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型肾母细胞瘤1例
2020-09-27王俊丽王园园
王俊丽,王园园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浙江 义乌 322000)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3)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9岁,因右肾腰痛2天伴血尿来院就诊。患者15年前出现右肾囊肿,于6年前行肾囊肿穿刺一次(穿刺前直径约4cm),穿刺前后无血尿腰痛等不适症状,病理不详。影像学检查:CT示右肾上极见一类圆形囊实性占位,大小约11.0×8.5cm,形态不规则,边缘较清楚,内可见直径约10.0cm的囊性病灶,壁呈环形连续性钙化,边缘可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平扫CT值约9~42HU,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CT值约12~78HU,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病灶累及肾盂,肾盂略扩张(图1~3所示)。右肾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可见斑片状液体密度影,肾周、后腹膜多发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铁蛋白417.7ng/ml,尿常规:红细胞216.0/μl,白细胞197.4/μl,细菌673.1/μl。肿瘤标记物无异常。
图1 CT平扫见右肾囊实性肿物,内见囊性成分,边缘可见环形钙化;图2~3 增强扫描实质期、排泄期可见实性成分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囊性成分壁结节轻度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
2 手术过程
患者于全麻下行“右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下腔静脉取栓+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探查见右肾中上极占位,与肝脏、腰大肌等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术中诊断:右肾恶性肿瘤。遂予以行上述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送复苏室。
镜下见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明显,细胞呈高柱状,核重叠,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可见,肿瘤大部分坏死。病理诊断:(右肾)恶性肿瘤,结合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首先考虑成人肾母细胞瘤(上皮成分为主)。TFE3(-), PAX8(+), CK(pan)(+), Vimentin(+),CK7(-), CD10(-), E-cadherin(+), P504S(-), CD15(-),TTF-1(-), CD56(+), WT1(+), EMA(±), CK20(-),P53(-), Desmin(-), CK19(+), CK(34βE12)(-)。
3 讨论
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儿童肾脏肿瘤的90%。而成人型肾母细胞瘤(Adult Wilms’Tumors, AWT)极为少见,仅占所有肾肿瘤的0.5%~1.0%[1]。一般认为成人型肾母细胞瘤可发生于15岁以上任何年龄,中位数大约为36.9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2],也有报道认为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3]。
AWT早期体积小,临床表现多不明显,早期诊断困难。一般患者主诉多以迅速增大的腰腹部肿块为主,伴或者不伴血尿,腰腹疼痛。本例患者多年肾囊肿病史,近期增大并出现腰疼及血尿,提示肿瘤累及肾盂。而当出现血尿伴腰腹部肿块时,往往已为晚期肿瘤,预后较差。因此与儿童相比,AWT的预后普遍较差,一是临床发现时往往分期较晚,二是AWT术后复发、转移率高,对化疗的应答率低[4-5]。临床分期较晚及预后不良型AWT多发生血行转移,以肺转移最为常见,其次为肝、骨、脑等器官[6]。
Kilton等[7]的研究认为AWT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肾脏原发肿瘤;②具有原始母细胞样梭形或圆形细胞成分;③有不成熟或胚胎样肾小管或小球样结构形成;④有肾癌组织;⑤组织学图像明确;⑥年龄大于15岁。
综合本例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回顾,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多为一侧腹膜后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形态可不规则,呈实性、囊实性,也有文献报道以囊变为主[8-9],以单侧为主,病灶较大,有文献统计≥5cm占85.3%[8]。常见假包膜形成,内可见囊变坏死或出血,部分可见钙化,多呈斑点状。增强动脉期强化不均匀,多为少血管型肿瘤,较肾癌强化程度低。当肾脏病灶向周围侵犯时,边界常不清,并往往侵犯集合系统及突破肾包膜,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低密度影多由脂肪或坏死组织构成[10]。MRI与CT相似,多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软组织影,增强期呈不均匀强化。近来也有运用PET/CT进行检查与随访的尝试[11]。
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病例极为少见,发病散发,故其临床治疗采用根治性手术、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的方式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2]。
本病因其临床症状及检查特征等缺乏特异性,故术前诊断困难。若遇成年人腰腹部较大包块提示肾脏占位性病变,除了考虑肾癌、多囊肾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外,应考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