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州市方言语汇与民俗研究

2020-09-26徐露阳关颖昕林欣烨

文学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台州民俗

徐露阳 关颖昕 林欣烨

内容摘要:仙居、临海和玉环为台州市下辖的三个县,从古至今经历了千年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与民风民俗。本文将语言学研究与民俗学研究相结合,对台州三地的民俗展开调查,收集相关民俗事物和方言语汇,总结独具台州特色的节日、习俗命名、时空表达等各方面的方言表达,由方言词汇观照其社会文化蕴含,该研究有利于台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台州 方言语汇 民俗

一.台州概况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处中国海岸带中段,依山傍海,岛屿诸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台州历史悠久,《台州府志·序》中记载着“吾台古称荒域,僻处海滨,三代之时,人物无闻;汉晋以来,标有间见”的相关内容,说明台州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的历史,侧面反映台州文化根基之深。台州民风淳厚,学风兴盛,风景秀丽,名胜坐落,被称为著名的文化之邦。仙居、临海和玉环都属于台州市下辖的县市区,在方言使用及民间习俗上有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二.台州方言

台州方言约形成于秦汉间,属于吴语,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吴语音,因此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普通话差别较大。所谓“十里不同音”,各个县市之间的方言有着较大差异。台州方言使用范围包括临海、三门、仙居、黄岩、椒江、玉环等,本文的台州方言主要是以台州市下辖的9个县市区为主,着重对仙居、临海、玉环进行对比研究。

1.仙居方言

仙居方言属于吴方言语系,但仙居地形崎岖,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村落之间相距较远,在使用语言时需要进行呼喊进行交流,所以仙居方言的一大语音特点就是洪亮铿锵。仙居方言较大地保存吴方言的入声韵,古音浓重,急促有力。

在岁时的叫法上,早晨叫做“五更”,上午叫做“午前”,中午叫“午时”,下午叫做“午后”。明天则叫做“明朝”,“朝”发第一声,有時叫做“间或”,在这两个词上可以看出仙居方言中保存了一些文言古语的用法。

在人称上,仙居方言中将小孩子称作“小佬人”,成年人则与之对应叫做“大佬人”,男孩子则叫做“小细佬”,年长的老者在仙居话里叫做“老倌”。从中可以看出,“佬”“倌”这两个词在仙居方言中表示对人的称呼。“老师头”是仙居人对师傅的称谓;人们管徒弟叫“小老师”,可见这个称谓里包含着对手艺人的尊敬,在仙居人民眼中,学会一门可以谋生的手艺是很了不起的,肯开班收徒的手艺人是值得敬重的。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仙居人民也创造了一系列俗语和谚语。如“做人家”意为腼腆、节约,“白眼叮咚”意为傻了眼,“两头尖杠”意为挑拨离间,“头套剃头碰着满面胡”则是“初次办事就遇到棘手问题”的意思。这些俗语中,有一部分带有及其浓厚的方言色彩,但也有一部分看文字可以大概猜到其中想要表达的意思。仙居谚语的储备量也十分丰富,其中以生产生活谚语为主。如:夏东风,井底空;春东风,雨祖宗。雨落早五更,雨伞勿用撑。吃过端午粽,冬衣远远送。还有一部分是在劳动过程中劝学。如:翻屋趁天晴,读书趁年轻。要饱五更饱,要好从小好。

2.临海方言

临海方言属于吴语台州片中的临三小片,是台州片的主要代表,约形成于秦汉年间。由于地靠海边,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吴语音,在发音、用词和语法等方面都和汉语普通话有较大差别。通过研究临海方言,可以深入了解到较早时期的吴越古汉语方面的知识。

临海方言内部有区别,分为上乡腔和下乡腔,市区、大石、张家渡、双港、白水洋等西部区说上乡腔,口音较生硬;杜桥、桃渚、涌泉、上盘、小芝等东部区说下乡腔,口音更为柔软。比如说各地在称谓上有所不同。对于母亲的称呼,上乡腔大都叫“姆妈”或“阿姆”,下乡腔中也有这样称呼,但更多是叫“阿姨”。与普通话理解中的“阿姨”不同,在临海方言中,往往将姨母称“娘姨”,妻的姐妹称“姨”,与称母亲的“阿姨”不相混杂。

