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0-09-30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安徽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安徽安徽省创新能力

文/赵 惠(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一、引言

当前,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明显,科技部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从2015 年的55.1%提高到2019 年的57.5%。由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等原因,我国不同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安徽省地处华东、中部地区,对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全面客观地评估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可为未来安徽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获取最佳社会效益提供参考依据。

当前,国内研究学者建立了多种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设计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自2001 年开始动态评价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特别强调增长率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作用,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本文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构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安徽省2015—2019 年的创新能力进行纵向评价,并结合华东六省(市)、中部六省近年来区域创新能力相关数据的横向比较,探讨制约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进而为安徽省政府部门正确认识区域地位、制定区域宏观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将科技创新能力分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 个方面,构建四级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加权的定量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测度排名。以下具体分析2015—2019 年安徽省的创新能力情况。

1.2015—2019 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分析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安徽区域创新能力2019 年位居全国第10 位,从综合排名来看总体呈下降趋势,面向“十四五”时期的创新能力增长后劲略显不足。与2015 年相比,2019 年安徽省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排名分别上升2 位和5 位,知识获取和创新环境排名分别下降3 位和15 位(如图1 所示)。

图1 2015—2019 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变化趋势

(1)知识创造。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知识创造由研发投入、专利以及科技论文3 项指标构成。2015—2019 年,安徽省在专利指标表现相对较好,申请量稳定,在全国范围内保持第一梯队的前沿优势,但研发投入排名下降较快,由2015 年的第9 位逐年下降至2019 年的第18 位(如图2 所示)。科研论文方面,安徽相关指标排名多年来一直在全国中游和中下游水平徘徊,虽然论文产出总量靠前,但十万作者平均发表论文数、作者省内外合作论文不多,且与发达省市相比指标值分差逐渐拉大,数据呈现结果与安徽自身具有的科教优势不匹配。

(2)知识获取。在知识获取方面,安徽表现不佳,排名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最好成绩也不过2017 年的第24 名,2019 年更是下降到历史最低点29 名。从具体指标来看,科技合作波动剧烈,技术转移波动下降,仅外资企业投资表现平稳(如图3 所示),但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差距,在全国处于第二方阵垫底位置,可见安徽省知识获取指标的总体平均水平较低,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差距巨大。

(3)企业创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企业创新方面,安徽4 个指标总体表现较为理想,全国范围内排名都比较靠前,除技术提升能力有微弱波动外,总体能力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如图4 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安徽企业创新中的设计能力指标走在全国前列,而企业研发投入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排名相对靠后,证明企业对现有产品的外观设计改进有余,而在高新技术的原始创新、重大创新等核心创新能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4)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外在因素。从排名来看,创新环境是制约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短板,自2015 年以来,相关五项指标有4 项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创新基础设施指标更是从2015 年的第6 位开始逐年走低,2019 年到达历史最低的全国第30 位(如图5 所示)。市场环境波动剧烈,证明安徽省内市场受国内国际贸易环境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不强。安徽作为科教资源富集型省份,劳动者素质指标数据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位于全国后列水平,说明安徽自身留住和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足。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在全国排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安徽与其他省市相比,在金融投资和扶持创业方面的竞争力还有提升空间。

图2 2015—2019 年安徽省知识创造能力排名变化趋势

图3 2015—2019 年安徽省知识获取能力排名变化趋势

图4 2015—2019 年安徽省企业创新能力排名变化趋势

图5 2015—2019 年安徽省创新环境排名变化趋势

(5)创新绩效。2015—2019 年,安徽创新绩效综合排名逐年上升,创新绩效能力稳健提高。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方面排名都有长足进步,反映出安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面的举措颇有成效,但产业国际竞争力依然处于国内中游,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指标值方面安徽创新绩效能力总体向好,但在宏观经济方面与发达省市的差距相对较大(如图6 所示)。

2.2015—2019 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1)华东地区(长三角)区域。由表1 可知,2015—2019 年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区域,省市创新能力发展相对匀速,排名日益趋向稳定,其中上海、浙江、山东、福建综合排名已维持4 年无变化。从指标数值和排名发展趋势判断,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受外部环境和周边省份发展影响相对较大,整体市场抗风险能力偏弱。

