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阿伦特技术观

2020-09-26程欣

时代人物 2020年11期
关键词:阿伦特异化工具

程欣

关键词:阿伦特;技术观;劳动

1 阿伦特眼中人类活动的技术观——劳动、工作和行动

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及阿伦特技术观,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阿伦特关于劳动的概述,在她眼中,劳动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条件,为了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謝、自然生长,劳动必然会为其提供充足的必需品。关于劳动的区域范围上,她提出劳动是私人领域的一个范畴,而家庭的构成上一般会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前者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生计,后者是以人类延续为天职,为了保证这两种功能的实现,必然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制约,因此家庭也是一个私人领域,而城邦则与之相反是一个公共领域,前者提供的必需品是保证后者自由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通过研究发现在对劳动的看法上,阿伦特明显是负面的,她认为劳动映射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基础性的活动会让人像动物一样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人类为什么要劳动,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必需品生存下去,而这种目的性的劳动显然仍然局限在大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规律之中。就从现代技术来看,虽然有许多新的技术被发明出来,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是仍然不能否认追根溯源新技术的劳动仍没有逃脱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制约。

工作——人与文明的关系。在阿伦特的技术观中劳动是人类的第一种活动生命,而工作则是作为人与文明关系代表的第二种活动生命。由于阿伦特研究的重点内容集中于政治世界,在她眼中政治世界虽然高于和优于劳动和工作,但是如果单纯谈论政治世界,又难以维持,因为作为政治世界的主要构成人类难以脱离必需品生活,同时也难以离开工作所创造的工具。对于工作创造出来的工具,虽然阿伦特对其有过积极的评价,但是仍不肯定工具自身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仍将其视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之一,要想衡量工具有没有价值、价值量是多少,都取决于它实现的目的。

对于工具,阿伦特还认为其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即无根性,也就是说工具本身不能成为目的本身。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质量的高低与器械和工具状况密切相关。由此来看,阿伦特直接从工具在工作活动中所产生的那些目的和手段进行思考,没有进行内涵性的探究。那么该如何走出上述功利化思考的困境呢,阿伦特提出要将使用事物排除出意义世界而求助于使用者自身的主体性,简言之就是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以保证人类获得足够的尊严。但是仔细思考发现,如果工具的使用者人类成为最高目的,那么除人意外的其他事物岂不是都成为了一件件没有自身内在价值的手段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行动——人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活动生命除了上述两种外,阿伦特还提出和人与人的关系所对应的行动,她认为行动是人们居世的群体条件,这是一种可以直接在人与人之间开展的活动,并认为行动是优秀于劳动和工作的,这是一种真正自律的人类活动。从政治环境的角度分析,她提出行动是在人类共同体所产生的所有行为中所具有政治性的行为之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是私人区域,而城邦的兴起带来了公共领域的到来,私人领域以生活必需品劳动为主,而要想在公共领域中生活就要重视行动,要通过言语上的行动开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活动,向其他人彰显自身,让自己真正生活在人世间。当然这种活动生命方式也存在不足,即不能成为自己生活故事的创作者。为此,阿伦特又深入思考提出了沉思这一行动,她认为人类的每一种活动生命的意义都与沉思有密切关系,即要想让动物化劳动者摆脱对生活必需品的依赖,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就要重视对技艺者制造和生产能力的调节达成;同时技艺者要想摆脱功利的束缚,必须要通过言行的相互联系达成。对于动物化的劳动者和技艺者而言,同样是人类活动生命,行动者也应该通过沉思获得人生的尊严和意义。这一点既是阿伦特政治哲学的观点,同时也成为其技术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2 对阿伦特技术观的辨证分析

对人类生命活动周期的划分。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一书中,将人类生命活动划分为劳动、工作和行动这三个周期,同时她认为行动是高于劳动和工作的,那么这一技术观是否正确呢?探析其观点产生的缘由,可以说是古希腊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主流政治哲学的“复活”,这种技术哲学观对于古希腊背景下的劳动、工作、行为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在现代社会,劳动和工作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家庭活动,而逐渐向社会性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对于阿伦特将人类生命活动划分为三个周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即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前进发展,经济行为已经不再只是一种私人领域的行为,而劳动和工作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和功利属性之外,也逐渐具备了公共领域的政治属性。在古希腊时期,劳动和工作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承担的小劳动、小工作,因此在工作开展的主体上也是以个人为主,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管是三峡大坝工程还是港珠澳大桥工程都单凭技术就能完成,还需要行动的支撑,这就表明现在的劳动和工作逐渐也成为了一种政治行为,需要在开展劳动和工作的过程中实现工程师与工程师、工程师与大众等之间的对话和辩论。

