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30

科学咨询 2020年41期
关键词:导图高中历史知识点

朱 静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2017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体系的有效工具,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它在继承左图右史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之上,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点升格为系统的知识网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探索在新课改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对策。

一、以“图”作舟,运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性

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教材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联想到其他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很好地贯彻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思维构建将知识的全面性和重点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历史的真谛。这是其他的学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从历史教师的工作角度而言,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历史思维的多元化,历史时空的交错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课时和容量的制约。因而,当下我们有必要研究,在传统课堂之外,思维导图如何才能成为文科历史教学中一种有益的教学补充,并且其能在多大层面上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构建时空框架和丰富历史理解。思维导图可以将历史教师从机械的教书匠中突破出来,使教学活动充满新鲜的力量,为教学方式增添新气象新特色。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绘制的过程也更多地转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没有了生硬的知识传授,增添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待历史不是望而却步,而是爱不释手;教师对待教学不是望洋兴叹,而是得心应手。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把思维导图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对于师生来说都是有益的。其着眼师生的终身发展,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变化和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以“图”为桨,运用思维导图的操作性

思维导图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它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课堂,每一种课堂类型都有它独特的操作方式和教学反馈。以下,本文主要针对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复习课及试卷评讲课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究。

(一)新课讲授:借助思维导图,明确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中的“点”

思维导图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切割成相互关联的几个小问题,还可以对每个小问题再进行知识的外延,最终将主干知识培育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授课时要准备好几个带有启发性又层层递进的问题,一个个好的问题就如一颗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在教师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师生产生知识的共鸣,不断增进课堂中的获得感。

例如,在讲授《开辟新航路》时,鉴于本课与地理、地图的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用一张简易的世界地图,提出相互关联的问题,“何为新航路”“说到‘新’字,那么不得不提一下旧航路,旧航路在哪,请在地图上标识”“既然东西方之间早就存在贸易通道,为什么西欧国家仍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来开辟新航路”“根据教材和所给材料,新航路如何使世界链接,人类融通”。教师通过连续的追问和直观的地图,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能更好地将每个琐碎的知识点落到实处,形成一张师生共同创作的本课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知识点比较零散,教师在新课讲授时使用思维导图强化知识点,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流程的系统性,还可以让学生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效率也会更高。

(二)复习课:运用思维导图,形成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线”

常言道:“平时教学是栽活一棵树,复习过程是育好一片林”。在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困惑,自己做的题不再是传统的“背多分”,这道题做对了,下一道同类型的题又生疏起来,倏忽之间那些烂熟于心的知识点全然无用。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就需要从宏观上对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尤其是高三复习要先建模,构架框架,后填充,把握细节,这样的历史才能既骨感又丰满。

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的经济》时,教师可将“农耕文明”作为核心关键词,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农业主导、手工业商业从属的经济结构,选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和经济政策五个方面进行知识发散,并将其中的发展与特点概括如下:

这幅思维导图用整齐精悍的语言梳理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每一条线索之下又以多角度、理性视域去进行知识的升华迁移。比如在手工业这条线上,看到“三大名片”,学生就可以联想到冶金、制瓷和丝织业;“远离市场”就可以延伸到手工业三大形态;“昨日辉煌”可以发散至中外对比。因此,在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我们要注重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记忆而不是片段性地记忆,要将历史知识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再由知识线连成知识面,达到新课标和高考要求的能力培养和思维高度。

(三)试卷讲评课:利用思维导图,塑造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体”

高考研究专家曾强调:“一次好的讲评课,其功能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习题训练。”教师将思维导图引入试卷讲评时,可以对某一个历史知识点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合理发散。譬如学生集中反馈的易错题,教师不但要重点讲解解题思路与技巧,而且要通过改变题干、改变选项、知识延伸等多种变式练习,让学生反复演练试题体现的知识点与能力,讲评一道选择题,激活一串知识点。

例如,在讲到2019课标全国Ⅰ第25题时: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明确该题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隐含的做题方法,最后向学生点明大一统的历史基调——中央政府在以经济手段制约各诸侯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顾汉武帝还做了哪些类似的努力,将本张思维导图进行补充拓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从一道题的考查中挖掘更多的历史信息。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试卷讲评,可以更多地让学生领悟出题意图,关注素养考查,学会举一反三。

三、以“图”为伴,运用思维导图的注意点

目前,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还只是一个探究与实验的过程。对于其在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及时关注,找到合理的应对措施,避免以图代教的盲目性。

第一,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上,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要花时间讲一讲思维导图的理论性知识,将网络上优秀的作品做集中展示。教师率先在课堂上绘制思维导图做示范,再由学生学着亲自绘制思维导图,前期不可急于求成,要稳中有进。

第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确实可以在不同课型中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教师也不可以盲目使用思维导图,夸大它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更不能因为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忽略了思维培养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择适合思维导图的课,要与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不能一意孤行。

第三,思维导图虽然是一种相对新鲜的事物,但实际上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图也只是最终呈现形式,关键是怎样发挥“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内容大于形式的态度,在如何引领思维、提升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将学生思路打开后,图就变得水到渠成。

第四,在思维导图的使用上,教师要耐得住性子。思维导图的实践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对阶段性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又要通过一个长时段的研究和探索使其功效最大化。[1-3]

猜你喜欢

导图高中历史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