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摩神庙奠基,冲击印度世俗主义传统1

2020-09-26张忞煜

世界知识 2020年17期
关键词:出生地印度教神庙

张忞煜

2020年8月5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北方邦阿约提亚出席罗摩出生地神庙奠基仪式。

2020年8月5日,印度总理莫迪亲自为阿约提亚的罗摩出生地神庙奠基,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阿约提亚巴布里清真寺—罗摩出生地神庙之争(寺庙之争)画上了句号。如果说古代的印度君主用赞助马祭来彰显自己的王权,那么莫迪和同盟家族(由国民志愿服务团发展出的右翼政治宗教社会组织的集合,执政党印人党也包括在内)也在用奠基庆典传递着鲜明的政治信息。

印度政治文化中的罗摩

在印度历史上,罗摩是与世俗王权关系最密切的印度教神祇之一。在梵语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是阿瑜陀国王十车王之子。他因为父亲兑现诺言而毅然放弃王位,与妻子悉多和弟弟罗什曼那一同流亡森林。这期间,悉多被魔王罗波那设计掳走。为解救悉多,罗摩率领以神猴哈奴曼为首的大军征服罗波那所在的楞伽岛,杀死罗波那。这之后,他回到阿瑜陀继承王位,开创了长达一万年的盛世。在罗摩盛世,人的寿命可达千岁,生活幸福,没有痛苦,国家繁荣昌盛。

12世纪中叶之后,次大陆各地的印度教君主先后在多地修建罗摩神庙以彰显王权。印度的穆斯林君主也逐渐接纳了这套政治修辞。如莫卧儿帝国的印度教徒宫廷诗人便将胡马雍、阿克巴等历代君主比作罗摩。不过,在大众的记忆中,罗摩除了是一位武功卓越、治国有方的君王,还是致力于维护印度教、婆罗门教“正法”的大神毗湿奴在人间的化身,“罗摩盛世”同时也是“正法盛世”。在被称作“印地语《罗摩衍那》”的《罗摩功行之湖》所描绘的罗摩盛世图景中,民众恪守四种姓和人生四阶段的法则生活,以印度教经典吠陀为行事准则,以敬奉婆罗门为己任。正因正法复兴,“罗摩盛世”将所在的“三分时代”变成了美好的“圆满时代”。

罗摩和“罗摩盛世”的观念集广袤的领土、对黄金时代的美好想象、印度文化特色、在民间广泛的影响力以及一定的阐释空间于一身,这种特征使其成为了建构民族主义想象的理想选择。圣雄甘地不止一次以“罗摩盛世”描绘印度独立后的图景。现代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的奠基人萨瓦卡尔则在书写印度教徒民族的历史时将罗摩凯旋阿瑜陀、完成马祭之日视为印度教徒民族诞生之日。甚至左翼人士耶谢巴尔在独立后也以甘地许诺的“罗摩盛世”来批评印度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说,罗摩不仅是许多印度教徒的膜拜对象,也是印度政治文化中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印度教右翼的罗摩政治

围绕阿约提亚的“寺庙之争”由来已久。许多印度教徒认定今天北方邦的阿约提亚即史诗中的阿瑜陀,并认为莫卧儿帝国开国皇帝巴布尔下令拆除了当地的罗摩出生地神庙并在原址建起了巴布里清真寺。尽管史学界普遍认为这种观点缺乏可靠证据,但印度教激进分子依然坚信如此,并要求摧毁清真寺,重建罗摩神庙。20世纪80年代,重建罗摩出生地神庙成为印度教右翼最具宗教号召力的主张之一。1992年,数十万狂热分子拆毁了巴布里清真寺,并引发全国范围教派冲突。尽管在瓦杰帕伊执政时期,印人党出于巩固执政地位考虑在宗教议题上调低了调门,但是在印度宪政框架内修建罗摩出生地神庙的诉求从1996年以来从未从印人党的竞选宣言中剔除。

