影响*
2020-09-30叶小娜袁小芬马玉侠郑雅峰赵荧荧赵兴林韩兴军
叶小娜,袁小芬,马玉侠,郑雅峰,赵荧荧,赵兴林,张 倩,韩兴军**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2.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原发性痛经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病之一,尤其好发于青春期女性。原发性痛经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痛经,行经前后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有腰骶部疼痛及头痛、恶心、乳房胀痛等临床症状,痛经较重者常影响工作及生活。本研究通过选择不同针刺时机针刺相同穴位来分析疗效的差异性,并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项目研究所纳90例均筛选自2012年6月~2013年2月期间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妇科门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前针刺组(A组)30例,即刻针刺组(B组)30例,及空白等待组(C组)30例。A组年龄19.25~25.45岁;病程29.19个~107.27个月。B组年龄19.29~25.25岁;病程28.46个~110.28个月。C组年龄20.12岁~25.18岁;病程31.48个~117.78个月。经统计学分析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妇产科学》[2]制定中西医诊断标准。
本研究共纳两种痛经证型即寒凝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其中,寒凝血瘀证主要表现为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部冷痛、拒按,得温痛减,伴有经色黯、量少、有血块、行经不畅,畏寒,手足欠温,面色青白,甚者恶心呕吐,舌黯苔白,脉沉紧;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部胀痛、拒按,伴有乳房胀痛,经色黯有血块,块下痛减或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1.3 排除标准
①哺乳期妇女或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②合并其他疾患及不适于针灸的患者;③参与本项临床研究的相关工作人员。
2 治疗方法
2.1 A 组
取穴:地机、三阴交、十七椎、次髎。操作:于经前3 d~7 d开始治疗,常规针刺,在得气基础上施以提插捻转等泻法约0.5 min,每隔10 min行针0.5 min左右,共留针30 min,每天1次,月经来潮后停针,若仍疼痛明显者再治疗1次,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
2.2 B 组
取穴:同经前针刺组。操作:常规针刺,治疗于疼痛发作第一天开始,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等泻法约0.5 min,每隔10 min行针0.5 min左右,共留针3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3 d,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3 C 组
不予治疗。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应用McGill简化量表(SF-MPQ)评分。观察筛选期及每个月经周期结束时的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症状疼痛分级指数(PRI)及现有疼痛强度(PPI),并如实记录读数。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通过对McGill量表的各项数据分析得出,经前针刺组及即刻针刺组对原发性痛经均有治疗意义。在VAS读数上与即刻针刺组相比,经前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疗效持续到随访期(详见表1)。通过对组内各项数据对比分析,可明显得出,经前针刺治疗痛经效果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而延长,且持续到随访期,而即刻针刺组则仅较第一治疗周期有明显差异(详见表2,表3)。
表1 各周期三组SF-MPQ中VAS读数比较
表2 经前针刺组各周期各评分指标情况比较
表3 即刻针刺组各周期各评分指标情况比较
4 讨 论
中医学认为,痛经病机主要是“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临床上也多以实证痛经多见,而虚证痛经少见,其研究也多着眼于实证。《针灸治疗学》[8]中记录针刺治疗痛经针刺时间在发作期每日治疗1次~2次,非发作期可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在月经来潮前5 d~7 d开始治疗)。临床上,为使患者最终达到治愈且不再复发的目的,应选用恰当的穴位及最佳的治疗时机,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选取不同的治疗时间治疗痛经,更进一步证明针刺治疗痛经的疗效,同时证明针刺时机的重要性。通过此项研究发现,不同的干预时机对治疗原发性痛经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经前或疼痛发作时针刺多穴均能减轻患者疼痛性质及程度,但是,经前针刺优于即刻针刺,并有远期效果。
笔者认为,治疗痛经所选穴位固然重要,但是针刺时机亦不能忽视。通过穴位的选择以及不同的介入时机,将两者的最佳疗效相结合,给患者最好的治疗法案,这才是临床上治疗的最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