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卫报》新闻网站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研究

2020-09-26沈灿沈正赋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卫报新冠肺炎人文关怀

沈灿 沈正赋

【内容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场“大考”,考验着主流新闻媒体应对重大舆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水平。本文对英国《卫报》新闻网站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进行了梳理,指出这些报道对中国新闻传播工作可能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卫报》新闻网站;新冠肺炎;人文关怀

在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无疑会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我们“身处一个媒介遍在的社会,人们普遍拥有从此处空间卷入彼处空间的(精神上或者行动上的)现实经历,这孕育出日常生活中广泛的参与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自我体验的确认、强化,进而引发情感卷入和社会参与”。①新闻媒体自然成为公众了解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的重要窗口。本文以英国《卫报》新闻网站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例,梳理和阐释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些策略,及其对中国新闻传播工作的启示。

一、《卫报》新闻网站的新闻理念及其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量化统计

(一)《卫报》新闻网站的定位及其媒体融合发展与创新的理念

《卫报》创刊于1821年,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日报,与《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被合称为“英国三大报”。该报注重报道国际新闻,喜欢刊载评论和分析性专题文章,一般公众视《卫报》的政治观点为中间偏左。该报主要读者为政界人士、白领和知识分子。作为知识界的报纸,《卫报》坚持了自由民主的政治立场与特立独行的新闻观,在英国,人们也把《卫报》戏称为“愤青报纸”。《卫报:报纸的传记》一书曾经这样评价它:“《卫报》是唯一的,就像我们的警察、我们的政治组织、我们的英格兰的气候一样,是英国风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卫报》已从一份地方性报纸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报纸。在欧洲知识界,《卫报》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任何一家纸质媒体。《卫报》的发展是与其一贯倡导的改革与创新是分不开的。前《卫报》网站视频节目主管汤姆·哈珀尔德认为:“媒介环境瞬息万变,传统媒体如何在数字时代书写新的传奇,唯一靠‘变。”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卫报》大力实施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于1999年创办《卫报》新闻网站,在点击率上成为仅次于“邮报在线”的英国第二大报纸新闻网站。《卫报》新闻网站组建了全球博主群、建立了开放新闻平台。汤姆认为,“《卫报》努力生存和改变,它的核心是开放策略。它推倒了橫亘在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一堵‘柏林墙,描绘出一幅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景象”。②不仅如此,《卫报》还将新闻的触角延伸到大洋彼岸的美国,2011年正式开通其在美国的网站 Guardiannews.com。此举的目的是“将《卫报》的国际期刊、数字新闻与美国民众及专家的意见融合起来,同时吸引该报世界各地的记者。”③2015年1月底,《卫报》推出了新版网站,体现了开放、用户中心、整合的互联网思维,受到了国际新闻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好评,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网站专门为此发表文章,认为其确立了新闻网站的新标杆。④

(二)《卫报》新闻网站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量化统计

对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英国《卫报》新闻网站无论是从其开辟的专栏还是其发布的新闻数量上来看都是其前所未有的。本文对《卫报》新闻网站从2020年1月4日至2月22日期间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发表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检索,得出以下统计图表。

据统计,该网站在这段时间共发布各类相关新闻稿件295篇,其中消息243篇,占所发布新闻的比例为82.37%;社论20篇,占所发布新闻的比例为6.78%;科普文章20篇,占所发布新闻的比例为6.78%;新闻视频12幅,占所发布新闻的比例为4.07%(详见图1)。共刊发图片471幅,其中新闻图片389幅,占所发布图片的比例为82.59%;图表54幅,占所发布新闻的比例为11.46%;地图28幅,占所发布新闻的比例为5.94%(详见图2)。此外,还有播客、直播、漫画、调查问卷等。在这些新闻作品中,该报记者独家新闻报道 240篇;转载其他国际通讯社的新闻报道55篇,其中路透社20篇、美联社15篇、法新社11篇、澳联社4篇、澳新社4篇、英联社1篇(详见图3)。此外,还转载《人民日报》推特1个,英国广播公司BBC、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13、澳大利亚Doherty研究所、墨尔本大学的视频各1个,采用美国洛杉矶书评、一位中国人的评论文章、读者来信各1篇等。

