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策略研究
2020-09-29张龙君
张龙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策略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目标
基于深度学习的内涵,普遍认可的观点为: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到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实践中,帮助学生调动自身的逻辑形式以及认知体系,以探究知识的深层次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目标的规划上以学生的发展性为核心,在模式的选择上以多元化为趋向,在内容的设定上应当注重理解性,在教学的实践中需要加强体验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获取运用性较高的教学成果。教学的本质在于应用,教师在综合分析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与归纳地理知识,设计深度教学的内容与主题,通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帮助他们利用地理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该教学模式下,师生共同参与,针对地理知识的属性特点、产生以及应用进行分析,以有效強化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策略分析
(一)立足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对于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而言,更强调学生学科思想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此方面问题并围绕该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深度教学方案的制定与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教材的理解程度相关,为使整体课堂具有深度、广度,教师需要立足教材内容,针对地理知识进行质与量方面的深度探究,并顺从当下教育发展新局势,探究不同教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恰当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以提升应用能力。所以说,地理教师应当以推动学生发展为基准,在综合分析知识获取、思维优化、素养形成等多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科学且合理的设计。
(二)构建思维导图,促进知识迁移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涉及的新知识点较多,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基于深度教学的要求,应当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把原本分散且复杂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并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此便赋予了知识点的迁移以及转换能力。就实践来看,这一方式不仅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了诸多的“无用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来看,教师在组织深度教学时,需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共同探究知识间的关联点,并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注重解题方式的传授。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当侧重解题思路的传授,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迁移到其他的题目中,使其懂得如何“举一反三”。例如,以“流域的综合开发”的单元教学为例,教材选取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作为实例进行讲解,并由地形、气候等多个特性就该流域进行介绍,以此为基础分析开发方向以及治理举措。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结合其他实例,带领学生构建基于“流域综合开发”的思维导图,并向他们传授较为简单的流域开发与治理的手段,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体系,论述长江流域的开发以及治理举措,逐渐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教学方式下,教师需要让学生清楚了解解题方式的应用条件,使其意识到梯级开发并不是每一条河流都适用,就拿莱茵河来说,该河域地形较为平坦,河流产生的落差相对较小,未达到梯级开发的要求。注意有效的案例对比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思维框架是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进行转变的,在探究具体的问题时,应当灵活运用。
(三)浅层至深层的过渡,针对新知识进行深度加工
站在教育学角度来看,加工指的是:学习者调整、转换以及消化知识,其强调的不是单一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并掌握知识的属性以及相互联系。观察近些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可以得知,在题目的设定上早就已经不再局限于回答事实性知识,题意的重点则是考查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在充分分析题意的前提下,综合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整理归纳、加工引入题目之中,探究问题的本质,以有效解决。所以说,深度加工教学同样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分析学生接受能力与地理基础的基础上设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现有的能力、教学任务要求的能力二者间的差距,以此为依据使知识点的加工更具针对性,引导学生能够透过事物表面探寻本质,以独特的意识以及地理思维看待大自然。
三、结语
深度教学的实现,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足够的深度学习意识,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当然,深度教学的策略有很多,对应不同的教学情境,还有待教师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但无论选取哪一种教学方式,均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作为目标,以切实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