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为“盾”与开创为“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逻辑

2020-09-28罗志强李志强

理论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坚守全面深化改革

罗志强 李志强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遵循着坚守为“盾”与开创为“矛”相统一的行动逻辑。所谓坚守为“盾”,就是在守护赤诚初心中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情怀,在守住最大优势中夯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改革基础,在守牢正确方向中坚持“改革不是改向”的改革前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筑牢深厚定力;所谓开创为“矛”,就是在发思想之先声中以引领性的思想基因谋划改革,在创实践之先例中以差异化的实践探索推进改革,在开理论之先河中以原创性的理论贡献指导改革,在抓制度之先导中以成型化的制度体系保障改革,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强大动力。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坚守;开创;行动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9-0097-08

一、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掀开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从此,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充满活力,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

随着改革领域越拓越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1]82。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存在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2]10。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我们除了要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深刻理解“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充分预见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认清“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3]。这深刻说明,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从新时代的高度理解、把握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厚植改革定力又激发改革活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二、坚守为“盾”: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筑牢深厚定力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处于攻坚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改革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难点,要确保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航船行稳致远,必须毫不动摇做好坚守为“盾”这篇大文章,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筑牢深厚定力。

1.守护赤诚初心: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情怀。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一场利益大考,也是一场情怀大考。在这场大考中,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立场、价值方法、价值标准,直接反映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和使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鲜明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3]无论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初心不改、使命不变。在新时代征程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一以贯之守护赤诚初心,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情怀,回答好“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成果由谁共享”的重大命题。

一是牢牢树立“改革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在改革开放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为了人民”是贯穿始终的清晰主线,“站稳人民立场”是毫不动摇的政治要求。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艰辛历程,无论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我们在深入推进改革中的人民立场始终坚如磐石。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旗帜鲜明提出“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要求“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为人民而改革是我们党和政府矢志不渝的价值立场。新时代不断深入推进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有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住所、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真正实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二是深刻把握“改革依靠人民”的价值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哲学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5]比如,安徽凤阳小岗村创造性实行“大包干”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序幕,又如,浙江温岭近年来通过“民主恳谈”创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再如,北京市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解决了基层治理难题,这些无不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仅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剧作者”,也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剧中人”。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4] 。

三是始终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标准。改革成果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劳动果实,直接關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关键依据,是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每一项改革,无论涉及领域多宽,无论时间跨度多长,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6]。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就应该更多地赋予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效的评判权,真正让基层来评判,让人民来打分,这样才能使各项改革决策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2.守住最大优势:夯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改革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强调:“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2]18

一是自觉肩负时代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8]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党、国家、人民、军队、民族等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接近”到“实现”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作为第一个阶段,使命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作为第二个阶段,使命是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预见,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矛盾,解决这些新的现实问题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深刻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肩负起政治责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

二是勇于进行自我革新。自我革新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自我超越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夠带领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取得重大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具有勇于自我革新的优良传统和巨大勇气。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9]。这就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善当领导者,也要勇作自我革新者。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之重、挑战之多、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要在“深水区”里“逆水行舟”,在“攻坚期”间“爬坡过坎”,没有中国共产党坚强的决心、坚定的意志、革新的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10]509。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他进一步表明:“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11]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党的自我革新,最重要的就是立足新的发展方位,用新思想武装自己,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三是全面增强改革本领。“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3]在此背景下,我们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7]。如果没有高强的改革本领,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更艰巨的任务就不能完成,更严峻的挑战就无法应对。久而久之,人民对改革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对改革的热情就会日渐消退。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研判形势,把“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7]。习近平还特别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扑下身子,狠抓落实[1]106。实际上,增强改革本领理应贯穿改革始终,在改革方案设计、改革战略部署、改革政策落实、改革成效评估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上善抓善为、善作善成,还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的能力,促使广大领导干部成为改革的行家里手,推动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3.守牢正确方向:坚持“改革不是改向”的改革前提。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涉及改革的根本和灵魂。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2]35他进一步阐明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14。要坚持底线思维,“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2]148。

