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020-09-26许江江

课外语文·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语文特征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格局的实现,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于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在盲目追求他国文化中,丢失了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不仅影响了青少年正确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也制约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并重点分析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化自信;特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5-0007-02

【本文著录格式】许江江.浅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课外语文,2020,19(25):7-8.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与特征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从本质上来说,文化自信是人对文化的心理认同,能够对本国文化具有坚定的信念以及积极的心态,其具体体现在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由衷地感到自豪,能够自觉地承担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责任,是一种动态的心理活动。文化主体的文化自信生成经由了认知、理解、认同、创新等一系列活动,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坚定文化心理,并且能够在文化自信的支撑下主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并具备兼容他国文化的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特征

文化自信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连续性。对于初中生而言,具有文化自信的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收文化充实自我。从文化自信产生的过程角度分析,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持续的过程的,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而不断充实文化内容,从而不断增强文化理解,以文化自信的形成促进学生的持久、长远发展。其二,开放性。文化自信不仅需要认同本土文化,更加需要具备开阔的文化情怀,以开放的文化情怀欢迎他国文化的进入,能够以开放的文化情怀适应多元文化发展时代,并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主动传播本土文化,在优秀文化的分享与传递中吸收更多的优秀文化因子,更好地展现出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其三,包容性。文化自信的包容性是指文化主体在文化交流、融合中所体现出的包容品质。中华文化之所有历经五千年经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文化在不断地吸收新文化、接纳新文明,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与优秀文化的吸收中适应历史发展潮流,并成为文化的引领者。

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增强学生文化认知的实施策略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正确文化观培养,能够理性地辨析文化优劣,具备选择优质文化的能力,以正确文化观的树立为基础,促进初中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增强,为初中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做好铺垫。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围绕石拱桥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文本的解读。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1)文中提到了哪些石拱桥?(2)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3)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选择赵州桥与卢沟桥作为例子?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4)通过文章的阅读,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若是给中国石拱桥加一个形容词,你会怎样描述中国的石拱桥?这些问题的提出均围绕石拱桥的知识与说明文的写作手法,缺失文化的传递,无法引领初中生在课文学习中认识中国的建筑文化。对此,教师应在课堂导入中介绍中国的建筑文化。中国自古便有“桥梁国度”的美称,可以说中国是桥梁的故乡。卢沟桥与赵州桥是中国古代桥梁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石拱桥的设计上显示出了古人的智慧、情感。桥梁文化的历史变迁不仅是建筑文化的沉淀,更加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文化、科学理念、风土人情等,将这些文化因子融入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分析以及说明文的事物特征说明之中,可以引领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让初中生在辉煌的建筑文化成就了解中,感受到富有人情味的中国文化,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认知范畴,让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走出了片面的知识记忆状态,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寻找到了适合的切入点。

(二)增强学生文化理解的实施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借助语言文字的解读,培养初中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从文本的分析、解读中理解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能够透过课本中的语言内容挖掘出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自我体验与文本对话中强化文化理解能力,为文化自信的自主建构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优秀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将教学重点放在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艰难上,让学生通过对父亲的体态、衣着以及买橘子过程中的动作分析,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当然,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表象上理解父子之情,但是却缺少了文化意象的深入分析,难以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那么,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亲送别儿子的时候,翻越层层障碍执意要买橘子?”通过问题的提出,引领学生从文化意象的方向思考,“橘子”中的“橘”在民间写作“桔”,而“桔”字与吉利的“吉”相近,因此人们赋予了“橘子”以“大吉大利”的寓意。父亲在火车站送别儿子执意要买橘子,是希望儿子可以大吉大利,再联系作者家境贫寒,父亲将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让学生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理解出文本中包含的文化意蕴,在文本文化的深度解读中拓展文化情怀,感染学生的文化情感,以此唤醒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三)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实施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灵活運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价值认同中增强文化认同,让学生的文化认同形成走出机械灌输,在经历了文化批判、文化思考与文化实践中生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陕北民间艺术风情,引发学生的文化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伊始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同时投影黄土高原,教师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文化辨析,如“你从这段视频中感受到了什么”,以活灵活现的腰鼓表演吸引学生为陕北民间腰鼓表演艺术的注意力。这时有学生表示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生命节奏与黄土高原的雄厚之魂,感叹生命的活跃;也有的学生表示从黄土高原中展现的安塞腰鼓中感受到腰鼓的壮阔、豪放,品味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淳朴民风:以不同的文化辨析丰富文化认知。接下来,引领学生走出文章,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美点的过程中,感受到安塞腰鼓所呈现出的华美的生命力。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为了引领学生文化思考,教师可以找出文章中富有深意的语句,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认为“安塞腰鼓的‘好体现在哪里”,增加学生对安塞腰鼓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当然,这种程度的文化认同过于浅薄,不足以支撑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文化理解与浅显的文化认同基础上,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感。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演绎的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这一特殊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主动搜集安塞腰鼓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表演技巧以及特殊要求中,生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切身地感受到安塞腰鼓之美。

(四)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实施策略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接受外来文化的途径增加,特别是青少年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但是文化甄别能力偏弱。在商业运作与追求“时尚”“潮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缺乏文化自信的学生就会陷入到文化选择的迷茫或盲目跟从的误区中,文化创新便更加无从谈及。文化创新可以说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最高使命,是文化认知、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的升华,以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行为的创造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营造具备创新性氛围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行为,以民主、和谐、欢快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文化创造提供力量。其二,巧妙设置悬念,鼓励学生质疑,活化教学方法。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面临着应试的压力,创新热情逐渐被消耗殆尽,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教师借助问题的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品质。其三,唤醒文化创新的意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空间,让学生在自觉的文化创新中激发潜能,满足学生的自我文化审美;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在文化创新中超越自我,获得满足感,助力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从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与文化创新四个角度入手,从语文教学的制高点看待文化自信的培养,引领初中生对我国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并主动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提升初中生的自我文化素养,助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隆渊.谈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失落与重建[J].甘肃教育,2018(12).

[2]张军生.论文化自信的概念及本质特征[J].大连大学学报,2017(1).

[3]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4]章伟文.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J].人民论坛,2017(23).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初中语文特征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