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2020-09-27龚淑霞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具性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龚淑霞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应当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指語文课程应当既具有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这既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和希望,也是教育本身应当承担的职责。但是,随着科技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学也出现了注重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的问题,这种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对新时期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得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在于发达的科学技术、丰富的物质基础,更在于这个国家独有的、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高中语文正是这灿烂文化与千万学子间的纽带。

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人文精神滋养的人,在面对人生时,必定更坚韧、更宽容、更仁慈、更积极。

因此,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有别,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对语文学科定性时,不仅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进一步拓展了语文课程的内涵。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以往的语文课程教学偏重于工具性的一面,忽略了更重要的人文精神教育。在大多数语文课堂上,教师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字与词的意义辨析或者句子与段落的写作技巧上,甚至在解读诗歌时也关注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而对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不够重视,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文学味道和诗意的语文课堂变得干巴巴的。学生一双双渴求的眼睛,看到的不是杏花烟雨江南,也不是小桥流水人家,而是不停的背诵和检查,以及各种晦涩难懂的鉴赏术语,因而对语文课大失所望,对语文的反感油然而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了这一弊端。在课程的安排、教材的教学、课堂实践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中,逐渐由教育性向人文性过渡。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具体实施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爱国主义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在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作品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语文学科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伟大人物的思想和品格,人文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行为指南,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

2.深入挖掘人文精神,涵养学生的品格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有的人简单粗暴地理解人文主义,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没必要在中国提倡。实际上,中国古代圣贤身上就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如,孔子在听说马厩发生火灾时,脱口而出的是“伤人乎”,而对于重要财产——马则并不关心。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宏论,还提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身为最重视礼法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明确指出,在有生命危险时,应该把生命权放在礼法之上,这不正是人文精神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体现吗?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能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思想更加积极向上,胸怀更加宽广。

3.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审美陶冶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学作品组成,是绝佳的审美教育蓝本。无论是《诗经·蒹葭》的朦胧神秘,还是庄子《逍遥游》的超拔,或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迈,又或者王维《山居秋暝》的清新恬淡,都能涵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达到提高审美、健全人格的目的。

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人文内涵,以唤醒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富有人文精神的新人类。

猜你喜欢

工具性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