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2020-09-28薛晶
薛 晶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检验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
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诊断在医疗工作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患者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生化检验是临床常见的诊断方式,涉及到化学或者生物实验,完成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通过对检验结果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症类型,以便后期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现如今,生化检验已经广泛用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当中,为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实现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有效控制成为了多数医学者所研究的重点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156例,均选自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生化检验的患者。根据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管理方式的不同应用,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观察组共78例,男38例,女40例;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7.58±5.24)岁。对照组男性42例,其余36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8.52±4.56)岁。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的整理上来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将常规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管理模式用于对照组。在血液样本采集期间,患者应保持空腹的状态,由指定的工作人员完成采血,将其存放至相应的样本储存盒内进行储存,使用恰当的交通工具将样本运输至实验室进行检测[1]。
将强化后的质量控制管理措施用于观察组。叮嘱患者采血前不可食用任何食物,禁止饮水,在空腹状态下完成血液标本的采集。为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制作生化检验说明书,并发放至患者手中,指引患者进行阅读。按照规定,采血前完成血压、血糖相关指标的检测,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放松心情。医护人员需使用规范性操作完成穿刺,样本获取后,观察血液有无溶血情况,一旦发现,需重新采集。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血液样本采集后,应立即移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以免放置时间过长,对血清成分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血清分离应在样本放置室温的30-45分钟之内完成,最好控制在3小时以下。在样本检测前,相关工作人员应提前完成检测仪器的检查,合理设置相关参数,确保仪器使用性能的稳定。
1.3 观察指标
在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管理下,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检验结果的实效性、重现性,记录误差值以及显著异常值的出现概率[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整理依靠SPSS 20.0统计学软件来完成,%为计数单位,使用x2进行检验,当组间差异符合P<0.05的要求时,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从两组患者生化检验结果时效性、重现性以及误差值、显著异常各项指标的比较上来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1。
表1 患者生化检验结果比较
3 讨 论
现如今,生化检验已经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当中,对检验质量进行有效的管控,是确保临床诊断可靠性的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生化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相关医学工作者应按照要求,完成标本的采集、运输和检测,实现每一个工作环节质量的把控,减少误差值、显著异常值的出现,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数据依据[3]。
在本次研究当中,从两组患者生化检验结果比较上来看,无论是在数据的实效性、重现性,还是误差值、显著异常值的出现情况,观察组占据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临床生化检验工作开展中,强化质量控制管理,实现了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进一步提高,便于患者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