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下3~4岁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2020-09-29江苏省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小太阳幼儿园
江苏省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小太阳幼儿园 曹 杰
幼儿的生活能力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也是生活中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尚处于较弱的阶段,尤其是小班上学期,每次吃饭、午睡老师和保育员都得忙得焦头烂额:这边的孩子一边喊着要老师喂一边又把饭抓得满桌子都是,那边的孩子又因为脱不下衣服而嚎啕大哭……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为改造生活所服务的,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何才能解放老师的双手,让幼儿在与环境、同伴的互动中促进自理意识的培养和自理能力的提高呢?
3~4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缘由分析
1.家长的不重视与溺爱
每位幼儿都是家中的宝,许多家长对幼儿的照顾无微不至,对幼儿提出的要求更是无所不应。调查结果显示,75%的家庭主要重视自己孩子的智力发展,只有25%的家庭会在发展孩子智力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自理能力。现在很多父母工作繁忙,平时由祖父母甚至是曾祖父母照顾孩子,吃饭的时候怕孩子噎着,就拿着勺子一口一口喂他;孩子穿衣服的时候怕他着凉,就赶紧拿起衣服帮他穿好;孩子上厕所怕来不及,抱着孩子就往厕所跑……种种不放心造成了对孩子的过度呵护,成为了现在很多幼儿自理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
2.幼儿园的不引导与包办
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孩子,有些保育员和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就充当起了保姆的角色,如看到孩子穿了半天衣服都没有穿进去,或者干脆都不自己尝试穿衣服,就拿起衣服很快帮幼儿穿好,这样就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了。诚然这样做在当时看来的确比让孩子慢吞吞地摸索穿衣服省时间,但是长久以来既会让孩子更加不愿意自己动手做事,也增加了老师和保育员的工作负担。因此,对生活能力较弱幼儿的重点照顾也成了小班幼儿在园内自理能力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
贯彻生活教育,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下层建筑。何以呢?我们有吃饭的生活,便有吃饭的教育;有穿衣的生活,便有穿衣的教育;有男女的生活,便有男女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为幼儿的发展所服务的,也是为幼儿的生活所服务的。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生活自理的能力,那么如何结合日常生活,进行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呢?
1.明确观念,树立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使幼儿形成了一种就算自己不做,爸爸妈妈也会做的依赖意识。正是由于这种意识的形成,导致幼儿自理意识的养成以及自理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要想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首先要纠正家长错误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家中,家长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能因为嫌麻烦就都一手包办。对还没进入幼儿园或者是才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穿鞋子、吃饭、整理玩具等。尽管幼儿做的不是那么好,需要家长进行收尾工作,但也能让幼儿在尝试中培养自理能力。家长不能每次都以孩子还小为借口,包揽所有事情,在孩子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之后,家长也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与赞美,如“你真棒,你今天自己穿衣服穿得很快!”“你整理的玩具真是太整齐了!”等等。在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之后,幼儿会更加自发地管理、整理自己的生活。
2.创设环境,营造自理氛围
幼儿的学习不单单来自于集体活动与游戏,同时也来自于对环境的感知与和环境的互动。
为了能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各种生活能力,我们在班级的墙面上贴了各种图片提示。如在洗手池上面贴洗手步骤图以及节约用水提示图;在生活区贴折叠衣服裤子的步骤图;在水杯柜子上也贴了相关提示图,等等。每次进行相关行为的时候,幼儿能够通过步骤图的提示规范,有效练习洗手、叠衣服等生活技能的动作,久而久之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寓教于乐,开展游戏活动
枯燥的讲述示范很难让幼儿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同时也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不断练习、在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学习,才能让幼儿更好地将行为内化。
在主题活动“甜甜蜜蜜”中我们制作了一个大大的苹果树,在苹果树上用扣扣子的方法将苹果扣在了苹果树上;还给各种小动物身上也缝上了各种小扣子,当孩子们在采摘苹果、给小动物穿衣服的同时也练习了扣扣子和解扣子的本领。为了让幼儿正确区分左右脚的鞋子,我们编了一首儿歌:“两只小鞋是朋友,穿错它就歪歪头。要想穿对小鞋子,小鞋见面头碰头。”在儿歌的帮助下,孩子们虽然还不能完全区分左右脚,但是正确穿鞋已经不成问题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很多生活技能的小比赛,如:折衣服大赛、穿衣服大赛,通过微竞技性质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穿衣服、折衣服的乐趣,在游戏之中积累经验,巩固自己掌握的生活技能。
4.大小帮带,重视因材施教
由于当下的入学制度,班级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年龄有可能相差整整一年。3~6岁正是身体各方面能力水平发展最迅速的时间段,同年龄之间的幼儿,能力发展的快慢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班级每个幼儿在能力水平上所体现出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
在班级内建立“大带小”的帮带制度。能力弱的幼儿需要更多地引导与练习,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完全可以发挥出小老师的作用,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地伸出自己的援手。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能力弱的幼儿能够在别人引导下慢慢掌握相应的生活技能,而能力强的幼儿则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巩固相应的技能。
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适当地增加对其的要求;对于自理能力稍弱的幼儿,则应适当地降低要求,切不可强求,更不能对他没有达到要求而进行批评。已经能够自己拉拉链的幼儿可以让其尝试着自己扣暗扣;已经学会扣暗扣的幼儿可以让其尝试自己扣纽扣;会拔鞋跟的幼儿可以尝试着区分左右脚的鞋子……从最低要求开始,循序渐进,在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之后,再对其做事的速度与质量进行要求,并逐步提高。
5.保教结合,实现共同进步
有些保育员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搞卫生,照顾好幼儿的生活与卫生就好了,幼儿能力的发展以及教育工作与其无关。比如幼儿吃完饭,刚准备清理自己的桌面,保育员认为幼儿就算清理了也清理不干净,于是主动上前帮幼儿把桌面擦干净了。这样做不仅剥夺了幼儿操作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会引发幼儿依赖与懒惰心理的产生,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保育员也是老师,也要担负起教育的作用,要和配班老师做到保教结合,既有分工,也要有合作,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切实地落实到班级工作中去,既要保护幼儿的安全,又要提高对幼儿自理意识与自理能力的逐步培养。
幼儿自理意识与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采用多种方式,将自理意识与自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生活中去,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进行提升。同时,我们也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制定好每一个阶段的计划,科学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以及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