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曹诗歌之思想内涵

2020-09-26高子然蒲庆娜董小伟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

高子然 蒲庆娜 董小伟

摘要:建安文学是一个独特的文学时代,研究三曹也历来都是理解魏晋文学的重点。本文旨在探讨曹操、曹丕和曹植因其个人或社会因素不同,在诗歌中呈现的不同思想内涵。

关键词:三曹;建安文学;思想内涵

建安文学因其独特的历史社会背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历来是一个绚烂而独特的存在。而三曹父子,作为其代表,在战争功名,生命体验,游仙求药等创作题材上各领风骚,成绩斐然。

一、曹操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是《三国志》注引《魏书》对曹操的评价。受乐府诗的影响,曹操在诗歌创作中喜爱用旧调、旧题写内容,是汉末的实录。[1]大部分诗歌都真实展现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关于战争,功名,事业的创作,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其中关于描写战乱之下,百姓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作品广为称颂: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长年的战争,白骨累累,千里之内没有任何生息,每每想起,令人肝肠寸断。东汉末年,一场豪强势力的大混战,最苦的莫过于黎明百姓。这首蒿里行,无疑是当时战乱下遍地荒芜,千里白骨最真实的写照。曹操戎馬一生,经历的战乱不计其数,在战役中的切身体验,让曹操在战争题材的创作中总是能够表现出其独特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对战乱下百姓的苦难生活,有着切实而深刻的描绘。

实现大一统的梦想是曹操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从意气风发到久经战乱,曹操从未放弃过他的政治理想,如此的抱负,也在曹操的诗歌创作中贯穿始终: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相比于曹丕和曹植,生为父亲的曹操无疑处于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环境更为动荡的年代,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使曹操有着更多的关于战争的深刻体悟,加之曹操与生俱来的雄才大略,政治远见,让他的创作更容易富有动荡社会的时代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创作集中在战乱军旅,抱负理想等题材上,无疑是三曹中最具社会功用的。

二、曹丕

“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恒以下,纯乎魏响。”[2]如果说曹操的诗歌是汉末实录,更突出的表现了战争环境下的社会现实和主题宏大的政治理想,那曹丕在诗歌里更明显带来的就是“个体”和“生命”的体验: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燕歌行》)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杂诗》)

游子思妇类作品,是曹丕成就最大的创作。其中《燕歌行》是典型的思妇诗,全诗描绘了一个独守空房的女子,思念丈夫,顾影自怜。《杂诗》则是一首游子诗,游子内心里令人伤心的思绪,全部都是对故乡的思念。曹丕细腻的情感特质,使他总是很容易的关注到生活的真相,并擅长从这些细节入手,或侧面倾述或直面抒怀的表达其个人情感体验和关于人生的思考。

建安十三年起,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国鼎立状态,曹丕的一生虽也经历过随军之苦,但大部分时候还是“怜风月,狎池苑”。“魏文之才,洋洋情绮”,他的诗歌往往更具有抒情性,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个人情感和生命意识上。无论是思妇还是游子,在中国传统语境中都是承受内心孤独与困苦的角色,曹丕把动荡环境中游子思妇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是他个人对于生命苦难的体悟,也是那一整个时代的忧伤情思。确如沈德潜所言:“子恒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3]

三、曹植

与曹操曹丕一以贯之的人生创作不同,曹植的创作因为个人的经历,由曹丕当政为节点分为前后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在其父曹操攻下邺城以后,曹植作为“贵公子”显然度过了一段朝歌暮宴,流觞曲水的日子: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公宴诗》)

敞开娱乐,纵情游戏,真希望时间可以永远如此。无论是措辞还是立意,都沾染上了作者明亮轻快的情绪。这样的宴游诗显然都是曹植年少轻狂意气风发时期的作品,而曹丕即位以后,曹植的生活一落千丈,被禁锢被监视,好友暴卒,自己的生命也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威胁,这时的曹植很有多作品都表现为游仙题材:

“踟蹰玩灵芝。徙倚弄华芳。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五游咏》)

曹植在游仙诗中极力的展现一种任性而行,毫无拘束的仙境生活,弥漫周围的灵芝仙草,花香芬芳,有湘娥抚琴,秦女吹笙。游仙诗的创作,一方面来自对死亡的恐惧,借此表达延寿长生的梦想,而更多的还是与曹植真实身处的生活形成对比,通过表达对仙境生活的向往,表现其当下生存状况的艰难与绝望。曹植游仙诗得以取得突出成功的原因,也在于其对于生命后期的曹植,无疑成为了心灵的安慰和消解哀痛的渠道。

三曹因其各自人生经历,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在题材创作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侧重。戎马一生的曹操在诗歌里尽情洋溢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文士气的曹丕则更擅长在诗歌里探讨关于个人和生命的体验,而曹植,尤其特殊的经历,诗歌创作显然交织着哀伤,无奈,绝望等复杂情绪。

“文学的繁荣与否,与题材的关系十分密切。”[4]在三曹所处的特殊时期,他们对题材的开拓,无疑为中国诗歌开创了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余冠英.三曹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4]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作者简介:

高子然(199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蒲庆娜(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董小伟(1980-)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2018年度校级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三曹诗歌思想实质比较》(项目编号:QNJJ-2018-B07)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
关于思想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析鲁迅先生《偶成》一诗的思想内涵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内涵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恋爱中的女人》主要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分析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
与时俱进 创新载体 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活动实效
陕北窑居文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