图6 2015—2019 年安徽省创新绩效排名变化趋势

表1 华东地区(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对比分析表

华东六省一市中,山东、福建、江西与安徽的产业联系较为松散,区域创新的辐射效应相对偏弱。而长三角的一市三省地域上接近,区域之间产业承接的互补性较强,自2008 年安徽加入长三角以来,沪苏浙皖经济合作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整合度不断提高。安徽作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发展缺乏足够资金支持,外加城市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有限,因此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融入长三角地区程度较低。安徽应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机遇,利用好G60 科创走廊的城市区位和交通优势,主动承接、积极拓展省际之间的战略合作,增强产业开放度,在自身欠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与沪苏浙形成新型产业溢出、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和溢出效应,积极融入技术创新和高新产业发展价值链。

(2)中部六省区域。由表2 可知,2015—2019 年中部地区六省中,湖北省的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最强,安徽次之,湖南、河南处于中游,山西、江西最弱。安徽省创新能力在中部地区总体表现优异,在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转移以及创新载体培育方面进步明显。但随着周边省份对技术创新的重视,2017 年后安徽省综合区域创新能力被湖北逐步超越。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和河南创新能力一直在稳步上升,中部省份中长期垫底的江西和山西也通过培育创新环境、鼓励创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一系列举措,2019 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分别上升4 位和3 位。此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影响,湖北省2020 年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科技创新排名可能有下降,在未来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时应予客观考虑。

表2 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对比分析表

三、安徽省区域创新发展评价

1.具备优势

近年来,安徽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方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了强劲动力。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安徽省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方面具备竞争优势,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量和增长率排名在全国遥遥领先,高技术企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例、R&D 经费支出总额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均位于全国前列,说明作为创新主体的在皖企业技术创新活力较强。目前安徽省已经建立了门类较齐全、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同时积极协同推进芯片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制造产业的集群集聚。安徽作为科教大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2.薄弱环节

安徽省知识获取和创新环境指标表现不佳,仅排名全国第29 位和第23 位,其中知识获取中科技合作、技术转移等指标和创新环境中创新基础设施等指标排名30 位左右,创新环境中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等指标均位于20 名以外。未来有必要在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资吸收方面进一步发力,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支撑政策体系,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1)区域发展水平不够均衡。在创新绩效指标中的宏观经济方面,虽然2019 年安徽省GDP 总体增量达到7107 亿元,名义增速高达23.69%,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但安徽省人均GDP 水平为58691 元,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112139 元)和华东地区平均水平(88777 元),略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50634 元),甚至低于西北地区的内蒙古(67926 元) 和陕西(66746 元),仅位于全国第24 位。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政府和企业的R&D 经费投入额度、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率、创新环境的优化和创新人才的集聚效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着毋庸置疑的决定性作用,而安徽省人均GDP 水平的落后侧面反映出安徽省区域创新发展能力不够均衡、创新发展两级分化现象突出等问题。据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主要创新指标占据全省60%左右份额,其他13 个地市特别是皖北地区创新能力较弱,亟待进一步提升。

(2)政府研发投入尚有提升空间。知识创造指标中的研发投入方面,安徽省政府研发投入列全国第11 位,但政府研发投入增长率仅位列全国第29 位。可能是由于安徽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较高,自主投入研发经费的增长较多,导致政府研发投入增长率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然而,研发投入的提高不仅体现了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度,也是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创新实现“并跑”和“领跑”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提升基础研究实力,积极培育原始创新,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有必要继续加强对技术创新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的投入,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工作开展。

