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惠生平考
2016-01-08李延芳杨兴涓
李延芳 杨兴涓
摘 要:杨天惠,字祐甫,号回光居士,逝后冯澥为其作墓志铭,私谥西州文伯,郪县 (今四川三台) 人,约生于1053年,卒于1123年。元丰年间进士,曾任邛州学官、双流县丞、彭山县丞、双流县令、彰明县令。宋崇宁三年,因上书言事被列入“元祐朋党”而被免职,后闲居郫县而终。
关键词:杨天惠 姓名 出生地 生卒年
杨天惠,字祐甫,号回光居士,逝后冯澥私谥西州文伯,郪县 (今四川三台) 人,约生于1053年,卒于1123年。自幼机敏好学,熟读韩愈、欧阳修文集。元丰年间进士,曾任邛州学官、双流县丞、彭山县丞、双流县令、彰明县令。与华阳郑少微、隆州李新齐名,并称三杰。宋崇宁三年(1104年)七月,因上书言事被列入“元祐朋党”而被免职,后闲居郫县而终。一生著作颇丰,《宋史·艺文志》载有《杨天惠集》六十卷、《三国人物论》三卷,可惜大多都已散佚。杨天惠一直担任地方官吏,与同为宋代的三苏、张商英、魏了翁等蜀地文人相比,文名亦不显著,因此《宋史》无传,其他史籍中关于杨天惠生平的记载也不多。近代以来,有傅增湘、郭成圩、肖定沛等学者有所考证,但所得不多,且对其姓名、字号、籍贯、出生地、生卒年、举进士时间等的考证都存在谬误和相互矛盾之处。
一、姓名与字号
杨天惠其名,自宋迄今,并无异议,惟肖定沛《文学家与科学家杨天惠》称:“亦名杨集”。①说杨天惠又名杨集,其出处当是《成都文类》收录的杨天惠《正法院常住田記》一文中有“顾语东蜀杨集大书之”一语(嘉靖刊本、四库本皆作“集”),而此处之“集”根据文意当为“某”之形讹,其下文即有“某书已、”、“某重为信子乐之”、等语,在杨天惠的文章中,自称杨某是很常见的,如其《都大茶马司新建签厅架阁记》称“时彰明县令杨某”、《张忠定公祠堂记》称“东蜀杨某”,肖先生没仔细阅读,因此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杨天惠的字,《郡斋读书志》、《舆地纪胜》、《安岳集》、《文献通考》、《蜀中广记》俱作“祐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姓氏》作“佑甫”、卷十六、二六、二七作“祐甫”,《宋诗纪事》、《全宋文》作“祐父”,《宋代蜀文辑存》、《全宋诗》作“佑父”,肖定沛《文学家与科学家杨天惠》称“佑文”。在这些文献中,《安岳集·原序》乃宋代简州(今四川简阳)刘光祖嘉定十二年(1219年)所作,其中转述了冯澥为杨天惠作墓志铭中的一段文字,称杨天惠字为“祐甫”,刘光祖与杨天惠同为四川人,去杨天惠不远,应更为可靠,且同为南宋人所作的《郡斋读书志》、《舆地纪胜》、《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等皆作“祐甫”,因此,杨天惠的字当为“祐甫”无疑。《宋诗纪事》等文献中“佑”皆为“祐”之形讹,“父”与“甫”是音近而讹,而“文”则是“父”之形讹。
杨天惠号,惟费著《氏族谱·杨氏》,称其“自号回光居士”,②“回光”当源自佛教用语,自号“回光”,与杨天惠笃信佛教的特点也相符。厉鹗《宋诗纪事》称“冯澥志其墓,号西州文伯”③717(《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误录为“西川文伯”④),冯澥文集收录于周锐刊刻的《太师左丞两冯公文集》,但“至元末明代已成残本,澥集全失”⑤42,冯澥《杨天惠墓志铭》未传世,只在《安岳集·原序》中保留了部分文字,厉鹗生活在康乾时期,不知是否得见全文,但其称杨天惠“号西州文伯”,想来有一定依据,姑依之,“西州文伯”当为冯澥私谥。
二、籍贯与出生地
杨天惠籍贯,诸文献无载,但其《华阳赵侯祠堂记》开头一句就说:“吾里有仁焉。”⑥677赵纯佑,名申锡,铜山人,铜山宋属徐州,据此,杨天惠原籍当为徐州。
杨天惠出生地,则有郪县(今四川三台)、郫县两种说法,《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四称“郪县人”⑦772;《万姓统谱》、《宋诗纪事》、《全宋诗》称“郫县人”;《全宋文》称“梓潼(今四川梓潼)人”⑧300;《蜀中广记》、《四川通志》、《明一统志》的记载则较为混乱,既说是“郪县人”,又说是“郫县人”;《蜀中广记》卷九十八还作了简单辨析:“《通志》云:‘天惠,郫县人,元丰进士,后入党籍。按:《潼川志》有‘杨天惠,字祐甫,登熙宁二年进士,授双流知县,多善政,文词得西京体,即著《彰明逸事》及《彭山十事记》者。不知同是一人否,元丰、熙宁年号亦相连。”⑨其实,《通志》与《潼川志》提到的杨天惠,除出生地和中进士时间不同外,其余信息都是一致的,应该就是同一个人,那么,他究竟是哪里人呢?笔者认为,他应该是郪县人。