新冠肺炎疫情采样期间,在上述统计时间内,《卫报》新闻网站每日新闻最多发布量为16篇,最少发布量为1篇,平均每天发布量为7.19篇,1月30日达到波峰(详见图4)。报道内容涉及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中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日本等,在报道次数上,涉及中国289次,澳大利亚77次,英国61次,美国24次,日本20次,新西兰11次,韩国7次,泰国6次,中国台湾地区5次,俄罗斯、加拿大、菲律宾、法国、意大利各3次,肯尼亚、巴西各2次,以色列、阿联酋、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尼亚、巴基斯坦、瑞士、德国、孟加拉、越南各1次。报道内容涉及中国内地省份和城市分别是武汉161次,北京39次,上海9次,湖北8次,杭州4次,广州、南京、山东各3次,江苏、新疆、安徽、九江各2次,云南、广东、广西、四川、甘肃、深圳、海南、河南、湖南、福建各1次。在采样的新闻标题中,仅该病毒名称就出现过前后多次变化,使用“冠状病毒”380次、“新型冠状病毒”12次、“冠状肺炎”12次、“中国冠状病毒”8次、“神秘疾病”3次、“非典”17次、“武汉冠状肺炎”5次、“神秘病毒”1次、“中国肺炎”1次、“中国病毒”1次。

二、《卫报》新闻网站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策略与方法

(一)力争第一时间发声,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

时效性是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世界新闻发展史表明,媒体间的“新闻大战”大多是新闻时效性的比拼。新闻敏感被业内人士誉为“新闻嗅觉”,保有对新闻的高度敏感已成为国内外绝大多数新闻媒体及其记者的生存状态和工作常态。在这次疫情报道中,该网站的第一篇新闻发布于2020年1月4日,标题是《神秘病毒爆发 在香港引发非典恐慌》,同时还配发了一张图片,新闻来源是美联社驻香港记者站。这一新闻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世界级通讯社的美联社新闻嗅觉灵敏,对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大事保持高度关注;二是《卫报》新闻网站的新闻敏感度较高,虽然自己未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这一重大新闻的第一手资料,但能够紧盯美联社的新闻目光,紧随重大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节奏,及时发出声音,不愿错过任何重大新闻发布的机会。

(二)以独家新闻报道见长,彰显主流媒体自身个性与特色

独家新闻素材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新闻资源,它是新闻媒体综合实力、新闻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等的一种依托。对于一些著名新闻媒体而言,即使未能及时抓住新闻的“第一落点”,还会做足新闻“第二落点”的文章,绝不至于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和问题,它们往往通过彰显媒体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力争变被动为主动,后续发力,尽力挽回时间的损失,弥补报道的缺憾,实现后来者居上。在这次疫情报道中,《卫报》网站虽然未能在第一时间抓到这一新闻,只是转载了美联社的报道,但作为一家世界知名的媒体,该网站没有满足和止步于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1月21日,《卫报》新闻网站推出第一篇社论《〈卫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看法:警惕,但不要害怕》,以及1月29日的社论《〈卫报〉对于中国和冠状病毒的看法:审视,不要羞辱》等,其观点都比较契合疫情初期的实际且较为理性和中肯,符合该报“中间偏左”的传统办报宗旨。可见,该报记者对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较为熟悉。这样的新闻既抓住了疫情爆发与传播的事实,又表现了该报记者所拥有的敏锐眼力和审慎思维,这些理念和意识凝聚在一起也就自然锻造和生成出了独家报道。

(三)使用多种表现手段与方法,呈现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

传统媒体的新闻呈现方式一般都较为单一,新媒体中的網络媒体囊括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手段,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这些都构成了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尤其是自媒体的加盟与助阵,使得新闻网站能够借助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或移动终端,把最新资讯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被更多的受众所接收。在这次疫情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卫报》网站充分利用《卫报》在新闻资源上的优势,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和网络用户对信息的诉求,使用新媒体的诸多表现手段和方法,对疫情专题新闻进行二度开发和传播,既与母报《卫报》在新闻内容上实现有机衔接和耦合,又精心打造符合网络新媒体定位的新产品,形成相互弥补、取长补短、各有特色的传播格局。