一是始终注重吸纳性与自主性相融合。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2]这深刻表明“自主性”是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也不容置疑、不能改变。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强调改革的自主性,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强调要根据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设计改革方案,独立自主推进改革。但是,强调自主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和发展经验,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进一步完善自己。当前,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又要借鉴国外,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吸收外来,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择善而从,丰富全面深化改革的有益元素,充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备选方案。只有这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探索总结的经验才是立足本国实际和借鉴世界智慧的结晶,在此基础上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才能彰显特色、超越国界、富有强大吸引力。

二是始终做到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坚定性是维护政治大局的必然要求,强调坚守改革的底色,主要体现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灵活性是选择具体策略的重要手段,强调开创改革的亮色,主要体现为改革方法和改革举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问题上,我们面临着国内外这样那样的议论,出现了一些错误认识和不当言论。比如,有人主张“西化论”,有人提出“滞后论”,有人抛出“怀疑论”,这些杂音宣扬错误观点、扰乱人民思想、干扰改革大局。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反复强调:“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2]49我们要洞若观火,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坚定性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当然,“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2]29。所以,在强调政治定力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战略定力。但是,在落实改革重大部署时,对于改革的方法运用、措施制定等方面不能搞一刀切,决不能追求形式上整齐划一,应当实事求是,赋予改革者灵活处理问题的空间。总之,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

三是始终保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相贯通。历史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可以分成若干时期、若干阶段,但总体上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前后承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性不能把改革前后的两个时期割裂开来,因为它们是相互联系、前后承接的。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刻意歪曲历史,用彼此割裂的态度制造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根本对立,这显然严重违背了历史事实,实际上也否定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提出“两个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这两段历史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对待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事业要始终保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相贯通,尊重历史,审视当下,在此基础上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开创为“矛”: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强大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开创为动力引擎。习近平告诫我们:“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11]在时代潮头推进改革,要以开创为“矛”,发思想之先声、创实践之先例、开理论之先河、抓制度之先导,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强大动力。

1.发思想之先声,以引领性的思想基因謀划改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行动的方向。实践证明,当思想僵化犹如一潭死水时,改革行动就寸步难行、停滞不前;当思想解放恰似海纳百川时,改革行动就破浪前行、大步前进。可以说,敢不敢改革、能不能创新、有没有突破,关键在于思想是否具有引领性,能不能以思想新飞跃打开改革新局面,能不能达到“先声夺人”效果。

其一,重视思想先行的价值。回溯1978年以来的改革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思想先行正是改革的行动起点,也成为了改革的鲜明特点。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刊发于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随后引发了一场全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继而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顺利推进做好了思想先行的重要准备。依靠思想先行带来的强大动力,我国陆续创造性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持续克服一大堆改革困难,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全方位改革。2013年11月12日,作为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顶层设计上描绘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图景。把壮阔图景变为现实行动,就必须继续重视思想先行的价值,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为指引,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启巨大思想引擎。