在上述文献中,《舆地纪胜》的作者王象之是南宋人,以宋人言宋事,其说应较为可靠。另外,在杨天惠的《渊乐堂记》、《张忠定公祠堂记》、《正法院常住田记》、《北溪院化僧龛记》等作品中,他都自称“东蜀杨天惠”或“东蜀杨某”,《蜀中广记》、《唐诗纪事》以及王琦的《李太白集注》等文献提到杨天惠时也称“东蜀杨天惠”,按:《舆地纪胜》论及潼川府沿革时说:“肃宗时分蜀为东西川,而梓州为东川节度治所。”⑧768而据《宋史》,宋时郫县属成都府,属剑南西川节度;郪县属潼川府,属剑南东川节度⑩2216—2205。杨天惠自称“东蜀”,则其是郪县人无疑也。另外,《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收杨天惠《潼川府学记》一文,中有“曩熙宁中,吾宗太常公寔敦教事于此,某方佩觿侍先生”[1]一语,也就是说,熙宁年间,杨天惠尚在潼川府求学,这是杨天惠系三台人的又一有力证据。
杨天惠既系郪县人,何以《万姓统谱》、《宋诗纪事》等文献又会误认为他是郫县人呢?其实费著《氏族谱·杨氏》说得很清楚:“杨氏自潼川徙郫……盈川(唐杨炯)十一世孙天惠始家于郫。”②也就是说,杨氏一门是从三台迁往郫县的,而迁到郫县的第一人就是杨天惠。此事在杨天惠作品中也有提及,其《莫侯画像记》云:“崇宁三年七月,某以事免铁官,无所归。”时江西莫侯治郫,“吾闻莫侯长者,吾将寄孥焉。” ⑦ 871因为杨天惠晚年寄居郫县,所以《万姓统谱》、《宋诗纪事》等便把他误会为郫县人了,这也导致了《蜀中广记》、《四川通志》、《明一统志》等文献记载的混乱。至于《全宋文》称“梓潼人”,则是把宋代潼川府误认为今之梓潼,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三、生卒年与举进士时间
杨天惠生卒年,郭成圩《杨天惠与<附子记>》推测为“公元1048—1122年或至迟1125年”,但其推论是建立在杨天惠熙宁二年(1069年)中进士、中进士年龄与苏轼同(21岁)且杨天惠“很讲究勤、息、娱三者结合,笃信佛教”的基础上,推侧他存活的的时间为七十岁以上。[2]29这种推论,主观性太强,不足为据。仔细搜罗,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于杨天惠生卒年相关的材料。
关于其生年,除了因其“文词有西汉之风,苏轼称许之”[3],可大致推断其属于苏轼的后辈,应略晚于苏轼(生于1037年)外。据《蜀中广记》卷四十二记载:“是时苏轼知贡举,得(郑)少徽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皆以文名。时号为‘三杰”[4]12作为蜀人,“三杰”曾一起在元祐年间得到苏轼的提携,其年龄差距应该不大,又根据排名,杨天惠应长于李新而小于郑少微。李新生年,据魏晓姝考定为1062年[5]5。郑少微生年暂无学者考证,但据《蜀中广记》引德阳旧志记载:“少微政和中知县事”,而杨天惠《渊乐堂记》称其“五十余年,而后得寄禄第七品”⑦ 819政和纪年自1111年至1118年,如果以55岁计,郑少微生年当在1046—1053年间。据此可推断,杨天惠生年在1046—1062年间。另一条值得注意的资料是《安岳集序》,其称“公(冯澥)与杨公(杨天惠)皆太师公(冯澥父冯山)之所作成也。” 又引冯澥《杨天惠墓志铭》云:“自少皆承先训,以文学志义。”[6]也就是说,冯澥与杨天惠都曾师从冯山,据李清华考证,冯山通判梓州是熙宁六年(1073年),此时冯山42岁,其子冯澥生年为1060年,其时13岁⑥,冯澥与杨天惠当相识于此时,而此时杨天惠已在熙宁二年(1069年)参加过朝廷的科举考试(下详),当年长于冯澥,据此可以推断,杨天惠生年当在1046—1060年间。当然,这个时段跨度还是太大。不过,在前引《潼川府学记》中还有一条资料: “曩熙宁中,吾宗太常公寔敦教事于此,某方佩觿侍先生……以昔同门生小冯君相与识之。” 这条资料向我们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杨天惠曾在熙宁年间跟随“太常公寔敦”求学于潼川,其时“方佩觿”,“佩觿”一词出自《诗·国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一语,据方玉润《诗经原始》:“觿,锥也,所以解结。成人之佩,非童子之饰也。”[7]183也就是说,此时杨天惠刚刚成年,而古代男子一般以二十岁“及冠”为成年标志。二是杨天惠与“小冯君”(当指冯澥,应为与冯山区别,称其小冯君)是同学,一起认识寔敦先生。冯澥到三台的时间,如前所述,是在熙宁六年,据李清华考证,冯山离开梓州是熙宁九年⑥,冯澥与杨天惠同学,当在这三年间,所以杨天惠所说的熙宁中应是熙宁六年(1073年)至九年(1076年)间,其时杨天惠刚满二十岁,因此,其生年当在1053—1056年间。再考虑到他曾于熙宁二年(1069年)参加朝廷科举考试,参试时年龄不至太小,其生年以1053年最为合适,比冯澥长7岁,比李新长9岁,这与其“幼警敏”[18]的特征也是相符的。
