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整合练读写 学科融合促教学
——《种子的旅行》教学案例

2020-09-28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刘思宁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椰子豌豆

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 刘思宁

一、案例背景

新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 《“小伞兵”和“小刺猬”》介绍了蒲公英和苍耳传播种子的方式。 而练习2中的“学和用”部分,同样介绍了椰子传播种子的方式。 不同的是,课文属于科普童话,语言生动形象,而练习2中的表达严谨科学,属于一般科普文。 出于对单元整合的考虑,笔者将两篇文章进行了对比阅读教学,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抓住动词,并有条理地介绍种子的传播方式。

同时,新课标重视跨学科学习,鉴于三年级下册科学《果实和种子》一课,也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故将科学学科融入语文教学,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延伸补充语文阅读中读写训练的缺失。 基于单元整合训练学生读写能力, 不囿常规学科,以学科融合促进教学,以期追寻更加有效、宽广的语文读写课堂。

笔者试以《种子的旅行》一课谈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科学学科教学手段的认识和思考。

二、案例描述

本节课在品读科普童话的语言基础上,以“用生动的语言,抓住动词,按照顺序把种子的传播过程说具体”为线索,层层递进、读写结合;融入科学常识和科学的观察、探究方法,了解种子的形态和结构与传播方式的联系。

活动一:创境导入,童话色彩

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来了许多新朋友,它们刚刚经历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出示卡通形象)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这群新朋友,一起去旅行。 (揭示课题:种子的旅行)

活动二:“伞兵”“刺猬”,训练表达

1.(出示课文“小伞兵”和“小刺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蒲公英和苍耳的这趟旅行,借助了哪些“交通工具”呀?

2.像这样借助风伯伯来旅行的传播方式,就叫作风力传播;而借助小鹿传播种子的方式,则叫作动物传播。

3.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小苍耳和小蒲公英选择了两种不同的“交通方式”呢? (独特的外形特点,才有了不同的旅行方式)

4.它们又一次见面了,会怎么告诉对方自己的这趟旅行呢?

(出示要求:抓住动作说具体;按照一定顺序说得清楚有条理)

5.请同桌两人分别扮演“小伞兵”和“小刺猬”,说一说自己的旅行过程。 (学生戴上头箍展示,练习表达)

活动三:对比阅读,品读语言

1.同学们,瞧,椰子哥哥也来分享自己的旅行啦! (出示练习2“椰子的传播”)

2.你知道椰子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像这样借助海浪、水流来传播种子的方式,叫作水力传播。

3.读一读椰子哥哥的旅行表达,与《“小伞兵”和“小刺猬”》这篇文章的语言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说说理由。

4.科普童话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性强;而一般的科普文语言严谨科学,说理性强。 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5.创编“童话”:如果让你把这段文字变成童话,你能用生动的语言替椰子哥哥介绍这趟旅行吗? 出示句式“今天的旅行真刺激! 我先……,接着……,最后,终于到达了……”

活动四:科学探究,观察实验

1.今天,老师请来了椰子哥哥!(实物观察椰子)仔细观察,椰子的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在哪里呢? 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谁愿意上台为大家介绍?

2.椰子的种子就藏在内果皮里,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图片)椰子的种子一点点生长、发芽,到达海岸后,生根安家。

3.你们猜一猜,这样的结构和椰子的传播有什么联系? 说说这样推测的理由。

4. 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它的形态有着奇妙的联系,现在是你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啦! 这不,老师请来了豌豆妹妹。

5.之前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豌豆的传播方式是“自身弹射”。 (播放视频,边观看,边解释)通过太阳的暴晒,豌豆的果皮会收缩变小,豌豆的种子住不下了,就会撑破果皮弹出去。

6. 那豌豆的传播方式与它的形态有什么联系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看看谁是小小科学家。

7.实验观察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成熟的豌豆荚。

(1)观察成熟的豌豆,果实和果皮有什么特点?

(2)捏开豌豆果皮,你又有什么发现?

(3)观察豌豆的种子有什么特点?

你能用刚才我们学习的方法,替豌豆妹妹介绍她的旅行吗? 注意抓动词、按顺序哦。

8.实验观察二:观察豌豆种子的内部结构。

(1)四人小组合作,用指甲或镊子轻轻剥开豌豆种子的种皮,你会发现什么? 把你看到的画在小组的“记录单”上,为了看得更仔细,咱们可以借助放大镜。

(2)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种子的胚根、胚芽、子叶。 教师相机介绍,植物都是从种子生长来的,种子的胚根将来会发育成植物的根,种子的胚芽会长成植物的茎、叶,而子叶将为种子的发育提供营养。

活动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种子的旅行故事带给我们这么多思考,老师还有疑问,种子为什么要旅行呢?

2.是呀,植物都有自己传播种子的方式,以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3.小小的种子蕴含着大大的能量,蕴藏着无限的希望。 课后,同学们可自主研究睡莲、葡萄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并学着科普童话的语言写一写它们的旅行过程。

三、案例分析

(一)疑问:细酌选择“整合点”

当单元整合与学科融合碰撞时,如何选择整合的“切入点”,是片段式的链接,还是交织融合的渗透?

笔者认为:单元整合是多种教学资源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拼接式教学。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是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

《种子的旅行》的教学以语文的读写结合“用生动的语言,抓住动词,按照顺序把种子的传播过程说具体”为线索,层层递进、读写结合;在单元整合时采用对比阅读策略,渗透“读法即写法”的学习方式,融入科学常识和科学的观察、探究方法,了解种子的形态和结构与传播方式的联系。

(二)追问:推敲辨识“融合点”

如何选择“融合点”? 是知识体系的水乳交融,还是某一“相似点”的切入?

笔者粗浅地认为: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效融入的科学学科,在选择上应强化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和融合。 融合的知识点在同一知识体系下,使得学生在学科融合的课堂中,对单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不断创新,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同时,在学科融合课堂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不断拓展和加深,真正全面、深化知识体系。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而今在教学中,应是“教材好,教才好”,“融合点”的选择好,“融合教学”才好。

(三)叩问:教学相长“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始终贯穿中年段的语文教学。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进行写作,但布置了课后的作业, 并且也在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连说,引导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抓住动词,有条理地介绍种子的传播方式。 同时,对学生的学法也进行了指导:想要把一个过程写具体,要抓住动词把过程写生动,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把过程写得有条理。 这种方法,不仅运用在本节课中,也能迁移运用在今后的写作中,切实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1.融合学科激效率,促进教师“一专多能”学术素养提升

新时期、 新形势向教育提出了培养专业面宽、知识面广、专业技能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融合学科的实践对教师的学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以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基本的政治理论修养、丰富的实践知识等全方位的学术素养来要求自己,成为纵向专、横向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2.单元整合练读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丰富知识体系的综合性活动。 单元整合,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综合素质提升。

在本节《种子的旅行》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热烈。 在课后,同学们仍对语文课文相整合,并与科学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津津乐道, 纷纷表示 “好玩儿”“有趣”“很新颖”,学习效果也很显著。 就学生的“学习”来说,单元整合使课程资源、课程要素和环境整体化产生聚焦效应,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学生“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丰富的学习经历”,这是在单一的读写课堂上缺乏的综合性和立体感。

由知识而方法、由方法而技能、由技能而习惯,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未来还需要更多探究与努力,种子的旅行,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椰子豌豆
海椰子
摘椰子
结椰子喽!
椰子变变变
带刺的苍耳
豌豆笑传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豌豆笑传之拔罐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