此外,临海方言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结构关系,名词可以置于动词前面。例如:“—介呒吃?—扁食吃。”意思是:—吃什么?—吃扁食。这样的句式虽然不符合所学的普通话规范,但却是地方历史文化发展形成的特殊简化句式。另外,临海方言有自己独特的副词运用。例如:蛮好、佑好(很好)、好得猛(好得很)等,很有特色。副词“蛮“猛”等都是浙江吴语独有的;“佑”是临海特有的。由此可见,临海话的副词应用不但集吴语之长,而且有自身的特点。

还有一些比较常用的口头语。“死该”“隆”等都是厉害的意思;“的”,意思是好的,还可以将这个词重复连读三次来强调特别同意:“的的的”。如果你想问别人“好吗”,也可以问“的喂”。再比如说 “母高”,含义比较广泛,既可以用于表示同意,还表示“没关系”。“弗个”则表示不赞同。

3.玉环方言

地处台州南部的玉环方言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别:以闽南话为主的“坎门话”、以台州话为主的“楚门话”和以鲜叠话为主的“温州话”,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楚门话”。玉环话具有连读变调的语音特色,在口语中单音节词语被大量运用,附缀式形容词构词法也构成了玉环话的一部分。

玉环是台州最大的岛屿,优越的沿海位置使它的方言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玉环方言习惯运用附缀式形容词构词法,例如在名字后头增添一个“头”字,因此玉环清港镇中包含许多这样构词的地名:塘头、礁头、陡门头等。除去这一附缀,地名中还习惯使用“岙”字附缀,“岙”代称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的山间平地,如:渔岙、梅岙、大岙等。

玉环降雨丰富的气候特征也决定了玉环话中有关天气的特色语词大幅占比,例如玉环常在夏天经历台风天,因此与台风有关的特色语词诸多。例如:将怪异猛烈的台风称为“鬼头风”,将早饭时分降落的台风前兆阵雨称为“早饭潮”,将午饭时分降落的台风前兆阵雨称为“昼饭潮”,将晚饭时分降落的台风前兆阵雨称为“夜饭潮”。

除此之外,在生活用法中,玉环话的特色语词更具人情味与趣味,例如将玩称为“嬉、嬉戏”,将开车称为“驶车”,将真棒称为“多少赞”,将聊天称为“讲百搭”,由“讲白搭”这一词衍生的地方方言新闻节目《阿福讲白搭》有着现象级影响力,不但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还延续了文化传承的使命。

正因海岛上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玉环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他们开垦海塘,交流智慧,传递力量,流传了不少正能量的俗语,如“手指向内弯,拳头向外打一体”“读书人望考,种田人望稻”等。

三.台州民俗概况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台州风俗丰富瑰丽,多姿多彩。作为中华民俗的一部分,它既与全国各地有统一的风俗,又逐渐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的独特民俗风情,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和特色鲜明的地方饮食。

1.仙居民俗

仙居的民俗大体上和台州乃至浙江地区相似,但在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独具仙居特色的习俗。

仙居人民在腊月时分还会制作年糕和麻糍来庆祝农历新年,此时制作的年糕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水浸糕”,因为在年糕冷却后浸入的水是冬水,过春不腐,所以又称为水浸糕。

仙居的饮食最出名的是“仙居八大碗”。莲子、海参、羊肉等八道菜均以大品碗盛放,俗称“八大碗”。传说八仙过海大战龙王后,回神仙居的路上遇到皤滩村首富吴员外嫁女,八仙兴起一人做了一道好菜(即采荷莲子、湘子海参、钟离翻碗肉、国舅泡鲞、洞宾大鱼、铁拐敲肉、仙姑肉皮泡、国老豆腐)以示庆贺。因此,仙居百姓都把吃饭用的四方桌改称为八仙桌,婚宴上都用八大碗待客。