关于杨天惠的卒年,刘光祖引冯澥《杨天惠墓志铭》:“某与祐甫游,垂五十年……今祐甫卒,含悲茹愤,言发涕零。”[6]在这一段文字中,冯澥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二人交游近50年,从冯澥杨天惠相识的熙宁六年,推50年为宣和五年(1123年),杨天惠当卒于此年,享年70岁左右。
杨天惠举进士时间,诸文献或云“熙宁二年”、或云“元丰间”。然三杰同受苏轼提携,其举进士时间当相距不远,且从冯澥《杨天惠墓志铭“相期既而,先后得科第”可知,与冯澥也相去不远。郑少微举进士为“元祐中”[4],李新为“元祐五年(1090年)”[5]冯澥为“元丰五年(1082年)”⑥。如果杨天惠熙宁二年(1069年)进士,与他们三人时间都相差太远,很难同时得到苏轼提携,也无法说是“相期既而,先后得科第”。因此,《四川通志》、《宋诗纪事》等记载的熙宁二年极有可能是杨天惠第一次参加朝廷科举考试的时间,未考取后又从寔敦先生及冯山学习,直到元丰时才举进士,进而任邛州学官、双流、彭山县丞,并在元符二年补彰明县令(《唐诗纪事》引杨天惠《彰明遗事》云:“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9]) 。
另据其《王君礼诗集序》,杨天惠有弟名诚夫,“余家弟诚夫,顷元符中,与成都王君同佐宕渠县”⑦483。又据费著《氏族谱·杨氏》,杨天惠有子伯詹,“伯詹游太学,十年不成,受世赏,四十二年以廸功郞,年劳升从政郞以卒。”②
注释
① 肖定沛.文学家与科学家杨天惠[EB/OL].http://news.sohu.com/20041117/n223039878.shtml.
② 杨慎.全蜀艺文志[M]//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③ 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④ 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M].新文丰出版社,1974.
⑤ 李清华.北宋蜀人冯山家世行年及《安岳集》版本考并补冯山佚诗[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⑥ 杨天惠.华阳赵侯祠堂记[A]//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成都文类[M].中华书局,2011:677.下引杨天惠作品,若无特别说明,皆本此书。
⑦ 王象之.舆地纪胜[M].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
⑧ 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一一七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⑨ 曹学佺.蜀中广记[M]//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⑩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
参考文献
[1] 佚名.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M]//续修四库全书[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郭成圩.杨天惠与《附子记》[J] .卫生专业参考资料,1980(4).
[3] 黄廷桂,等.四川通志[M]//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 曹学佺,撰.蜀中广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 魏晓姝.李新诗歌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
[6] 冯山.安岳集[M]//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7] 方玉润.诗经原始[M].中华书局,1986.
[8] 李贤,等.明一统志[M]//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9] 计有功.唐诗纪事[M]//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