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非遗的三个小故事

2020-09-27韦江灿

三月三 2020年4期
关键词:桂剧毛南族傩戏

傩面

在大二那年的暑假,我有幸和另外四所大学的小伙伴们有了一次走进傩面的机会。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博物馆里,有一面傩面墙,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对傩面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为了对傩面有更加全面的系统的了解,我们来到了下南乡中南村,在毛南族的发祥地,拜访了傩面传承人谭建新师傅。谭师傅给我们讲了傩面的历史,每一面傩面背后的故事,还为我们展示了傩面的制作过程。每个面具的颜色代表着这个人物的性格,白色的为良神,黄色的为善神,红带黑的为恶神。傩面和傩戏共同构成了傩文化,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地称之为“肥套”,是在民间祭祀、祈祷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的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面主要用于傩戏活动,由神职人员佩戴并借助其他法器完成祭祀、祈祷等傩文化活动。那是我第一次去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瑰宝,感触颇多。

回校后,我和两个朋友组成团队制作了傩面的微课,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并获得西北赛区优胜奖。我所就读的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里有那么多个民族的学子,那是我第一次在大學里向其他民族的同学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很多人甚至连“傩”字都不会读,在看了那个微课之后大家对毛南族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为此深感自豪。

针雕葫芦

针雕葫芦是我大学四年最珍贵的记忆之一。我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广播电视学,我们毕业作品的形式是二选一,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和另外两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成了“毕设小组”,打算拍摄一部纪录片。在选题范围上,我们目标一致:要拍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

在经过周密的可行性分析之后,我们选择了临夏针雕葫芦作为我们拍摄的内容。最初以为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挺简单的,但是实操之后,各种问题也浮出水面,要想拍好针雕葫芦,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拜访了许多位非遗传承人,跑了省博物馆和各种针雕葫芦博物馆,慢慢去了解它的由来,感受它的变化和发展。

一个完整的葫雕作品要经过选、画、雕、染四个环节,雕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师傅用特制的钢针在葫芦上顺着所画的图案雕刻出形状,点、挑、划、拉、刺、勾等技法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呵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还记得在拍摄过程中,高宝福师傅(临夏葫芦雕刻协会副会长)的那句话“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做些‘钱来得快的工作,像雕刻葫芦这样一门手艺需要数十年的积累和锻炼才能刻好,而且还不是下了功夫就一定能刻好或者卖个好价钱,所以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来学习雕刻葫芦,只有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还在继续了”,让我们有很大的感触。我们也在问自己,如果是自己,是否愿意静下心来花上数年时间做这样一件事呢。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正是为了强调工匠精神,它强调的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文化。呼唤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对中华文化的敬重、自信和坚守。

在临夏调研的那段时间,我们走访了许多葫芦馆,也感受到机器雕刻葫芦和手工雕刻葫芦的巨大差别。我们在解说词中用来收尾的那句话,我想也正是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在科技的发展下,机器可以取代手工进行葫芦雕刻,但是机器生产出来的作品没有传统手艺人精雕细琢的温度,而这份温度,正是手艺的灵魂所在,也是匠人的心意所在,需要更多人去感受,唯有如此,才不会让这门手艺凋落。”

桂剧

我第一次知道桂剧,是看到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桂剧作为广西地方的特色剧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柳州,有这样一个桂剧团,它隐藏在闹市当中,一个花5元钱就能听上半天时间的桂剧团——文苑桂彩剧团。

我从帖子里了解到,在广雅综合市场里的一个铁皮屋里,有一群年过八旬的老人,仍在坚守着他们的那份初心。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他们佩戴的头饰已充满年代的味道,脸上的皱纹满是岁月的痕迹,但正是这厚厚的胭脂水粉也遮不住的痕迹,为那一场场桂剧增添了一番特殊的韵味。

2019年8月,我去到柳州,根据地图导航找到了广雅综合市场,在市场里找到了那个藏在角落里的剧团演出地,但是遗憾的是,我没有赶上演出。听市场里的阿姨们说,天气太热了,铁棚内温度过高,里面几个破旧的电风扇不足以散热,老人们年纪大了,身体撑不住,便暂时休息了。

虽然没能看上演出,但是就这样返程也觉得有些可惜了,我便和阿姨们交谈起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剧团的信息。让我最诧异的是一场演出居然只收5块钱的门票,现在,5块钱连一杯最普通的奶茶都买不了。显然,5块钱的门票根本就无法支撑剧团的开支,每个月的场地费和演出人员的开销都很勉强,这里的演员基本上都是义务工作,有些老艺术家们常常入不敷出,靠着大家自掏腰包和铁杆戏迷的支助,一直维持至今。

有那么一些人,一生专注一件事,一生只为一门手艺。他们肩负使命,传承人类文明,从此,便有了灿若繁星的非遗文化??

作者简介:韦江灿,毛南族,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有作品入选《你眼中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环江》。

猜你喜欢

桂剧毛南族傩戏
毛南族傩面:精雕细刻的民族非遗
非遗视角下广西桂剧的传承发展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软陶傩戏面具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浅析广西桂剧的起源发展
新媒体视野下广西桂剧的现代化重构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