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4 558例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分析*
2020-09-26雷亚利潘沛锦郑焱陈庆利隋洪
雷亚利, 潘沛锦, 郑焱, 陈庆利, 隋洪△
1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000); 2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510700)
耳聋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1]。在世界范围内, 每1 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先天性重度或极重度听力丧失患儿,其中50%患儿的致病因素与遗传相关[1-3]。听力障碍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4]。根据2008年的调查结果,每年约有3万听障儿童出生,若加上迟发性及药物性耳聋患者,每年新增的听障儿童超过6万[5]。其中,由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占比最高,约为60%,环境与遗传因素综合导致的病例约占20%[6-8]。遗传性耳聋又分为综合征性与非综合征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即表现为单纯的听力缺失,最常见的是感音神经性耳聋,约占70%[4]。尽管目前感音神经性耳聋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人工耳蜗植入术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此类型患者的听力状况。因此,明确病因、及早干预是降低非综合征性耳聋,特别是预防语前聋和由聋致哑的有效途径。目前,耳聋的筛查主要是基于物理学技术的听力筛查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利用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联合听力筛查进行耳聋的筛查与辅助诊断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联合筛查在东莞地区的应用情况尚缺乏相关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东莞地区4 558例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常见聋病易感基因突变位点在东莞地区新生儿分布情况并探索联合筛查对本地区耳聋防治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选择 2017年1—12月在东莞康华医院出生并来门诊就诊,无聋病家族病史,并经新生儿家属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新生儿聋病易感基因检测的新生儿,共计4 558例。
1.2 听力筛查 新生儿出生72 h与42 d后,在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对双耳分别进行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TEOAE)检测耳蜗外毛细胞功能;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检查脑干听通路的神经传导功能。听力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42 d实施复查,仍未通过者于出生3个月后接受听力学诊断。
1.3 聋病易感基因筛查 在新生儿出生72 h内,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或脐带血,滴制干血片。采用广东凯普生物科技有限股份公司的导流杂交技术(flow-through hybridization)以及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PCR+导流杂交法)对常见聋病基因进行检测,包括4个聋病基因的21个热点突变位点:GJB2基因35delG、167delT、235delC、176-191del16、299-300delAT和512insAACG;SLC26A4基因281C>T、589G>A、1174A>T、1226G>A、1229C>T、1975G>C、2027T>A、2162C>T、2168A>G、IVS7-2A>G和IVS15+5G>A;12SrRNA基因1494C>T和1555A>G;及GJB3基因538C>T和547G>A。
1.4 随访 对象为(1)听力筛查TEOAE或ABR未通过者;(2)基因筛查结果阳性者,包括单个或多个致病突变携带者。符合上述条件至少一条者即为随访对象。随访方法为定期召回检查,对不能按期检查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主要为新生儿姓名及性别、随访对象身份、监护人等基本信息,儿童听力情况、监护人对耳聋基因筛查结果的了解程度、是否就诊、是否有耳聋家族史等,并进行简单宣教。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频数和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两种筛查结果之间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v19 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结果 4 558例新生儿中检出聋病基因突变161例,总的突变携带率为3.53%。其中男87例,占54.04%,女74例,占45.96%,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基因单杂合突变159例,其中GJB2基因突变80例(1.77%),SLC26A4基因突变59例(1.29%),12SrRNA基因突变7例(0.15%),GJB3基因突变13例(0.29%)。单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双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检测覆盖范围为21个突变位点,其中检出突变位点15个,检出率最高的是GJB2的235delC突变位点,检出67例(67/161, 41.6%),其次是SLC26A4基因的IVS7-2A>G位点,检出42例(45/161,26.1%)。部分检测膜条见图1,分布情况见图2。
注:A:正常标本结果;B:IVS7-2A>G杂合突变型;C:299-300delAT杂合突变型;D:235delC与IVS7-2A>G双杂合突变型;E:235delC杂合突变型;F:176-191del16杂合突变型;G:2168A>G杂合突变型;H:538C>T杂合突变型图1 部分导流杂交检测膜条图谱
注:A:单独使用听力进行新生儿耳聋筛查的结果分布情况;B:单独使用耳聋基因检测进行新生儿耳聋筛查的结果分布情况图2 单独使用听力或耳聋基因检测进行新生儿耳聋筛查的结果分布情况
2.2 听力筛查结果 在4 558例新生儿中,有4 139例新生儿通过听力筛查,419例未通过。左耳未通过占比最高,为39.4%,其次为右耳,占33.2%,双耳不通过率为27.4%。
2.3 听力筛查与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结果 4 558例新生儿中,161例检测出易感基因阳性,其中,13例同时听力筛查不通过(图3-A),其中超过50%人数为GJB2突变,其次为SLC26A4突变(表1)。
