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研究

2020-09-28陈启林天津百利环保有限公司天津300251

建筑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方法论装配式产业链

陈启林 天津百利环保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国内还属于新兴事物,理论研究文献还不够深入。笔者试图结合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经验,运用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探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构建困境,并结合价值链管理理论与实践,从物理、事理以及人理三个维度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

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概述

1.1 装配式建筑概念

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构件在加工厂制造,通过机械吊装及一定的连接手段,在施工现场把零散的预制构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而建造起来的建筑。装配式建筑将建筑建设的部分过程由施工现场转移到工厂内部,利用标准化的建筑构件来实现建筑制造,实现了建筑制造全过程的机械化。目前装配式建筑主要有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钢结构、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等。

1.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装配式建筑的制造过程需要多个行业紧密配合,进而构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装配式建筑的出现是工业化建筑发展的产物,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来支撑。因此,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行为大都是以某具有核心技术或资源优势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为主导,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内生逻辑为原则,通过竞争或合作的手段来对各个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的主要优势如下:

一是优越的系统性。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通过核心企业来实现对上下游企业的综合管理,除了信息共享以外,还会对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水平、资源结构进行全方位把控,并通过实现产业链增值来提高参与主体价值,有效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性与集成性。

二是较高的产业链整体价值关注度。产业链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产业链增值,传统浇灌式建筑产业链的建设周期长、结构松散,产业链内企业大都只能着眼于个体价值,对产业链整体增值关注度不高。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内的企业价值实现依赖于产业链整体,再加上较短的施工周期与紧密的产业链结构,促使企业对产业链整体价值关注度大大提升,产业链内各主体的协同水平较高。

三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建筑产业链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企业或组织结构,也包括对人的管理,而且企业与组织机构也是由人构成的,因此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装配式建筑模式的建筑制造过程需要较高的科技水平支撑,科技研发离不开人的作用,实际的装配式建筑前期规划、设计、制造与后期的销售、物业管理等也是由人来完成,实际的产业链管理活动也是由人来展开,因此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具备人性化特征。

2 WSR 方法论概述

2.1 管理系统WSR 方法论内涵

1994 年,我国知名运筹学与系统工程专家顾基发与朱志昌博士共同提出了WSR 系统方法论,将物理、事理与人理作为处理复杂事物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以实现对复杂事物的系统性管理目的。“物理”是指物体运行机理,管理系统中“物理”指向的是管理目标或管理体系本身,通俗来讲就是“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什么”与“管理体系是什么”。“事理”是指做事的方法与途径,管理系统中“事理”的指向是管理方法或模式,通俗来讲就是“管理该如何做”。“人理”是指做人的道理,管理系统中的“人理”指向的是管理主体与参与管理的主体,通俗来讲就是“谁来做”与“人怎么才能做得更好”。WSR 系统方法论将人、事与物的高度结合提高了管理系统的完备性,避免了传统管理系统中对人或物的过于注重或忽视人与物之间紧密联系的问题,在管理系统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2.2 WSR 方法论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中的适用性分析

WSR 方法论在管理系统中的适用性已经由多个学者证实,基于此,结合该方法论的工作原理,分析发现WSR方法论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WSR 方法论强调综合性原则,认为系统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多方意见,综合相关知识以推进系统运行。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对设计、技术、物流、施工、管理、运营等知识体系的协调,综合性原则也是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

WSR 方法论指出复杂系统的运行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来实现全员参与,充分发挥人的价值以提高系统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也需要科学合理沟通机制的支撑,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离不开人的实践与操作,因此需要多个主体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良性沟通机制,并对管理机制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一点与WSR 方法论不谋而合。

WSR 方法论强调事物的发展性,只有不断的迭代更新才能够不断进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也需要在不断的技术更新过程中对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升级,以适应不断优化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需求。

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构建

WSR 方法论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过程,是利用现代化的系统方法论对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理论、哲学知识等予以综合分析,并运用到具体的产业价值链管理活动中。

3.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的“物理”维分析

基于WSR 方法论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架构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产业链增值,从而提升产业链内各构成主体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包括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有形价值是指产业链整合条件下企业所享受到的实际利润,无形价值则包括企业品牌影响力、技术能力等。因此,实现产业链增值的管理目标同时也包括成本控制与合理配置资源,以最大限度实现产业链的可持续增值。

在产业链管理过程中,如何建立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来实现上述目标是“物理”维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产业价值链理论将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价值进行整合,这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的资源合理配置目标不谋而合。

