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二级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
2020-09-26徐明露张惠胡志龙
徐明露 张惠 胡志龙
[摘 要] 做好大学生就业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入、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服务意识不够浓厚等问题,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是当前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要求。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基层管理单位,应立足学院特点,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以“三全育人”为思想统领,构建全员化、全程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关键词] 三全育人;二级学院;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9-0052-02
二级学院作为落实国家和高校就业方针政策的基层单位,要充分立足自身专业特色,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完善全员参与机制,构建全过程工作体系,制定全方位工作方法,形成二级学院“三全化”就业指导工作模式[1]。
一 当前二级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指导工作中工作体系不完善,参与面窄化。二级学院就业工作开展主要在学院层面工作,缺乏在与家庭、社会组织、企业等方面的整合,未能搭建起良性的网格化工作体系。与此同时,在学院层面,在工作中过度依赖于辅导员,全员动员和参与氛围不浓厚。
2 就业指导工作中过程简单,服务意识不浓厚。薛莲认为“服务”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当前就业工作存在服务意识较弱、举措单一和缺乏完整评价体系。首先服务信息化平台搭建线上线下互动不联动,当前就业工作依托QQ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将就业信息“推出去”但是没有“收回来”,能够将相关招聘、政策法规等信息通过网络信息推送到学生中,但缺乏学生需求信息收集分类,线下的一对一谈话和精准化的方案制定就变成空中楼阁没有保质保量完成。其次指導服务质量不高,当前多数二级学院在就业指导方式单一且效果不佳。依赖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利用主题班会、课堂授课进行指导或邀请相关业内人士和企业举办讲座,形式化内容较多,缺乏实践操作,对学生在考研、考公、求职等进行分类化指导,实践体验缺乏。
3 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单一,工作内容局限。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一个融合教育管理、指导服务、调查研究为一体的全面工程。在以结果为导向的就业工作中自然缺乏相应体系建设;未能形成良性的就业指导规划、责任落实、考评、总结工作体系。此外,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注重以结果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深入。社会急剧变革,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在就业择业中存在一部分学生过度衡量“经济账”,忽略“发展账”和“政治账”,对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矛盾,眼前利益高于长远利益,缺乏艰苦奋斗、想赚快钱的观念。
二 “三全育人”理念下二级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策略
1 立足学生实际,构建全员化的就业工作体系
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要融合教育管理、指导服务、调查研究等方面。构建全员化的就业工作体系,要以学生为立足点,依托组织建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和精细方案等方式构建二级学院全员化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全员参与组织建构。要完善二级学院“一把手工程”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既要包括学院领导、辅导员,也应包括专业系主任、专业导师、团委老师、就业指导教师、校外实践导师等,明确责任义务,划分工作边界,设立就业联系人,对接校内外就业工作。
二是要深化制度体系建设。二级学院落实国家和学校要求,立足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建立健全就业制度。构建就业工作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市场调研制度、实习基地建设制度、就业指导教师体系制度等;构建就业运行制度,研究制定双优生推荐制度、贫困学生帮扶制度、就业推荐书和就业三方协议保管制度、就业法律服务制度等;构建考核制度,将就业率考核向多元化考核延伸。
三是要强化组织体系建设。二级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应继续深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采用两手抓模式开展就业工作。一手抓合力,根据就业调研、实习基地走访、学生和校友座谈会、校内教师座谈会、校内专场招聘、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等方式多层面将学校、社会、企业、校友等融合起来,合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一手抓示范,在广大学生中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优势,发挥示范引领效应,树立典型,开展朋辈帮扶和引领。
四是要建立精细化就业指导方案。学院可利用“辅导员+专业导师+校外导师+就业指导老师+朋辈辅导”的“一人多辅”的指导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成果的相关老师的教育反馈制定“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方案,确保“一人一案”。将学院就业工作走细落实,既有科学性也有操作性。
五是要建立良好家校沟通渠道。父母是引领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二级学院要借力家长效应,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的渠道,通过微信、QQ等网络媒体进行线上沟通,通过“家长一封信”“家书”等方式进行线下交流,传递最新国家、学校、专业就业政策等[2]。