其二,把准时代发展的脉搏。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脉搏呈现新的特点。如何号准脉,抓准药方?我们必须及时认清时代发展坐标,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及时回应时代问题。从世界发展脉搏来看,当今世界的变局以百年未有之势呈现,在变局中变革成为最大的力量,习近平深刻指出:“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2]11在不可阻挡的变革潮流中,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激发变革的磅礴伟力,考验着各国执政者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勇气。从国内发展脉搏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同时,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所谓“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答好时代之问要扛起思想大旗,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其三,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定势是思想顽疾的突出表现,是改革创新的“拦路虎”。如果完全顺着思维定势推进改革,而不是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布局、根据新形势采取新举措,改革药方就可能失效,改革成果就可能落空。因此,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克服路径依赖的惰性,切实做到观念不落后、思想不僵化、方法不守旧,是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有学者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经济转型、体制转型乃至政府转型能否顺利进行,关键是思想转型。”[13]实现思想转型没有那么容易,重要的是能否打破思维定势、冲破观念障碍,跳出老套路、旧框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摈弃“凭经验翻老黄历”的旧观念,力戒“循旧例找教科书”的老思想,牢牢把握思想创新这个重要引擎,为全面深化改革布新局出新招,以思想创新带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2.创实践之先例,以差异化的实践探索推进改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目的。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4]作为一项前无古人、事无先例的崭新事业,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没有成功模式能够复制,只能边摸索边总结,边试点边开创。在落实中央制定的各项改革方案时,绝不能大而化之、搞一刀切,在评估改革效果时,也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应允许各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不同地区进行差异化的实践探索,创实践之先例,保证改革实践各有特色,改革事业百花齐放。

其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习近平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8]。领导干部想要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就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敏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敏于发现问题就是要求改革奔着问题去,在方案制定前,要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做好情报工作,弄清楚问题在哪儿、问题有哪些,谋定而后动,避免因问题抓得不准导致改革着力点出现偏差;善于分析问题就是要求改革跟着问题走,在战略部署上,要分析和预判哪些领域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分清轻重缓急、辨别主次难易,强调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勇于解决问题就是要求改革对着问题改,要直面问题,敢于动真格见真章,力求出实招见实效。

其二,坚持以试点作抓手。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某种程度上说,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直接关系到改革能否获得成效、取得突破。习近平指出:“有些改革涉及深层次制度因素和复杂利益关系,一时难以在面上推开,要发挥改革试点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2]50如何坚持以试点作抓手呢?“要激活基层经验,对率先突破、取得经验的,及时拿到面上来研究论证,条件成熟的要及时推广。不管在哪个层面总结推广改革经验,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实际作差别化处理。”[15]也就是说,改革要及时追踪试点的效果,在取得经验、形成共识、很有把握的前提下,再科学组织、稳步推开,积小胜为大胜,最终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

其三,坚持以包容促担当。包容是改革的催化剂,也是改革需要的大环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急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保持一种动态的、弹性的、开放的改革态度”[16],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难以避免的失误错误,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促成“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的改革氛围。我们要以习近平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作为重要遵循,即“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17]。对照这个要求,“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18]。只有在改革中把包容落实在情感上、政策上、法规上,才能解除改革促进派、实干家的后顾之忧,使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为顺利推进改革添砖加瓦。

3.开理论之先河,以原创性的理论贡献指导改革。“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7]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19]。从更深层次来说,需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这就要有开理论之先河的气魄,在理论创造中实现理论上的原创性贡献。

其一,必须不断拓宽理论视野。“全面深化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20]这一系统工程既影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又涉及全球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必须以纵观历史和放眼世界的宏阔视野,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新局、立新功提供重大理论支撑。首先,以时间为坐标,在历史长河中拓宽理论视野。全面深化改革要把视野放到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170多年近代中国的苦难辉煌史、90多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新中国成立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中去探源、去体悟。其次,以空间为坐标,在中外比较中拓宽理论视野。站在世界地图前,有些改革促成国强民富,有些改革导致亡党亡国,对于正反经验,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完善自己。最后,以时代为坐标,在回应时代中拓宽理论视野。“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4]

其二,必须不断深化规律认识。规律是对经验的系统性总结,把握规律是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前提。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遵循了改革规律,改革就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什么时候违背了改革规律,改革就处处受挫、总走弯路。可见,正确认识规律、准确把握规律、真正遵循规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修课,是增强理性、有效预防改革进程中拍脑袋、瞎指揮、乱决策的不二法门。习近平十分重视对改革规律的系统总结,也特别强调按照规律有序推进改革,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该中央统一安排的各地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延,该试点的不要仓促面上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2]49他进一步强调,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47。这些论述都是正确认识规律、准确把握规律、严格遵循规律的重要指南。

