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网络下的慕课微课理论研究
2020-09-28李晓男苏辉
李晓男 苏辉
随着“互联网 +”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及教育方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优秀的教学资源逐步实现了“共享开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学后教”等教育新方式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及心灵。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如何对接并适应这一变革,又如何在变革中求创新发展,让江苏职业教育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值得我们去探究思考。
慕课微课教学与学习者适合度研究
慕课微课为人们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方式,实现了优质资源传播共享和教育公平。人们通过学习慕课微课,知识能力得到了提升,但这一教学方式是否适应职业教育?其主体性、有效性能否得到充分体现?
慕课微课教学的主体性
教学的主体性可以从“何人、何地、何时”三要素来分析,如果把这三要素逐一展开思考,其阐述如下。
“何人”是指慕课微课使用的主体是谁,是“教师”还是“学生”,毫无疑问,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慕课微课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但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思考,主体应该是“什么类型的学生”。在慕课微课的实际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包括了各类型、各层次、各年龄段的学生,例如北大慕课的学习主体主要是大学生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吸收及消化能力,普通与低层次知识所构成的慕课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虽然北大慕课为大众化学习与教育提供了一种途径,但我们应该关注更多的职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因为这部分群体占据社会发展的大多数。职业教育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他们年龄偏低,自学能力不足,注意力不够持久,网络学习方式接受与适应能力较差,采用何种适合这部分群体的慕课微课学习方式,才能直接体现慕课微课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性。
“何地”是指使用慕课微课教学的地点,是家中、教室、机房还是其他地方?慕课微课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最好载体,是以实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因此,在“家中”使用慕课微课学习是最有教学效果的,也最能反映该类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
“何时”是指慕课微课的使用时间,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由于慕课微课在“家中”学习与使用最有教学效果,因此慕课微课使用时间应该主要在课前或课后。
“何人、何地、何时”这三要素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联系,如果同一慕课或者微课无论“何人、何地、何时”,都能突破“人、空间、时间”的局限,实现分层学习,并可以让学习者想学就学、想看就看,那么慕课微课的作用将无限扩大,其市场发展潜力也将无限被激发。面对“有没有这种慕课或微课学习方式”这种问题的追问,采用基于手机网络下的慕课微课学习方式无疑是最适合的回答。手机具有较好的便携性,有利于构建新型网络教育方式。
慕课微课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的第一个重点问题就是“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他认为“学习的有效性具有三个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由此可知,学习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学习速度快、学习效果好、学习能产生积极体验这三个方面。那么,慕课微课能产生有效学习吗?
慕课微课是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内容所组成的视频,这种结构构成主要由学习内容、时间组成,以视频格式呈现。慕课微课中的学习内容、时间对学习者有效性如何产生影响的?
时间: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整展现某一知识点,微课时间一般控制在 10分钟之内,这是普遍觉得比较合适的时间段。规定这个时间,是因为时间久了,学习者注意力不能集中,注意容易转移。又因为注意力集中时间因人而异,因生理、病理、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心理等原因而不同,所以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指出“微课以 3到 6分钟为最佳,此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在微课时间控制上应该以 3至 6分钟作为学习时间节点,学习者可以调节身心。目前,从微课整体制作内容来看,微课缺少身心调节的项目内容,这影响了微课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尤其是对于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群体有效性学习影响更大。
学习内容:
系统性。慕课微课中学习内容是碎片化知识还是系统性知识?慕课可以构建系统知识完整的学习内容,微课是不是也可以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教育知识讲究完整性,在实际应用中,微课存在时间有限与教学内容有限的矛盾。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所以很多教师都会针对某一知识点构建完整化的教学内容。但在有限的时间内,课程知识量的增加,对于学习者是负担,有效性不一定会得到提高。
慕课微课的学习内容是一般知识点,是重点,还是难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专家和教师认为慕课微课学习内容应该是重点或者是难点知识,因为学习者可以自己翻阅教材看懂一般知识点。那么,如果在学生中实施以教学重点或难点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慕课微课课堂,学生重点难点知识都會了,那么教师在课堂上会显得多余,这不免会出现矛盾。