2 立足全面发展,构建全过程的就业工作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大学生校园学习始终,二级学院要构建从大一到大四的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过程体系,构建从专业教育、心理健康、生涯规划指导、创新创业指导、升学指导、就业法律普及、职场技能等方面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针对学院工作实际,共筑合力分年级、分专业、分类别建立全过程职业指导体系[3]。
一是分年级抓好阶段性教育。大学四年不同年级学生就业指导的侧重点不同,二级学院要构筑合力开展分年级就业指导工作。低年级阶段为适应性教育和专业基础及规划教育,通过三个课堂联动,利用第一课堂书本教育、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朋辈辅导、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增强专业认同感,做好分类就业指导准备。大三阶段应以职业能力培训和提升教育为主,整合“辅导员+专业老师+企业+社会组织”等方面,通过专业实习见习、学科竞赛、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开展,明确学生就业方向和意向。大四阶段应以就业实战教育为主,学院应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意向分类进行就业指导,整合“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企业”通过分类专门化辅导、就业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提升学生职场素质、应聘技能。
二是分专业做好专业技能教育。首先要增强学生专业认知,在低年级阶段二级学院要组织系主任、专业导师、辅导员分专业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基础教育,普及专业发展情况。其次要强化专业教育与时俱进,二级学院在企业走访调研中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准确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提高专业教育的社会应用性。再者要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二级学院要在高年级阶段通过专业实习、见习、企业合作班等形式开展实践教育,利用专学科竞赛、双创比赛、挑战杯等赛事,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是分类别做好就业指导。社会发展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日趋多样化,做好大学生就业需要分类别施策。根据学生成长需求和学院工作实际,对考研、考公、三支一扶、征兵、就业、创业等进行分类别服务,二级学院动员多种力量,联系社会组织、企业、学校就业部门、校友等,成立分类别就业指导服务小组,利用多种形式展开就业教育、指导、帮扶,做到一人一策,精准施策。针对女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孤残大学生要进行就业帮扶,制定困难帮扶档案,由学院领导包保专业,组建“专业老师+辅导员+朋辈”帮扶团队。
3 利用多种载体,打造全方位的就业工作體系
一是构建二级学院就业服务机构。二级学院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组织,囊括就业服务与就业辅导于一体,组建由“辅导员+校友+朋辈+专业老师+企业”为一体的就业辅导团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就业辅导;组建由“就业联系人+辅导员+企业+学校就业部门”为一体的企业服务团队,组织企业招聘、做好校企双向互动联系、做好就业信息推送[4]。
二是搭建二级学院就业平台建设。首先要落实学院就业工作平台,要确定专门工作人员、专门工作经费、场地的实地平台建设,通过QQ群、公众号、学院就业网站等方式建立信息化建设平台。其次要建立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三个课堂联动构建学生专业学习平台;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和朋辈榜样示范引领相结合构建学生生涯规划服务平台;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学科竞赛和就业推荐搭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平台;通过联系社会组织和企业搭建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平台;通过联系学校就业部门、心理健康中心、法律人士构建就业帮扶平台;通过联系学生家长,掌握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就业意愿等构建家校沟通平台。
三是加强二级学院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级学院在就业工作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生教育始终。通过退伍大学生朋辈宣讲、参加三支一扶、西部大开发等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就业价值取向氛围。通过就业规划指导教育引导学生算好“经济账”的同时算好“发展账”和“政治账”,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支教等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国家发展需求,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总之,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期做好高校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二级学院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开展就业工作要立足学院工作实际,以学生发展成才为目标,整合多方面资源,完善平台建设,强化教育引领作用,制定精细帮扶措施,实现就业工作网格化、体系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1]郭明净.三全育人语境下高校二级学院“四位一体”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以L高校W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8):55-59.
[2]薛莲,薛珺予.构建高职院校“三维一体”就业指导体系[J]. 科技经济导刊,2019(31):31.
[3]周熙,刘琛,瞿明丽.基于“三全育人”思想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2):44-48.
[4]冯蕾,肖韬.三全育人理论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智库时代,2019(44):81+83.
(责任编辑:张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