在资源配置上,产业链管理不能仅是满足对产业链内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还要关注可利用的链外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并对资源价值进行评估与规划,确保资源不被浪费的基础上,提高产业链资源价值。

在成本控制方面,产业链管理的成本控制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建筑建设成本;二是产业链管理成本。装配式建筑模式能够较大程度缩短建筑建设周期,但是较高的机械化程度以及对设计的高要求导致建筑建设经济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产业价值链的整合管理不仅是装配式建筑模式操作的基本需求,也是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有效手段。产业链管理应利用模型构建的方式来对建筑建设成本进行管控,通过模型分析建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成本优化空间,并将成本优化落实到具体环节。

在产业链管理成本方面,应对比多个产业链管理模型,结合产业链实际选择契合度高的管理模式,以减少试错成本,提高管理成效。在产业链增值方面,对产业链长远价值与短期价值予以平衡,既要关注短期产业链实际的效益,也要注重对产业链增值潜力的挖掘,在实际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实践中对工程质量与进度进行把控,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推动技术研发与升级,以实现产业链综合价值的不断增加。

3.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的“事理”维分析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基本的管理模式,并通过一定的信息共享、责任共担与管理外包等方式来实践,这也是WSR 方法论“事理”维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在信息共享层面,当前国内很多工业化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中的信息共享平台非常先进,在装配式建筑模式下,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满足产业链主体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沟通交流以及其他多种需求,因此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信息共享平台搭建需要依赖建筑信息模型化(BIM)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以提高建筑资源利用率。

目前建筑产业链管理活动大都由核心企业来完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作为一种对技术依赖较强的产业链,核心企业一般技术水平较高,比如预制构件企业、设计单位等,因此管理上的优势并不明显。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在核心企业不具备管理能力以及其他链内企业无法实现有效管理的条件下,可以选择管理外包来对产业链进行管理,其表现形式一般为将装配式建筑单个项目管理活动外包给专门的建筑项目管理公司,并从建筑项目视角来对产业价值链合理规划与配置,以实现产业链增值。

责任共担是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建筑产业链管理实践中,以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托进行产业链管理非常普遍,这种模式下的产业链管理需要涉及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内容,比如规划、设计、决策、组织、协调等,因此通过构建工程项目模型对产业链管理工作进行落实,促使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能够提前预见管理不足之处,并结合仿真模型来调整或改变管理方式方法,才能保证工程项目进度与质量,实现产业链增值。

3.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的“人理”维分析

充分考虑人的主观因素是WSR 系统方法论的先进之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在产业链管理过程中关注人的价值、主观感受与人性因素是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活动的“人理”要求。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内部出现矛盾分歧的情况比较常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产业链内部倡导共存理念。产业链内各参与主体应认识到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各个主体之间协作共存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协同配合是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对各主体的基本需求,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信息共享与沟通,在产业链内构建透明化的信息机制,各主体应及时向产业链内其他主体公开工作进度,不能隐瞒或虚报相关信息;产业链内各主体还要积极配合上下游企业,遇到困难时更是要协同一致共同出谋划策并采取措施,以最大限度实现产业链价值的提升。

装配式建筑模式对各主体技术要求较高,其中核心企业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先进程度,同时产业链内各企业主体要重视内部技术升级,并帮助上下游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产业链整体技术先进度。此外,产业链管理还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对产业链内各主体与人的知识产权利益保护,以充分发挥各主体在技术升级上的功能与作用。

监督管控是产业链管理的基本职责之一,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内主体多元因此可能会出现某一主体注重自身短期利益而破坏他人利益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针对产业链内主体的监督管控机制。发挥监督管控作用的最优办法是由外包管理介入,但是在不具备外包管理条件下的产业链管理内部,监督管控也可以由核心企业来实现,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影响,对核心企业与其他主体公平对待,利用权责明确、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监督管控,以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的持续进步。

4 结语

本文针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展开分析,并基于WSR系统方法论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结合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优势与WSR 系统方法论遵循的基本原则,用物理、事理与人理三个维度,从系统视角综合考虑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的目标、方式方法与主体等要素,阐述产业链管理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应以产业价值链理论为参考,构建一套贯穿装配式建筑建设始终的管理体系,以实现产业链增值。需要强调的是,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管理体系是一套动态体系,应通过螺旋循环的方式推动整个体系的迭代更新,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系统,促进产业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方法论装配式产业链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