应用性。具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者兴趣,延长学习注意力时间。而在慕课微课中,以视频为载体的学习内容只是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能在视频中体现的教学内容方式都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真实呈现。学习者由课堂上的聆听互动,变成视频前的聆听,这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意愿吗?实际场所的“做中学”方式,变成了视频观看,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吗?缺少课堂练习的视频学习能产生强教学效果吗?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目前的微课实际运用效果来看,微课资源利用率较低,很难吸引更多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也很难“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些有价值的教育规律,在微课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可见“学习速度快、学习效果好、并能产生学习积极体验”,这些有效性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针对以上困惑,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无论是强或是弱的重要性知识点,对于知识传递都具有一定意义。教育者的作用之一是传播知识,我们应该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并保持知识系统的系统性和应用性。没有系统性的知识学习,学习者只能跟随教育者意愿被动学习;没有应用性的知识学习,慕课微课学习只能流于表象;没有关注不同学习层次与群体的学习方式,慕课微课只能停滞于空想之中。缺少吸引力及应用操作的慕课微课,潜力是不足的,发展态势也很难长远。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基于手机网络下的慕课微课学习方式无疑是最适合的途径,手机学习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能较方便地实现人机互动,将学生引入手机慕课微课学习场景。
新型慕课微课创新设计
我们希望慕课微课能实现“想学就学”的功能,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学习者想学就学;我们希望慕课微课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或者“随学随用”,能够让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即时体验应用,实现“学中做”与“做中学”的学用结合;我们希望慕课微课能实现交互体验功用,从而能实现兴趣吸引学习者积极参与慕课微课学习;我们希望慕课微课实现学习交互评价,让学习者关注自身的进步,学会共享与分享交流。
要实现以上学习功用的最好方式是构建基于手机网络下的慕课微课学习方式,也就是构建“互联网、手机、微课、教学内容”的组合设计。因为手机具有“便携性、网络性、交互性”,这三大特性便于我们创新构建慕课微课学习新方式。互联网及手机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手机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将学生注意力从手机游戏转移到学习情境中,创新构建基于手机网络下的慕课微课学习方式,疏而不堵,既丰富了学生课余学习方式,更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生活方式转变。
基于手机网络下的慕课微课模型构建
基于手机网络下的慕课微课构建采用“微视频 +微练习”的 APP基本模型,学习者手机下载 APP后,可以安装,观看视频 5分钟后,手机交互进行“微练习”,在手机上实现知识运用与训练。这种基本模型在创建中,微视频时间不宜超过 5分钟,保证了学习者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效地提高了观看视频效果;通过不同的微练习,实施分层训练,实现知识掌握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阶梯式递进。其中,其模型构建核心的关键是手机“微练习”制作。
在手机“微练习”制作时,我们可采用不同 APP制作软件来实现,我们推荐 INVENTORAPP开发软件,这个软件简单易学,是教师未来手机微课 APP必备开发软件。通过这个软件,我们可以构建不同“微练习”填写题、选择题、判断题等类型,学习者通过手指在手机屏上滑动、触摸,实现对“微练习”题的解答。通过分层过关“微练习”方式,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不同学习模块与练习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实现精准服务。
在更高层面的设计上,可以实现如手机游戏般的微课学习与练习模式。众所周知,游戏之所以能吸引玩家,是因为精心设计的画面及游戏场景,最重要的是游戏积分和升级的方式。我们也可以通过“微练习”游戏制作,通过软件自动评分、即时奖励、学习分享等方式,满足学习者内心荣誉欲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手机模拟课堂、虚拟教学将逐步推出,其应用形式将是“微视频 +微练习”的深化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可以定班、定组、定位,如同四国大战游戏一般,实现组团学习与规模角逐。兵带兵,兵教兵,兵评分,将是未来“微视频 +微练习”发展方向。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习者存在问题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即时解决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学习者易错问题指明方向。
在当前,我们可以利用“微视频 +微练习”微课方式,丰富其應用内涵。例如将微练习应用于视频前、视频中或视频后,实现练习与学习理论的巧妙接合,构建“做中学”“学中做”及“学做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微视频、微练习的跳转与保存,实现想练就练、想看就看,学了可暂停、暂停可继续的新学习方式;还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功能,通过学习圈或朋友圈实现交流互动。
基于手机网络下的慕课微课设计方法在全国职业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它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可行性。笔者所在学校通过 INVENTORAPP软件开发,初步实现了这一微课设计方式,其独特的新颖性、可操作性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将这种理念和方法推广还需要较长时间,它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者的教育情怀,离不开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的提升,需要教育者有丰富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手机 APP软件开发能力。我们相信,更多教育者会与时俱进,参与这一教学创新中来,未来成千上万名教师的努力必将会让微课由碎片化资源走向整体,从整体走向系统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