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探究
2020-09-29赵会婷
赵会婷
摘 要:当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采取单一的“统一式”授课方式和“单项交流”“满堂灌”的消极知识输入模式,很难培养学用结合的综合人才。文秋芳的POA理论体系包含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旨在克服中国外语教学“学用分离”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通过课堂实践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有效性。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
无论十九大报告,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抑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都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英语语言技能提出较高要求。我们需要利用相关要求和精神反观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检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以推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建设与发展。
一、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现状
纵观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不难发现高校教学依旧采取单一的“统一式”授课方式和“单项交流”“满堂灌”的消极知识输入模式;教学环节普遍缺乏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很难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素质;大部分学生仍将考试成绩置于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之上,无法做到学用结合,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亟待解决。
二、产出导向法理论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根据中国外语教学的现状,经过10余年探索而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POA理论体系包含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旨在克服中国外语教学“学用分离”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教情和学情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契合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事业的核心。
教学理念涵盖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学习中心说”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有效学习的发生。教师应该从多种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中选取最佳形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有限的课堂实践内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学习者能够真正获得知识。POA理论的“学用一体说”反对“以教材为中心”“课本至上”以及“学用分离”,提倡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全人教育学重申教育对象为人的这一特点。教育不仅要解决如何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问题,同樣要顾及高等教育的人文性这一目标,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等。
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和选择性学习假设。“输出驱动”主张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又是语言学习的目标。此外,英语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产出任务衡量自身的语言能力,总结自身不足进而驱动下一阶段的学习,达到以输出驱动输入,形成输出→输入→输出。恰当的输入能够更好地促进输出。教师应该甄选恰当的输入材料对学生进行引领,学习者在激活已有知识的前提下拓展自身的语言体系,提升产出水平。“选择性学习”指的是根据产出需要,从输入材料中挑选出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
POA理论的教学流程包括三个必须以教师为中介的阶段:驱动、促成和评价。“驱动”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教师呈现学生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可能碰到的交际性场景,场景话题的选择应该具有一定的认知挑战;第二,学生在尝试完成看似简单平常交际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短板,内心产出压力并萌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第三,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明确交际目标和为交际场景服务的语言目标(与交际目标无甚关联的新单词、短语或语法均不在语言目标中),进行选择性学习。“促成”包括三个主要环节,教师在其中发挥的脚手架作用最为明显。首先,教师描述产出任务,使学习者明白完成产出任务的每一个步骤及具体要求。其次,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教师给予指导并检查。其中包括学生选择的内容、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最后,学生练习产出,教师给予指导并检查,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完成产出任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选择性学习结果立即运用到产出任务中。“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种。
三、产出导向法的应用要求
POA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亟需更多的课堂实践,POA理论的有效性也需要课堂实践的不断检验。鉴于产出导向法的新颖性,在将POA理论引入课堂实践之前,教师应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充分“导学”,对POA理论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详细讲解直至学生理解接受。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POA理论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践并获得客观公正的反馈。
POA要求教师充当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在POA教学流程的驱动环节,充当设计者的教师应该布置与实际交际情景吻合的语言输出任务,认真选择能够提升学生表达水平的输出话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并使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学流程的促成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输入材料进行恰当处理,从中选择产出任务所需的表达的内容、语言形式或话语结构;在教学流程的促成环节,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脚手架的作用或者组织高水平的学生进行结对帮助。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产出任务进行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流程部分,教师所发挥的中介作用并非是孤立单一的,而是同时扮演几个角色。
POA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延时评价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经过课外练习后,再将练习的成果提交给教师进行评价。在这一环节,教师会告知学生提交成果的最后期限和提交形式。由于是课下学习环节且有最后提交日期的限制,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学习者可能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这些同学提交的作业缺乏真实性,会导致教师的评价失去意义,也不利于对POA理论的检验。所以,学生应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并独立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从而确保评价的真实性。
四、产出导向法的课堂运用
笔者选取2019级人力资源和学前教育专业形成的混合班级(共58人)进行实验,确定《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版)》第一册第四单元“Getting from A to B”作为教学案例。本单元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分别是:谈论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听听力材料之前先问自己一些相关问题。恰当地设置听说驱动有利于学生很快达成这两个学习目标。
文秋芳认为,“鉴于目前移动技术的普及,产出‘驱动这一环节可以拍成视频,或者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学习。课上教师只需要检查学生对视频、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的理解情况即可”。为了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进入“驱动”的第二个步骤,笔者提前制作了一个时长约5分钟的英文小视频并提前把它发布在Unipus平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视频中讲解的内容。
小视频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出行方式以及路上花费的时间等英文表达方式。问题一可以进一步延伸为:你是如何从家里抵达工作地点的?这是同学之间寒暄常用的问题,亦是工作后同事间闲聊的话题。通过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完成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目标。问题二是问题一过渡而来的话题,可以让两人的对话深入进行下去,有助于加深彼此了解以及形成认知挑战。这一具有交际性的场景和有认知挑战性的话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表达愿望。看似简单的三个问题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学生面临双重产出任务。其一,在课堂上和自己的搭档讨论视频给出的问题,形成两两对话或者三人一组对话。其二,完成课外完成的产出任务。要求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中国的交通和生态状况以及如何选择更为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重温课堂上学过的语言表达方式,加深记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对当今的社会问题进行深思熟虑,明白个人的行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树立合格公民的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在同学们进行会话时,一定不要只是干巴巴的使用这两个问题一问一答,然后结束会话。笔者要求大家首先要称呼对方的英文名字并打招呼寒暄展开对话、对话过程中可以询问一些额外的问题并时不时给对方的答语进行正面评论等,从而使会话更自然,更连贯,更浑然一体。
为了验证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并获取研究数据,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了问卷调查并将之一一发放给受试者,叮嘱他们以负责任的态度如实认真填写。调查问卷显示的数据表示,大部分同学并不抵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五、结语
POA模式下的教学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思辨能力并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同樣,POA的推广实施可能会遭遇一些阻力。希望更多一线教师能够将POA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一理论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毕争.“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比较:教学材料设计与使用[J].外语教学,2019(4):61-65.
[2]汪波.“产出导向法”在大学朝鲜语专业低年级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1):9-16.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04):69-80,162.
[4]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