(3)知识获取能力严重不足。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安徽省知识获取能力较低,科研人员的知识创新效率不高。在科研论文综合指标方面,每十万研发人员平均发表的国内论文数居全国第27 位,国内论文数增长率和国际论文数增长率分列第25 位和第19 位。在科技合作指标方面,每十万研发人员作者同省异单位科技论文数和同省异单位科技论文数增长率分列第28 位和第25 位,每十万研发人员作者异省科技论文数和每十万研发人员作者异国科技论文数分列第26 位和第25 位。在技术转移指标方面,安徽省技术市场企业平均交易额列全国第31 位,技术市场交易总金额列全国第13 位,金额仅271 亿元,相当于排名第一的北京(1887 亿元)的14%,也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引进国内和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分列全国第20 位和第23 位;在外资企业投资指标方面,安徽省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增长率列第29 位,且数据为负增长,反映出安徽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技术扩散能力较差,企业依靠承接产业转移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情况较多,能够市场化的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能力较为缺乏,对外部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不强,导致安徽省对外企投资的吸引力极为有限。这一现象与安徽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创造能力和产学研转化能力息息相关,高校院所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足、科研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水平较为低效等因素直接减少了安徽省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导致能解决安徽省内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不多。

(4)创新环境亟待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区域创新的过程和结果。在创新环境指标的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安徽省移动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列第30 位和第26 位,科技企业孵化器增长率以及平均每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导师人数分列第24 位和第29 位。由于安徽省内区域经济实力和创新发展的失衡,在传统经济发展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又面临推进创新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有必要通过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充分发掘全民创新创业的潜力。劳动者素质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教育经费的投入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保障。在创新环境指标的劳动者综合素质指标方面,安徽省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及增长率分列26 位和30 位,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率列26 位。安徽作为科教资源密集型省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应秉持开源节流的原则,在强化学历教育和普及网络教育的同时,对本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留住和引进作出长远政策规划,避免创新人才的流失。

四、安徽省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在新形势下,安徽省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找准定位,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面对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安徽省需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扬长补短,从以下方面激发创新潜力,提高创新质量,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1.促进规上企业对外项目合作和技术引进,加强自主创新技术研发

安徽省应完善政策制度,围绕优势产业和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如利用京东方、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优势,吸引国内外平板显示、智能语音、人工智能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大型项目合作;选择成长性高的企业建立科技型民营企业库,举办内外资企业代表见面会,帮助企业寻找技术转移合作机会,积极推动与国外企业合作;通过政策奖补等方式,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委托外单位或与外单位合作开展研发等活动;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开设金融绿色通道,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企业研发费用发放贷款。

2.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力度,支持科技领域开放创新

安徽省应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力度,设立联合基金,组织课题攻关,牵头或参与跨单位、跨区域等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与此同时,加强安徽科技合作工作管理,完善支持高校人员跨校跨省开展科研合作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高校院所相关人员跨省跨单位发表科技论文,推动建设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模式。

3.提高创新成果产出水平,推动技术市场和创新孵化机构发展

安徽省可考虑借鉴沪苏浙做法,依托安徽创新馆成立公司化法人,联合合肥市共同建设运营安徽科技大市场,为促进技术成果交易搭建平台。培育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支持开展科技中介服务的数据库建设等业务培训等。指导各地制定专业孵化器培育建设计划,引导专业孵化器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举办创业导师培训班,构建全省创业导师专家信息数据网。进一步发挥天使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资本力量,鼓励民营资本更多参与创新孵化。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风投机构,搭建各类投融资对接平台,建立成果项目库,借助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平台,带动创新项目投融资。

4.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转化

安徽省应加强与知识创新能力较强地区科研机构的合作,在研究型高校中建立与省内外高水平院校合作的科学研究中心,促进知识获取的优势集成。同时优化科研机构的资源配置,加强高校与企业在知识流动、技术扩散、人才培养方面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加大对知识创造及知识流动的创新投入力度,组织召开产学研供需对接会,成立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加大对成效显著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资金后补助。

5.着力提高网络信息和学历教育水平,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

安徽省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网络扶贫工作,特别是向皖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地的延伸铺盖。继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并向教育欠发达地区适当倾斜。加快安徽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改革政策试点和推广,赋予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更多的自主权,支持高校创新学历教育渠道和手段,进一步降低学历教育的经济成本。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经济、科技、教育、制度、环境等诸多因素,需要优化经济社会运行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安徽省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方面具备竞争优势,在知识获取和创新环境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应积极从产业、政府、企业、高校、人才等多个层面制定和执行创新政策,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不断提高创新效率水平,以促进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实现突破性发展。

猜你喜欢

安徽安徽省创新能力
《安徽记事》
成长相册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