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9-27张婷婷谢江波张伦忠周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效贴肌群偏瘫

张婷婷,谢江波,张伦忠,周虹

(潍坊市中医院脑病康复科,山东潍坊 261000)

根据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 病死率的研究结果,脑卒中是我国目前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我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其中大约70%的脑卒中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1]。 平衡功能障碍是导致中风偏瘫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 因此,选择有效治疗方式,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增强患者平衡功能,是现代康复学研究的重点。肌内效贴布(KT)是一种弹性胶布,通过贴于体表发挥作用,被广泛用于运动损伤和各种神经肌肉骨骼疾病的治疗, 能增强肌肉力量,增加运动范围,增强感觉传导,促进瘢痕愈合,促进淋巴回流和减少疼痛等[2]。 悬吊训练可增加躯干核心肌群的稳定性,促进平衡功能的建立,但悬吊训练侧重躯干核心肌群训练, 对远端肢体的作用相对有限,而肌内效贴可很好地贴合远端肢体,对远端肢体的治疗作用较好。 目前国内有关悬吊训练与肌内效贴联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相对较少。 该文选择潍坊市中医院脑病康复科2017年12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3 例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肌内效贴与悬吊训练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潍坊市中医院脑病康复科脑卒中偏瘫患者53 例。

纳入标准:(1)经头颅CT/MRI 检查,符合2007 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2)均为首次发病;(3)生命体征稳定, 患者意识清醒, 认知正常;(4) 下肢肌张力Ashworth 分级为I-III 级;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分数≥10 分;(5)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原发性肢体功能障碍者;(2)合并小脑或脑干组织病变者;(3)合并骨性关节炎、周围神经损伤、外伤等因素导致下肢功能障碍;(4)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障碍者;(5)合并过敏体质或多种药物过敏者。

剔除标准和脱落规定: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未完成评估或治疗,或中途退出。

对患者进行编号,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R随机数将53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26)和试验组(n=27),由于无法良好配合治疗、出院等原因,3例患者(对照组1 例,观察组2 例)退出研究,最终50例患者完成该研究。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别、脑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给予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为主的常规康复治疗配合悬吊训练。 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与悬吊训练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贴扎疗法。

常规康复治疗:患者入院后,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实施四肢及关节训练,包括髋关节、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反射性抑制训练、下肢负重训练、站起和坐下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步行训练、日常活动训练等内容。 常规康复训练1 次/d,30 min/次,每周治疗7 d,连续4 周。

悬吊训练内容:采用挪威REDCORD 悬吊训练系统进行训练:(1)下肢双桥运动练习[3];(2)侧卧搭桥练习;(3)骨盆选择性运动[3];(4)俯卧位下躯干控制练习[3]。治疗难度根据患者病情确定, 后期可调节悬吊力臂、枕后垫球、改变支撑面高度等方式增加训练难度。

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贴扎策略如下[4]:(1)指导患者俯卧于病床,全身放松,患侧自然下垂,使踝关节处于背屈状态,足跟骨底、跟腱附着处使用自然拉力胶布(鲁威械备20170039 号)固定,并沿腓肠肌位置延展,至腘窝下方,放松小腿三头肌;(2)指导患者仰卧于病床上,全身放松,踝部中立,分别在小腿前侧、足背部使用中度拉力的贴布固定,贴布中段悬空,指导患者跖屈足踝部,抚平贴布,矫正足踝至中立位;(3)指导患者仰卧于病床上,全身放松,踝部中立,腓骨小头下方使用自然拉力贴布固定, 促进腓骨长短肌收缩。由同一位治疗师根据足下垂及足内翻的程度进行贴扎,每2 d 换1 次贴布,连续4周。

1.3 疗效评定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 周,使用以下量表评估治疗效果,量表填写均由同一治疗师指导填写。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4]:共17 个条目,每个条目0~2 分,分值范围0~34 分,分值与下肢运功功能呈正比。

Berg 平衡量表(BBS)评定下肢平衡能力[5]: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0~4 分,分值范围0~56 分。 分数与下肢平衡能力呈正比。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GUT)评估患者行走能力:准备有扶手的椅子,患者穿平底鞋,自然坐下背靠椅背。距离椅子3 m 处放置一标志物,听到“开始”指令后,完成由坐位至平衡站立,向前走3 m,绕过标志物后再次走回椅子处并坐下。 以s 为单位,记录患者从离开椅子到再次坐回的时间。反复测量2~3 次,取平均值。

1.4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13 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组内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Berg、TGUT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 周后,两组患者的FMA、Berg、TGUT 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实验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评定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评定指标比较(±s)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FMA(分)Berg(分) TGUT(s)实验组(n=25)治疗前治疗4 周对照组(n=25)治疗前治疗4 周15.08±5.01(23.08±5.95)ab 18.92±4.42(36.80±7.72)ab 32.81±5.51(19.43±6.57)ab 14.96±4.31(19.48±6.20)a 19.02±4.25(30.84±7.61)a 33.06±5.88(24.12±8.16)a

3 讨论

该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在悬吊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治疗, 在治疗4 周后, 其FMA、Berg、TGUT 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故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提高步速,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意义[6]。 这可能与肌内效贴贴于偏瘫侧踝关节,从而增加足背屈,并起到对抗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作用,这样就导致患足首次触地时不再是脚前掌着地,而使支撑面积增大,从而延长患侧下肢负重时间,并增加肢体的稳定性有关。 而且足背屈角度增加后患足在摆动相离地时就变得容易,减少了患下肢向外侧划圈的代偿。 这一结果与Koseoglu BF 等[7]的研究相似,Koseoglu BF 等研究发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胫前肌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可降低痉挛, 提高步行能力,改善步态等,可作为偏瘫患者踝关节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

各种研究表明,贴扎疗法能有效地为附着部位提供结构支持,改善皮肤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增加血液和淋巴循环,支持长期衰弱的肌肉,并增强运动能力[8]。 因此,肌内效贴贴扎可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被推广于临床应用中。

目前国内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内效贴贴扎治疗主要用在肢体部位,国外也做过躯干部贴扎的相关研究, 研究证明躯干部贴扎对平衡有较大改善作用,但对步态的影响较小[9]。 考虑这可能与躯干部肌肉相对较大,贴扎效果相对较差有一定关系。 训练四肢躯干、关节、骨盆周围核心肌群,增强其稳定性,可为四肢肌肉的收缩提供支点, 增强四肢肌肉收缩力量,还能协调不同肌群间运动功能,加快肌群收缩力量传递,提升运动效率[10],由此可见提高躯干核心肌群稳定性尤为重要, 而悬吊训练可提高躯干核心肌群稳定性。 但悬吊训练对四肢远端关节的作用相对局限,因此,在悬吊训练提高偏瘫患者躯干核心肌群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减少行走及站立时周围肌肉的代偿,增加行走稳定性,增快步速并改善步态。

该研究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悬吊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且肌内效贴贴扎疗法简单易操作,肌内效贴贴布价格便宜,脑卒中偏瘫患者相对容易接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效贴肌群偏瘫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肌内效贴对一年级学生不良执笔姿势矫正效果的研究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肌内效贴:无毒无害理疗产品引发关注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