表1 聋病易感基因阳性患儿通过听力筛查的情况分布 例(%)
在物理听力技术进行听力筛查检测中,4 139例新生儿通过听力筛查,419例未通过,未通过率为9.19%。在419例未通过患者中,406例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正常,13例聋病易感基因筛查异常(图3-B)。采用听力筛查和聋病易感基因阳性筛查的情况分布情况显示听力筛查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结果存在不一致性。
注:A:161例耳聋易感基因筛查阳性中,听力筛查不通过13例;B:419例听力筛查不通过中,耳聋易感基因阳性13例图3 听力筛查与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情况分布
2.4 随访情况 进一步对161例耳聋易感基因筛查阳性新生儿进行随访,失访6人,共计156例接受随访,随访率96.89%。随访结果显示1例GJB2基因235delC+299-300delAT双重杂合新生儿3次听力筛查未通过;1例235delC+IVS7-2A>G双重杂合新生儿随访结果显示听力正常。
3 讨论
聋病指的是听觉障碍,表现为不能听到外界的声响。根据WHO分级标准,聋病可分为4型,分别是轻度、中度、重度和全聋[1]。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手段可筛查出大部分先天性中度以上的聋病患儿,但对中度以下听力的下降,渐进性或迟发性或药物性发病的聋病患儿会出现漏诊[2],而聋病基因的筛查可以弥补听力筛查的缺陷,有利于对携带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尽可能避免聋而致哑。同时对携带聋病基因但听力正常者,对其将来的婚配、生育进行遗传优生指导,尽可能避免生育遗传性聋病婴儿[5-7]。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东莞地区4 558例新生儿中检出常见聋病基因突变161例,总的突变携带率为3.53%。这一携带率与其他地区报道的新生儿常见基因的突变率接近。其中,潘丽等[8]对珠海地区9 775例新生儿进行4个基因GJB2、SLC26A4、12SrRNA、GJB3的20个位点筛查,携带率为4.2%。唐燕青等[9]对广西地区21 386例新生儿常见的4个聋病基因携带率2.67%。刘光明等[4]对中国最常见的4个聋病基因的9个致聋突变点进行检测,3 112例新生儿的携带率为3.56%。Zhang等[10]对甘肃地区10 043例新生儿进行聋病基因检测,携带率为2.29%。在中国,GJB2、SLC26A4、12SrRNA与GJB3 4个基因突变引起的聋病约占遗传性聋的80%[9]。因此,在新生儿中开展这4个常见的聋病基因的21个已知较为高频的突变位点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其中,GJB2基因是最为常见的聋病易感基因[9]。该基因突变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聋病,属于隐性遗传。在我们的研究中,东莞地区新生儿中GJB2杂合突变频率最高,占阳性标本的50.3%。听力及易感基因联合筛查显示13例听力及基因检测皆不通过新生儿中,有7例为GJB2突变阳性新生儿。这一结果提示GJB2基因是东莞地区最为常见的聋病易感基因。在GJB2基因中存在多个耳聋易感位点,其中,235delC位点突变在亚洲人群[11-12]中约占80%。本调查发现235delC杂合突变占GJB2阳性标本的83.75%。同时,我们注意到1例235del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未能通过听力筛查,提示同一基因上的多杂合会可能产生叠加效应[13],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GJB2复合杂合突变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易感基因携带者通过了物理听力筛查。尽管这一新生儿群体短期的随访显示听力正常,但仍需谨慎观察新生儿远期非遗传性耳聋如迟发性和药物性耳聋的发病风险。SLC26A4基因也称为 “一巴掌致聋基因”[11-12, 14],SLC26A4基因突变是典型的迟发型耳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聋病[15],因此,该基因杂合突变的携带者应每隔半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测。本调查中SLC26A4单基因突变59例,其中最主要的突变是IVS7-2A>G杂合突变。联合听力筛查的结果显示,有4例初筛听力未通过,尽管后期的回访中均恢复正常,但是该群体仍是迟发型耳聋易感人群,这一新生儿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头部剧烈运动或接触巨大的声响,有条件者应定期检查进行颅内CT检查以确定大前庭导水管状态[15]。12SrRNA突变为母系遗传,该基因携带者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敏感,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及早发现并终生禁止药物暴露[16-18]。本调查中仅有7例,占总阳性标本的4.3%,其中1例在听力筛查中未通过,但该新生儿在回访调查中恢复正常。对检出这一突变的新生儿携带者,其家系当中的所有母系成员均应终生禁止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GJB3基因是由我国本土克隆和鉴定的第一个遗传致病基因,该基因的主要特点引起迟发型聋病,患者青年时期之前听力正常,到青壮期时,听力会逐渐下降,直到发生重度聋病,该基因突变的致聋机制被认为与高频听力下降有关[16, 19]。尽管在本次调查13例出现GJB3基因突变的患儿在随访研究中听力筛查均通过,但仍需高度警惕[20-22]。临床上应该提醒该基因突变携带者应定期进行听力测试,一旦出现听力下降,应及时就医。同时,上述易感群体应并保持随访至成年,以便达到尽早发现早干预的目的。
耳聋基因与听力联合筛查在其他的研究中已经被证明有利于提高听力障碍新生儿的检出率并及早提出预防方案。姚聪等[23]对武汉市117 930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与听力联合筛查发现,联合筛查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障碍及高危儿的检出率。郭雅琪等[24]对宁夏地区NICU新生儿进行联合筛查发现,通过物理学听力技术和易感基因检测技术的联合筛查,可以弥补不同技术的局限性,提高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检出能力。本研究中通过对149例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未通过而听力筛查通过的新生儿进行随访发现了1例GJB2基因235delC+299-300delAT双重杂合新生儿,3次随访听力筛查均未通过,由此提示听力筛查和易感基因检测筛查结果具有不对称性,而联合使用二者进行听力筛查,可以突破不同技术的局限性,提高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检出能力进而有可能使潜在患者实现早预防迟发性听力损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GJB2基因是东莞地区最为常见的聋病易感基因。听力不通过新生儿中GJB2和SLC26A4突变占主要地位。听力筛查可用于新生儿早期听力损伤的筛查,基因检测对于迟发性聋病和药物性聋病的高危儿具有指导价值,有助于筛选、诊断和帮助遗传性非综合征性的耳聋人群,从而降低聋病的发生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