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哲学思考
2020-09-29周玉华
周玉华
摘 要:2014年5月28日至29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这一观点。新疆工作总目标是党中央科学分析新疆形势,抓住当前新疆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统筹新疆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战略举措,从哲学角度深入分析总目标的制定实施,正确认识党中央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才能实现新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总目标;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意识形态
一、引言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新疆工作总目标是党中央科学分析新疆形势,抓住当前新疆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统筹新疆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总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有效解决了当前新疆社会的主要症结,保持了新疆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新疆工作总目标提出的基本依据
总目标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是党中央对新疆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的,当前总目标是新疆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一)现实依据
当前,新疆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但要清醒认识到,新疆仍处于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三期叠加”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严打高压等政策维护了新疆社会稳定,但历史经验表明,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极端势力就像野草,生存能力极强,要想斩草除根,挤压极端势力的生存空间,就必须长期坚持总目标不动摇,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通过总目标的实施,新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一切都得益于党中央治疆方略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得益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统领指引。因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总目标的实施具有客观的现实依据。
(二)理论依据
1.整体和局部的辨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处于决定地位,局部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新疆在祖国大局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新疆工作必须放到全党全国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思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提出正是契合了当前国家发展大局所形成的科学决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受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影响。其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支配作用和决定性因素;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疆社会存在多种矛盾,包括城乡收入差距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矛盾、市场需求与创新不足之间的矛盾等,但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三股势力”对新疆的破坏,其影响了新疆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效解决其他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解决主要矛盾,赢得全局主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新疆工作的总目标的制定,是在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下,根据新疆社会的特殊区情,对新疆社会形势的科学分析判断,把住了新疆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病症,是对症下药的有效措施,新疆各项工作都要牢牢把握总目标,这是新疆工作的总纲,纲举则目张,只有新疆实现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全国才能赢得稳定的发展空间。
3.普遍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制定实施,为新疆社会奠定了“稳”的总基调。在一个社会中,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富裕的途径,富裕是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因素,因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定,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今天的新疆,只有稳定了,才能发展;今天的中国只有各地稳定,才能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准确把握当前新疆工作总目标科学内涵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是新疆工作的“根”和“魂”。社会稳定是基础,长治久安是文明进步的有机内涵,是社会稳定的理想境界。对总目标的准确定位,抓住了当前新疆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明确了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是新疆最为重要的群众工作。此外,总目标包含了对新疆社会治理模式和治理目标的科学思考:“治”是新疆社会的治理模式即“法治”,“安”是新疆社会的治理目标即“民安”。在新疆,“法治”就是要不断强化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快自治区在涉及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一些重大问题、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上的立法进程,特别是要在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去极端化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尝试。“民安”是实施新疆工作总目标的最终落脚点,确保新疆民众安居乐业,是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这也体现了總目标的人民性。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新疆群众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四、加强当前新疆工作总目标的根本举措
第一,强化“五个认同”,夯实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基础。意识形态工作就是争夺民心的工作,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新疆,争取人心的核心内容就是强化民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的实质就是让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政党观、制度观,以此消除长期以来部分群众在敌对势力的宣传下,对一些错误言论、观点认识不清、立场不定,甚至成为错误思想的支持者、参与者的现象。在新疆意识形态工作中,“五个认同”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是正确理解和认识新疆历史的支撑点,它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从心灵深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铸就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第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主基调。新疆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受到西化、分化思想以及恐怖主义、极端宗教思想的渗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错误的言论就会取而代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所不具有的高度凝聚力和感召力。新疆当前的社会现实急需这种思想来统一认识、凝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凝聚共识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在新疆,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实现对中华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社会思潮的价值认同,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
第三,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拓展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方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保证工作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正确认识理解新疆历史、社会现实以及相关政策;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在全面客观分析新疆历史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新疆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新疆稳定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注重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五、结语
在新疆,总目标不是口号,而是统领,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纲。唯有正确认识党中央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才能实现新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1.
[2]堅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J].红旗文稿,2019(1):12-14.
[3]索跃.牢牢把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N].新疆日报,2018-12-13.
[4]新疆意识形态工作应把握“四个关键”[N].兵团日报,201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