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联合作业疗法治疗顽固性肩周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0-09-30花佳佳朱媛媛施加加陈启邱谢小军沈爱明
花佳佳,朱媛媛,施加加,陈启邱,谢小军,沈爱明
(1.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11;2.江苏省昆山市康复医院,江苏 苏州 215300;3.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南通 226010)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发病后期累及到关节囊以外的软组织,易造成胶原纤维的退行性变,组织失去弹性、硬化和短缩,形成粘连性肩周炎,常造成全肩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及疼痛相关症状。本病高发年龄在40岁~60岁,患病率约在2 %以上,其中女性大约占70 %[1]。临床上多数患者在肩周炎早期未进行正规的治疗,造成疾病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易形成顽固性肩周炎[2]。临床中传统针灸治疗顽固性肩周炎疗效不佳,笔者采用小针刀联合作业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小针刀联合作业治疗,对照组为小针刀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49岁~58岁,平均49岁;病程>2个月。对照组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48岁~60岁,平均50岁;病程>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
①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②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③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④病情超过2个月。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本病诊断标准;②年龄40岁~65岁;③近期内没有服用过镇痛药;④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⑤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的;②年龄在40岁以下或65岁以上;③妊娠、哺乳或备孕期妇女;④有心、脑、肝、肾等严重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所有患者选取一次性无菌HZ系列4号针刀,规格 0.8 mm×50 mm(汉章牌,苏州市吴中区东方针灸器械厂)。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操作者严格按照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四步进针”法。首先操作者选取喙肱韧带、肱骨大结节点和喙突点、然后再依据患者疼痛点选择1、2个痛点进行治疗[4],确定病变部位和精确掌握该处的解剖结构,结合患者外展、内收、内旋等功能障碍选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处1、2个治疗点,局部碘酒消毒后,然后覆盖无菌洞巾,戴无菌手套。在进行针刀治疗时,刀口线应与主要神经、血管平行,刀锋迅速刺入皮下,行纵疏、横拨治疗,局部按压3 min,外敷输液贴。每7 d治疗1次,3次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效果。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患者做完小针刀治疗后配合相关作业治疗。作业治疗选用模拟训练现实生活中拖地、使用熨斗、挂晾衣物、铲锹、挥拍、驾驶汽车等作业活动进行相关关节活动度训练[5]。在训练过程中应进行个性化治疗,严格控制训练强度,防止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新的肌腱损伤,作业训练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3周为1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3.1.1 肩关节活动度
采用Melle评分量表对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分别对肩部外展、外旋、前屈、背伸5个基本动作进行评定。
3.1.2 肩关节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受试者主观疼痛感觉。本研究采用1条10 cm长的直尺,两端标明有0和10字样。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研究者记录患者疼痛程度的数值,其间避免任何暗示或启发。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肩周炎的疗效标准判定。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疼痛VAS、肩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VAS、肩关节活动Melle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Melle评分比较
3.4.2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
香港的华人企业家是将成功的香港发展模式与经验介绍到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关键推动者。以专业为基础的网络构建,为新一代香港跨界华人企业家参与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制度性变革提供了比较竞争优势。他们致力于在住宅与商业地产、企业国际化发展与资本市场监管等方面为中国大陆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方案。他们凭借杰出的跨界艺术与沟通能力和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取得共识,确保这些经验和模式能够在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的IL-1β、IL-6、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的IL-1β、IL-6、TNF-α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
3.4.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83.33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西医学认为,肩周炎是肩关节关节囊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局部软组织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6]。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范畴,气血虚损,血不荣筋,风寒湿邪外袭会诱发此疾病。
早期肩周炎患者不及时治疗,易发展成为顽固性肩周炎,肩部疼痛、运动受限是其主要症状。传统的针刺治疗不能迅速解决该类患者的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症状。而小针刀治疗肩周炎,通过在三角肌筋膜与冈上肌、冈下肌、胸大肌、大小圆肌处,用小针刀切割剥离纵行疏通,能够显著起到松解粘连、切开钙化、解除挛缩的作用,同时能够消除局部神经卡压,改变病变组织的应力关系[7],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进行小针刀治疗的操作者应该排除针刀禁忌证,树立无菌观念,规范操作方法,并及时向患者交代针刀术后注意事项。对体质较弱患者,应避免强刺激针刀手法,术后给予抗菌药物口服2日,防止相关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刀联合作业疗法治疗顽固性肩周炎,能够缓解患者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同时明显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IL-1β、IL-6、TNF-α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此疗法既体现了中医学疏经通络的原理,又有现代康复医学的功能恢复之疗效,安全、痛苦小、见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