对劳动、工作、行动三者关系分析。阿伦特认为,劳动和工作与行动是对立的,主要是由于在她看来,劳动和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不需要依靠他人就能完成,而行动这一生命活动开展过程中,他人在场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因此前者将劳动的人视作动物化的劳动者,将工作的人视作工作的人。对于这两项活动来说,她认为就算不需要合作、对话也能够进行,因此将这两种生命活动私人领域的活动。针对她对劳动、工作、行动三者关系的分析来看,可以发现阿伦特就是在揭示人与人的“在……之间”的关系网,正是由于有了这层关系网,人们才能被聚在一起。在现实社会中,工具在与其共在的存在者之间起着中介性的关联作用,对世内存在者的存在起着组建作用。因此,这个世界作为世界而存在就需要人与人的以及用具和用具的“在……之间”这两张网,显然阿伦特所指的一张网是不能够完全将劳动、工作、行动三者的关系概括完整,对于现实中的三种活动往往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技术态度的反思。在对待技术和沉思的态度上,阿伦特认为人类的非静寂活动的作用在于沉思,对于一般的技术者应该学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进入沉思状态。针对这一观点的来源,有学者分析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沉思同在。越能够沉思的存在就越是幸福”有关。对于他认为的摩登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沉思的时间被工作取代了。从对阿伦特对技术与沉思关系的表述上来看,是具有创新性的。但仔细分析阿伦特对技术的态度,讲这种态度放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放下手中的劳动、工作去沉思,那么是否能够在大自然面前生存下去,显然这一直备受质疑。此外,人类虽然需要沉思,但是在开展技术性活动时,作为既是理性动物又是有身体、需要衣食住行的动物,就需要对二者进行适当平衡,实现手中的工作和大脑中思辨的有机结合。

3 技术对世界的影响

在阿伦特看来,现代世界的异化虽然与技术的运用有密切关系,但是其最本性的原因还是技术的不合理的运用,正是对技术的不合理运用导致世界异化的加速。在她看来,在劳动社会中,劳动者对技术的不合理运用将会导致机器统治人的现象出现,同时加上对政治技术化的误解更加容易引发暴力统治和专制主义。虽然技术的误用会带来这些潜藏的异化危机,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也会带来世界观的转变,进而促进传统社会的进步。

技术误用下的世界异化。在阿伦特看来,世界异化的危险与技术的本性有密切关系。运用工具,就是为了开展制造活动,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工具就应运而生。简言之开展制造活动的过程,就是通过某种手段实现目的的物化过程。以一般技艺人的技术工作过程来看,在开展制造活动时往往会先预设一个目的,然后再运用手段达成这一目的,在制成成品之后,立刻就作为使用物而成为下一个环节的手段,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容易导致人的使用成为最后评价成品的标准,这种情形之下所有的世界之物就成为一种丧失自己存在价值的手段,引发了建立世界的异化。

在阿伦特看来,这种世界的异化在本质上就是由于技术的制作经验带来的。单纯从技术制作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政治,容易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因为制作经验本身就暗含着暴力因素,而制作经验多额获取必然会将经验的本质释放出来。在技术的这种误用之下,目的和手段范畴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采取暴力。从这一点去理解技术误用下的世界异化,毫无疑问暴力成为政治世界中的重要因素。

新技術工具与世界观的转变。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阿伦特提出影响其前进脚步的三大事件分别是美洲的发现、宗教改革以及望远镜发明。与前两件大事相比,虽然最后一件事情显得最不起眼,但是在她看来却最具有根本意义,因为这一事件改变了现代的世界观。对此,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通过望远镜人们能够看到地球之外的物,开始拥有宇宙的视角。如伽利略正是借助宇宙视角,让人类看待地球的参照体系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从日心说到现在的宇宙观,这种世界观的转变,深藏着人类开始改变将自身作为地球上处境存在的唯一者的看法,开始认识到人类也只是深奥宇宙中的一个特例而已,正是这种世界观的改变带来了世界的另一种异变。

总而言之,阿伦特的技术观主要服务于其提出的政治哲学,因此在其表现的哲学技术观中存在许多哲学政治学的身影。对于阿伦特而言,其技术观中对劳动一直持有全面否定的态度,对待工作一直持有两面态度,即既肯定劳动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工作仅仅只是生存的手段之一,对待行动阿伦特在十分看重行动内涵之外还提出在开展各项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应重视沉思。此外,对于技术对世界带来的影响,阿伦特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人为技术误用将会带来世界的异化,但是技术的创新也会带来世界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汉娜·阿伦特. 政治的应许[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

[2] (美)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译林出版社, 2011年。

[3](美)汉娜·阿伦特著.人的境况[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4]陈飞.技术与人的存在——阿伦特技术哲学探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7)

[5]滕久森.技术与现代世界——阿伦特的技术观[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年第30期。

[6]舒红跃.对阿伦特技术观的解读与追问[J],自然辩证法究,2011(08)

[7]徐亮.劳动、实践与共同体——从马克思到阿伦特的解放政治学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55)

[8]王寅丽.“沉思生活”与“积极生活”——阿伦特对传统政治哲学的批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猜你喜欢

阿伦特异化工具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超越性管窥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被我们忽略的巨著
汉娜·阿伦特和三个男人
《阿伦特手册》:走进阿伦特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