正月初一,仙居人起来后要放一串鞭炮,俗称“开门炮”。在这一天,仙居人民早餐多吃食饼筒,晚餐吃肉馅的面食,包成元宝的形状,意为喜迎财宝进门。

在正月初八仙居人还有走“八寺”的传统,所谓“八寺”就是位于仙居西姑山、景星岩、仙姑岩等山上的寺庙,仙居人并未对这八座寺庙有着明确的规定,大多都是去就近的寺庙拜佛,以祈求来年的好运气。春节的这几天,不论年龄大小,仙居人民现在还是会去爬山或外出郊游。

仙居的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四,仙居人普遍称之为“十四夜”,这一天晚上仙居人的晚餐也有讲究,要吃粉菜羹,称之为“十四夜羹”。到了正月十五,仙居人的晚餐是“咸酸粥”,吃完这一顿,寓意着“年”的结束。家家户户还在房间和坟头点上蜡烛,俗称“间间亮”和“照坟墩”,用于祭祀。来源与戚继光抗倭有关,在宋朝时人们点起蜡烛为了帮助戚家军搜索倭寇。这个习俗被保存下来,但现已成为祭祀的专用习俗。

2.临海民俗

台州的风俗习惯多与饮食相联系,特别是节令习俗,更是充分展现了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古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临海,关于节令习俗以及食俗地讲究精细程度堪称台州之最。

临海的每个节令几乎都伴有相应的特色饮食。譬如正月初一中午临海人会包扁食,晚上吃水浸糕。元宵节晚上临海人会制作糟羹,将芥菜叶、猪肉、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豆面、香菇等多种丰盛的食材都切成碎丁,和芡粉或米粉一起调煮而成,味道鲜美;十五夜则是甜羹。清明制作青团,四月初八吃乌饭麻糍,立夏有食饼筒、姜汁炖蛋,端午节包粽子,七月半吃糕软。

临海人家家户户都掌握着精湛的手艺,尤其老人最为熟稔,他们会制作丰盛的糕点和节日食品,充分满足甜咸两种口味的双重需求。不同的节令有不同的习俗,年年如此,贯穿着临海人的生活,都凝聚着临海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虽然制作过程略有些繁琐,但一家人聚在一起享用美食,其中蕴含的团圆意义令人心喜。

对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元宵节和中秋节,临海的度节日期有所不同。民间流传很广的有“孝子说”。相传是元末方国珍起事,在台州称帝。方母笃信佛教,初一、十五须茹素,方国珍为了让母亲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快乐,就改了中秋和元宵的日子。元宵节在正月十四,中秋节则是八月十六。目前,全国唯有宁波、温州、台州三个地区有此习惯,因为这三地都受过方国珍统治。

春节是中国人最古老、温暖、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临海,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八止。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正月活动正式结束,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

3.玉环民俗

玉环的民俗是文化积淀的成果,作为一个三面环海的小城镇,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玉环的发展较为缓慢,因此玉環的文化认知已根深蒂固,民风民俗得到了相对的保留与传承。

玉环民俗要从节日开始讨论。玉环人过春节时颇为热闹,他们清早便要燃放炮仗,俗称“开门炮”,以此来除旧迎新,接着“点早香”,男女老幼都会换上新衣,喻示新的一年新的面貌。大街上也皆是红红火火的非凡气象,充斥着舞龙和“放贴”提“令”灯唱赞龙词等庆吉祥的民间活动。到了夜深时分,各家各户熄灯屏息,避除煞气。春节期间人们还会在神庙祭祀、割猪肉“化龙”“吃龙肉”。

玉环人的元宵节节日氛围温馨,当天早晨全家会吃汤丸子,这象征着团圆的美好寓意,晚上设宴吃酒,为祈求好兆头,乡间人家还会“送坟灯”,少妇少女“请簸箕神”。

作为一个大岛屿,代代相传的渔村文化也决定着玉环特有的地域民俗。在玉环人的渔船上饮食是颇为讲究的,渔民为求平安与丰产,用膳时要求吃鱼不能挖鱼眼,因为玉环人信奉着若一艘船没有船眼便会迷失方向的道理。并且吃鱼时不能将鱼翻过来吃背面,否则会带有翻船的晦气暗示。渔船上的用膳有着诸多禁忌,这说明玉环人对于渔村文化的信仰与尊敬。跟渔船有关的习俗还体现在“送船”的民间传统,每年在大暑前,村庄都会请来道士共同“打船”与“开船”,保佑全村百姓平安吉庆。

