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2020-09-29郑木木
郑木木
【摘 要】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在观察中启动思考;激发学生理性思辨,在表达中深入思考;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在推理中提升思维水平,从而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思考;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核心素养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智慧的行囊,而主要应该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可见,数学教学引發学生思考,学会数学思考的重要性。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引导有效观察,在比较、分析中启动数学思考
观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提升技能,培养数学眼光,形成数学意识最重要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举措。教学中,应创设各种有效的观察情境,提供适合学生观察的材料,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在观中察,在察中悟,在悟中提升数学思维,在比较、分析、综合中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用不同的方法求出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周长,并板书如下:
6+4+6+4=20(厘米) 6×2+4×2=20(厘米)
(6+4)×2=20(厘米)
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这样的算式求周长有道理吗?让学生结合长方形直观图,分析每个算式背后的道理。在算式的解读中,暴露思维,明析算理,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当学生理解了三种方法不同之处时,笔者并不急着让学生进行优化,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看到的是三种方法的不同,这个问题又一次激起了学生再次观察,深入思考。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1)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同;(2)三种方法都是求2个6和2个4的和。第一种方法可以直接看出来;第二种方法6×2就是表示2个6的和,4×2就是表示2个4的和;第三种方法(6+4)×2,也就是有2个(6+4),就是2个6,2个4;(3)三种方法都在求长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
通过再次的观察,交流,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算式不同,但是背后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求同、求异、求联中感悟到了图形周长的本质——一周边线长度的总和,也就是求周长方法的本质就是连加求和。从而让思考往深度掘进,广度发散,渗透归纳、推理、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其实,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只是多边形周长的一种特例,如果过早割裂、孤立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求法,过早地让学生在模型化的(长+宽)×2,边长×4中淡化对周长本质的理解,而形成思维定势,务必会影响学生对周长本质的感悟,只有学生真正领悟周长的本质,才能更系统、更整体地认识图形周长的真谛。
具体的事物是形象的、容易观察和理解的,而事物间的关系则容易让人忽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适时抓住观察的时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之中不平凡之处的眼睛,并调动大脑,在观察时“异中求同”“同中寻异”,只有在“求异、求同、求联”中,透过现象才能悟透本质,让数学思考有深度、有广度,从而走向深入。
二、激发有效思辨,在运用、表达中深化数学思考
思辨能力的强弱是数学核心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辨中来,从而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案例一:0去哪儿了
在教学三年级“口算除法”时,当学生理解了口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巩固练习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再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8÷4= 21÷7=
80÷4= 210÷7=
800÷4= 2100÷7=
8000÷4= 21000÷7=
学生完成练习后,笔者又出示这样一道式题:
学生凭借完成以上三组习题的经验,很快得出结果“6后面100个0”,当有些学生提出应该是“6后面99个0”的不同想法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少一个0去哪儿了?”经过交流、辨析,他们发现最高位上的3除以5不够除,要用30除以5,这样用掉一个0,只剩下99个0;有的学生通过类推30÷5=6、300÷5=60、3000÷5=600进行说明“少一个0”的理由。
通过有效的思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完善了原有的思维经验,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加深对口算除法算理的理解并巩固了算法。
案例二:停车位的问题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笔者在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个停车位,地上的黄色边线模糊了,想买个胶带重新贴上,到底要买哪种长度比较合适呢?2米,10米,20米,还是200米?
当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表达交流后,追问:为什么不选2米和200米呢?要想准确知道该选哪种胶带?可以怎么做呢?再次引发学生思辨,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调动原有认知,提出2米太短了,2米只够帖停车位的一条边(学生边说边用手势解释2米的长度);200米太长了,学校操场的一周是250米,一个停车位不可能这么大。同时在交流中发现停车位贴胶带的问题,与长方形车位周长有关,并主动提出要测量车位的长和宽的需求。当告知停车位长5米、宽3米时,学生迅速求出(5+3)×2=16(米),做出买20米的胶带比较合适的判断。这时,笔者又告诉学生:买回胶带,贴完车位边线后,只用了13米,这是怎么回事呢?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始了新的思索,提出了各种猜想:可能有些地方边线没模糊,不用贴吧?可能停车位后面没贴吧?因为停车位后面是靠墙的,不用贴边线吧!……当学生沉浸在思考中时,笔者将课件中的汽车移开,他们开心地笑了。此时,我们相信“联系生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经验已悄悄地根植于学生心中。
通过给停车位贴胶带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应用意识;通过对选择胶带长度的思维碰撞,把生活问题引向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生活,提升数学素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三、引导逆向思考,在推理、判断中提升思维水平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有助于改变其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及双向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当学生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求法后,笔者出示两个算式4×3、(5+3)×2,提出:这两个算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图形的周长呢?引导学生逆向思考,通过想一想,画一画,他们发现4×3这个算式,除了可以求边长是3的正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求边长是3的菱形、边长是4的三角形的周长。算式(5+3)×2可以用来求长5,宽3的长方形的周长、对边分别是5和3的平行四边形以及邻边是5和3的筝形的周长。
通过算式想图形,引导学生逆向思考,透过揣摩算式的意义,窥视图形的边线特征,算式在学生眼里变丰富了,图形在学生心中变鲜活了。在逆向思考中,强化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理性、全面、多角度思考的思维品质,同时沟通算式与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真正地抓住数学的本质,培养了数学的眼光。
思考力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藏,只有我们善于挖掘,才能获得巨大的收获。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爱上数学,培养数学眼光,养成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善于思考,学会思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思考的世界,把魅力还给数学,把思考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叶修.深度思维[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XB19-471)的研究成果之一。)
(福建省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