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0-09-29

黑龙江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功能区康复训练疗程

罗 维

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 惠州 516100

运动发育迟缓指患儿运动能力低于同龄儿童,不能达到正常发育程度,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可能与早产、脑损伤、遗传性缺陷等存在一定关联,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健康[1]。以往,临床采用康复训练方式治疗,对患儿发育情况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但经临床观察发现,该方式训练枯燥且疗程较长,大部分患儿依从性较低,导致临床疗效个体差异性较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脑卒中、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但关于其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效果的报道较少[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rTMS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6月于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就诊的100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童27例,女童23例;年龄10~23个月,平均年龄(17.12±2.69)个月;早产儿30例,低体质量儿2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童28例,女童22例;年龄10~24个月,平均年龄(17.21±2.58)个月;早产儿29例,低体质量儿21例。统计学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运动发育低于同龄儿2倍标准差以上;②配合度理想者;③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完整者。(2)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②伴有癫痫者;③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者;④伴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由专业的康复训练师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依据其病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措施,纠正患儿姿势,给予训练。(1)运动疗法:依据患儿运动发育顺序(抬头、支撑、翻身、坐、爬、跪、站、行走、手功能)进行Vojta运动发育疗法,控制患儿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调整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产生。(2)视觉与听觉刺激:增加对患儿视觉与听觉刺激,于患儿治疗室内播放旋律缓慢、优美的音乐,30 min/d;在病房内张贴色彩鲜艳的图片。

1.3.2 观察组:使用rTMS经颅磁治疗仪进行治疗,患儿呈仰卧位,磁刺激定位在患儿左侧皮质运动区域,刺激线圈直径为70mm,0.8 T为最大磁场强度,采用TMS模式,依据患儿病情调整频率,刺激强度为100%运动阈值,若患儿较小,第1疗程为90%平均阈值,第2疗程后调整至100%,刺激时间为1 s,间歇时间为14 s,脉冲串为80次,2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与第2疗程间隔时间为10 d,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治疗同等时长。

1.4 评价指标

(1)发育情况: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格赛尔发育量表(GDS)[3]进行评估,包括语言能力、适应能力、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行为5个方面,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发育状况越好。(2)粗大运动功能: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定量表(GMFM-88)[4]进行评估,包括A(翻身及卧位,17项)、B(坐位,20项)、C(跪与爬,14项)、D(站立,13项)4个功能区,每项评定指标评分0~3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GD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G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儿GD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GDS评分比对照组患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发育情况对比(±s) 分

表1 两组发育情况对比(±s) 分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治疗后71.25±5.61 78.02±4.94 6.404 0.000治疗前62.39±12.03 63.01±11.15 0.267 0.790 t P 4.720 8.703 0.000 0.000 tP

2.2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内A、B、C、D功能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儿GMFM-88内A、B、C、D功能区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比对照组患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对比(±s) 分

表2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对比(±s)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表示P<0.05。

时间治疗前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P治疗后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P A功能区38.65±4.26 38.51±4.12 0.167 0.868 41.58±3.26a 46.59±3.61a 7.283 0.000 B功能区31.02±3.25 31.26±3.19 0.373 0.710 33.52±3.47a 39.89±3.67a 8.918 0.000 C功能区11.52±2.86 11.64±2.57 0.221 0.826 13.84±3.94a 22.25±3.41a 11.413 0.000 D功能区5.69±1.28 5.83±1.17 0.571 0.569 7.96±2.55a 10.94±1.67a 6.913 0.000

3 讨论

运动发育迟缓为神经发育障碍的一种表现,可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相关研究显示,运动发育迟缓为其他发育系统缓慢的早期标志,且患儿出生后1年运动功能情况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状况,因此尽早积极治疗该疾病不仅对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促进患儿其他系统发育[5]。

有研究指出,婴幼儿的认知与运动发育相互联系[6]。GDS量表为临床常用于测量婴幼儿总体发育情况的量表,其可判断婴幼儿语言、运动、行为等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GD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表明康复训练联合rTMS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可促进患儿身体发育。康复训练治疗该疾病主要是在重复被动或主动活动学习中纠正患儿姿势,其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明显且枯燥乏味,导致患儿依从性较差,部分患儿无法接受全程治疗,影响治疗效果。而rTMS是一种新型无创伤性、无痛的物理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中,且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rTMS可通过提升患者脑代谢速度和脑血流,以达到调节其运动皮质及左、右侧额叶皮质的兴奋性,使左右脑达到互相平衡状态,从而改善患儿运动能力[7]。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儿GMFM-88内A、B、C、D功能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患儿高,提示rT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可有效提高其粗大运动功能。王敏等[8]研究结果显示,rT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对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采用rT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并可促进其总体发育,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功能区康复训练疗程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及污染物总量控制
治子宫脱垂
传染性软疣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