其三,必须不断经受实践检验。理论创新的价值在于回答新问题、指导新实践,任何脱离了实践的理论都是空洞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理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是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的,既高屋建瓴又接地气,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意义重大。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2]34这一反复过程充分说明,改革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一代代人精耕细作、继承发展。这种孜孜不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事业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4.抓制度之先导,以成型化的制度体系保障改革。“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又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就可能走入翻烧饼、瞎折腾的死胡同。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2]28“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1]依照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抓制度之先导,构建成型化的制度体系。

其一,优化制度设计,完善制度结构。优化制度设计是渐进性、常态化工作,我们要不断对原有制度修订完善,尽快对空白领域建章立制,使制度结构日趋合理,助推改革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一方面,做好加法补短板。改革领域拓展到哪里,配套制度就要跟进到哪里;制度漏洞出现在哪里,弥补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例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多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涉及各领域的具体制度,就是通过做好加法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另一方面,做好减法清障碍。有的现行法律制度制定年代久远,内容比较陈旧,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甚至起到负面阻碍作用,使改革面临“中梗阻”,这就需要及时修订或废除。

其二,强化制度执行,落实制度安排。设计一项好制度,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要顺利到达终点,关键还在于执行。如果制度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不真刀真枪抓执行,就容易出现制度“空转”,再好的制度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目前,改革中制度的刚性还没有完全立起来,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改革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却是轻飘飘,有的只见改革的车子左右摇晃、不见改革车子前进。习近平强调:“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10]318-319首先要把制度执行当做政治任务来抓,以严明的纪律确保执行不折不扣,防止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出现“两张皮”,对选择性执行、象征性执行、歪曲性执行、变通性执行进行严肃问责。其次要培育执行文化,打造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制度一旦形成,就要一项一项对照执行、一步一步抓好落实。最后要优化执行流程,推进治理方式转型,消除“中梗阻” “肠梗阻” “最后一公里”等难题。

其三,降低制度成本,彰显制度优势。“制度成本不是生产成本,而是交易成本;具体到改革层面,则是指体制运行的交易成本。”[22]降低制度成本,可以激发制度活力、形成制度红利、释放制度优势。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成本是改革滞后带来的成本,所谓“滞后”就包括各种体制机制不合理,比如审批环节过多、检查评比过滥等。从以往改革来看,制度成本具有扩散性特点,容易转化为显性、隐性的各种成本,引发其他成本持续升高的连环效应。若想降低制度成本,仅靠单纯的政策式降成本往往是行不通的,从根本上说,要靠政府自身改革创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对如何推动政府自身改革创新降低制度成本有明确论述,即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四、结语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尽管近年来我们依靠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巨变,但展望未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党的十九大从历史高度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在“八个明确”当中,又成为“十四个坚持”之一。这就决定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我们必须以更高期待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上,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已经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遵循。接下来,我们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既以坚守为“盾”,保持定力,做到改革方向不偏离;又以开创为“矛”,激发活力,实现改革目标不落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5] 习近平.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02/c_ 1113492626.htm .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1(01).

[7]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1).

[9] 习近平.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 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EB/OL].新华网.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13/c_ 1120X459366.htm .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 ,2018-04-11(03).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3 .

[13]高尚全.思想转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J].人民论坛,2014(3) ∶ 28.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15]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 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8-07-07(01).

[16]宋德孝.改革攻坚期“试错法”的新内涵与适用限度——兼评当前对改革“试错法”的一些错误理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2)137-144+160.

[1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18]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 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N].人民日报,2015-10-14(01).

[19]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01).

[20]施芝鸿.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鲜明时代特色[N].人民日报,2018-09-05(10).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 6.

[22]王东京.体制怎么改,要看改革成本[N].北京日报,2019-07-22(09).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坚守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