2014年,印人党在大选中大胜,莫迪出任总理。2017年,印人党在北方邦议会选举中大胜。在远比1992年更加有利的政治氛围下,印度教右翼重建罗摩出生地神庙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9年,印人党再次在大选中获胜。11月9日,由即将退休的印度首席法官戈戈伊领衔的印度最高法院合议庭作出判决,将巴布里清真寺原址的争议土地判给一个将由印度政府建立的信托機构以修建神庙。至此,修建罗摩神庙已经不再有任何障碍。8月5日,罗摩出生地神庙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世俗主义岌岌可危

圣雄甘地强调自己所说的“罗摩盛世”并非“印度教盛世”,他引用中世纪无形派虔诚诗人格比尔的观点,认为印度教徒所说的罗摩和穆斯林所说的拉希姆并无差别,印穆双方都是“唯一神”的信徒,罗摩盛世意味着各宗教平等。这无疑是对“罗摩盛世”的世俗主义阐释。8月5日的庆典也试图展示包容性:除了来自各地的印度教修行人和在1992年冲突中丧生的国民志愿服务团志愿者家属,主办方还邀请了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界代表。莫迪在庆典讲话中竭力将罗摩与锡克教、佛教、耆那教联系在一起,努力在罗摩与印度之间划上等号。但是,莫迪的讲话并没有选择重复甘地将罗摩与拉希姆视同一神的观点。这种细微的差别似乎暗示着莫迪对“罗摩盛世”的理解终究还是与圣雄甘地不同。

罗摩神庙的奠基,可能也没有缓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例如,印度社交网络和公共舆论开始再次流传上世纪90年代教派冲突时的口号“阿约提亚不过是预演,剩下的就是马图拉和迦尸!”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相信马图拉的礼拜清真寺为拆除黑天出生地神庙后所建,瓦拉纳西(迦尸)的格扬瓦比清真寺为拆除维什瓦纳特神庙后所建。当阿约提亚的罗摩神庙顺利奠基,要求在这两地“拆寺建庙”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992年巴布里清真寺被毁后,时任印度总理拉奥发表电视讲话重申世俗主义国家原则。然而28年后,世俗主义者的反对已经被奠基仪式的喧闹所掩盖。反而在罗摩出生地神庙奠基仪式前几天,几名律师和社工向印度最高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以侵害宪法所规定的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权为由,要求删去1976年印度宪法第42修正案加入宪法序言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字样。这显示,世俗主义准则在印度已经遭到严重质疑。

当前,获得议会多数的印度人民党已经掌握了联邦的立法和行政权。在过去两年中,印人党也已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会因为顾忌世俗主义者的反对而放弃兑现有争议的竞选承诺。被宪法赋予独立性和广泛司法管辖权的最高法院已经成为了世俗主义最后的救命稻草。从理论上来说,印度最高法院应恪守不偏不倚的原则。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中,不乏政府运用人事和财务权侵害司法独立性的现象。2014年以来新出现的“旋转门”现象更是让反对者质疑最高法院的政治中立性。与美国等国实行的最高法院法官终生制不同,印度宪法规定最高法院法官65岁退休并且没有限制退休法官步入政坛。这实际上使得对法官作“退休后的补偿”成为可能。2014年9月,刚退休5个月的印度首席法官萨塔西瓦姆被印人党政府任命为喀拉拉邦邦长。2020年3月,印度前首席法官戈戈伊在退休不过4个月之后便由印度人民党提名出任联邦院议员。他的“华丽转身”引发了对他在任时就阿约提亚寺庙之争、《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等所作出判决、以及对各级法院法官任命的质疑。如果司法系统也已经如批评者所质疑的那样已经“橙黄化”(象征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宪法》序言对世俗国家表述存续与否的决定权无疑已经不受世俗主义者掌控。

(作者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方向助理教授)

猜你喜欢

出生地印度教神庙
神秘的神庙
印度教艺术
书之帕特农神庙
历史教学中要分清古人的出生地与祖籍
牛河梁神庙漫议
杨天惠生平考
神圣的古埃及卡纳克神庙
印度教领袖要求一家生10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