(四)把本土性与世界性相结合,体现开阔的新闻传播视野

人类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球村”,主流新闻媒体的角色就是“瞭望塔”和“探照灯”,就应当把新闻的目光投射到世界各地,新闻的触角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满足受众对世界大事的知情权。在这次疫情报道中,《卫报》新闻网站报道涉及英国本土的疫情新闻有61篇(幅),基本满足了本国受众的知情权。与此同时,该报网站还放眼全球,相继报道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动态,体现了这家媒体凭借其新闻的开放度形成的对全世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卫报》新闻网站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给我们的启示

(一)社会健康发展需要新闻舆论监督这一“疫苗”

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开展新闻报道不可偏废的两种手段和方法。如果一味地进行揭丑式、曝光式的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热衷于对社会阴暗面进行连篇累牍式的负面报道,那就有可能让人产生悲观和失望的情绪,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相反,如果无视或遮蔽对存在的负面信息的披露,那么媒体就会失去警醒大众的作用,人们就容易产生麻痹和盲目的心理,以致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失去应有的警惕。在这次疫情报道中,《卫报》新闻网站的新闻以正面的客观报道为主,也有负面的批评报道,比例处理得较为恰当。比如《武汉的英国公民谴责英国政府对冠状病毒的建议是“可悲的”》《冠状病毒恐慌使英国成为对东亚人群不友善的环境》《管理不当引发众怒,泰国加强冠状病毒防控》等。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所说的那样:“舆论监督就是一个社会的疫苗,媒体通过批评报道给社会种牛痘,在暴露问题中给社会排毒,在释放压力中完成‘减压阀功能,在客观报道中给国人一面正确看待自我和他者的镜子,避免自上而下的认知失调。”⑤

(二)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精神需要进一步强化

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认为,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无论弱者、强者。西方大众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尤为注重人文关怀。⑥在突发性灾难面前,在人类面临生存困难、生活无助、精神失落之际,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或个体非常需要人文关怀。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此时的人文关怀就更多地体现为通过新闻报道施以援手进行参与式和干预式关爱,帮助那些弱势群体或个体走出精神困境。在这次疫情报道中,《卫报》新闻网站就体现了该网站新闻的人文关怀理念与精神。诸如《室内钓鱼和唱歌比赛:中国被隔离的数百万人是怎么打发时光的》《“武汉加油”:团结之歌唱响这座身处冠状病毒中心的城市》等新闻,既有对新冠肺炎疫情事实的客观描述,也有对人们坦然面对疫情的乐观和豁达心态的生动展示,这不是简单的新闻实录与生活展示,而是在人文关怀理念的观照下身处疫情中的真实的众生相和人生百态,渗透着人间温情。这种报道理念值得国内主流媒体借鉴和学习。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审视英国《卫报》新闻网站消极的一面。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后期,该网站竟然先后把这种“新冠肺炎”感染的病毒冠以“中国肺炎”(China pneumonia)、“中国病毒”(China Virus)、“中国冠状病毒”(Chinese coronavirus/China coronavirus)、“武汉冠状病毒”(the Wuhan coronavirus)等名称,由此不难看出,西方社会对中国存在的各种政治偏见、刻板印象的惯性思维积重难返,妖魔化、污名化中国的拙劣伎俩依然积习难改。

注释:

①黄浩:《新传播时代西方主流媒体叙事逻辑的嬗变与创新——以〈纽约时报〉〈卫报〉的几则重大报道为例》,《传媒》2019年第16期。

②陈培华:《推倒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墙——前〈卫报〉网站视频节目主管三问融合》,《传媒评论》2017年第10期。

③《英国〈卫报〉开通网站进军美国市场》,《青年记者》2011年第28期。

④Jake Evans.The G uardians redesign sets new benchm ark for news sites. http://blog.wan-ifra.org/2015/01/29/the-guardians-redesign-sets-new -benchm ark-for-new s-sites. 29th, Jan.2015.

⑤曹林:《很多地方开始尝到舆论监督凋零的恶果》,《记者观察》2018年第8期。

⑥孙丽萍:《人文关怀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意义》,《新闻大学》200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卫报新冠肺炎人文关怀
《卫报》“AI撰写文章”被指哗众取宠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自拍杆”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