异常崇信风水的玉环人对于入宅安家有一套自己的作风。家有家主,宅有宅神。玉环人执着于风水的重要性,他们深信遵循入宅要诀方可保佑全家安康、共享富贵。家神祭拜时他们会连吟九遍灵咒,进行具体繁复的入宅仪式,入宅当天,玉环人会宴请亲朋好友,入宅之后,举行一次家神祭拜活动。

四.台州市三地方言语汇与民俗的异同

台州依山面海,交通闭塞,语言的传播以各地方言为主,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因此方言地道,流传甚广。各地的方言又存在异同,相同点在于皆为吴语方言体系,交叉率高;不同点在于语言习惯受到当地生活影响,方言的具体构造存在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台州悠长的历史为三地民俗定下基本的文化框架,民风民俗的不同点则出于当地特色的延伸,各自将自身优势发展到最佳状态从而达成代代相承的文化影响力。

在三地方言的语法结构上,都有着擅用倒装结构的特点,通过名词前置来简化词句,方便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都保留着吴语中使用“弗”字代替“不”字的传统,“弗”字作为文言副词延续至今,在吴语方言中使用极广。人称用法上,临海方言的下乡腔和玉环方言中对妈妈的称呼均为“阿姨”。仙居方言中称男孩为“小细佬”,玉环方言则称之为“细佬头”,临海方言总称小孩子都是“细佬人”,三者都保留着“细佬”,只是玉环方言更喜使用附缀式结构,总以“头”字附缀收尾。此外,三地都保存了相当数量的俚俗语言。方言语调上,仙居方言洪亮铿锵,带有北方方言的豪爽大气,玉环方言轻声细语,带有江南人家的温柔细腻。此外,同样的方言词表达不同的意思在三地方言使用当中也有出现。

民俗上仙居、临海和玉环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还是存在着差异。三地人民在过春节时都会在清早燃放鞭炮来庆祝新年第一天的到来,但在这一天,临海人吃水浸糕,仙居人吃食饼筒,玉环人吃长寿面或者糯米饭。仙居人民和临海人民在庆祝农历新年时都会制作水浸糕,并在正月十四过元宵,玉环人则正月十五过元宵。临海人在元宵节吃糟羹,仙居人吃粉菜羹,玉环人吃汤圆。元宵节晚上,三地都有“间间亮”和“照坟墩”的活动,来源均与戚继光台州抗倭有关,在台州是一个专有的祭祀习俗。中秋则在农历八月十六日过。仙居地处山区,在生产生活中带有山地特色;临海、玉环两地靠海傍海,在习俗上则是带着大海的气息,有不少民俗都与海有关。

五.研究意义与价值

方言是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积淀,代表着一方的文化特色。看似已过时的方言中,实际上蕴含着民间文化中最为鲜活的部分,是樸素的人民思想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台州方言文化极富地方特色,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民俗文化。台州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是多样性与本土化的和谐统一,宗教性与世俗化的有机杂糅,精神享受与口腹之欲的双重胜利。

在普通话的普及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不能熟练使用甚至无法发出这片土地上流传下来的乡音,也没有办法体验和接触这些有趣的民俗。如果不及时记录和保存这份无形的财富,它终将湮没于历史尘埃中。

参考文献

[1]叶娇.多元·和谐·统一——略论台州独特的民俗风情[J].台州学院学报,2009.

[2]蔡勇飞.临海方言音系及有关词汇、语法特点的研究[J].中国方言学报,2015.

[3]梁光军主编.临海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仙居县志编委会.仙居县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杨建武.仙居史话[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6]胡万樑. 玉环县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7]徐靖涛.台州历史文化精神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1).

[8]蒋晓晓.浙江省玉环话微探[D].上海大学,2009.

浙江农林大学校内创新训练项目119-2013200168.

(作者介绍:徐露阳,关颖昕,林欣烨,浙江农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指导老师:房萍)

猜你喜欢

台州民俗
台州设计师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台州:云水长和岛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