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作用及满意度评价

2020-09-26高金花杜桂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7期
关键词:血压常规高血压

高金花,杜桂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0 引言

现今,高血压疾病已成为全球性且公认的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的一种公共卫生事件。据我国相关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正处于不断加剧的趋势,并且患有高血压疾病的老年患者人数也跟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由于该病大部分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发生,所以必须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有效防范,以此来维护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个人生命健康[1]。通常高血压疾病的病因极为复杂,除了年龄以外,还会受到饮食习惯、精神状态以及睡眠质量等影响。经相关研究人员调查指出,绝大部分的高血压老年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极为浅显,而纠正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的非健康行为也是十分有限的[2]。通过实行一种新型的“以患者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护理理念工作,能够显著提升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本次研究在相关医护人员讲解下患者及家属均在完全知情状态下自愿参与实验,并选取于2016~2020 年所接诊的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共90 例进行实验探究,针对干部保健科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分析探讨通过给予有效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护理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2020 年所接诊的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共90例进行实验探究,按照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平均分成两个组,分别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45 例常规组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中,其中男性32 例,女性13 例,年龄最大75 岁,最小65 岁,平均(69.3±4.2)岁,病程时长最短5 年,最长8 年,平均(6.9±0.7)年;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应用于45 例干预组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中,其中男性20 例,女性25 例,年龄最大75 岁,最小65 岁,平均(69.2±3.6)岁,病程时长最短5 年,最长7 年,平均(6.5±0.4)年。对常规组与干预组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加以比对,结果显示组间数据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以上两组患者到院后均实行常规基础检查,相关医务人员对两组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一次详细评估后,根据患者病情以及状态分别给予利尿剂、转换酶受体抑制剂以及钙拮抗剂等一系列抗高血压药物进行治疗。

常规组:对该组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日常基础干预、饮食干预、个人卫生干预以及心理疏导。

干预组:在给予常规组同样的护理干预方式之外加入有效的行、信、知三方面的系统化健康教育干预。当患者入院后立即对患者的整体病情状况以及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随后在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期间,为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制定多元性、特殊的健康教育工作,2 次/周,每次用时1 h,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1)基础知识宣教,定期在本院开展与高血压疾病相关的知识讲座,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采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为患者讲解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并发症以及发病机制等。在饮食方面,叮嘱患者及家属多食高钙、低胆固醇、低盐以及低脂类的食物,每日摄入适量的绿色蔬菜、纤维食物以及鱼蛋类食物,确保每日蛋白质的摄取,预防患者出现便秘症状。叮嘱患者必须严格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则,戒烟酒,控制自身血压水平,并且明确告知患者高血压疾病属于身心类疾病,因此很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患者必须要学会自己调节自身情绪波动变化,预防血压上升。

(2)坚定信念,高血压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因此对患者的心理方面造成一定的威胁。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加强患者的自我管控能力以及遵医行为。与患者及家属的谈话中了解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所在,随后通过有效沟通为患者制定专门的疏导方式。针对缺乏治疗信心或是过度焦虑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明确告知患者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以及治疗成功案例等,树立治疗信心。

(3)行为干预,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告知患者及家属血压测量的正确方式:每日早中晚在规定的时间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一次测量,随后记录,随时查看患者血压是否出现明显波动,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监督患者按照医嘱服药,告知遵医用药的重要性,制止患者私自停药以及增减药量的行为。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以及身体情况为其制定专门的运动方案,以此来维持血压水平。

1.3 观察指标

分别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压情况加以比对,分别包括:舒张压(DBP)与收缩压(SBP);根据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总分值为100 分,0~49分为不满意,50~89 分为满意,90~100 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度与满意度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情况

如下表1 所示,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者血压水平显著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情况(±s, mmHg)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情况(±s, mmHg)

DBP SDP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常规组 45 87.6±11.7 82.6±8.4 149.1±14.7 139.0±11.5干预组 45 88.8±12.6 77.7±7.3 151.5±12.9 128.6±10.8 t 0.468 2.954 0.823 4.422 P 0.641 0.000 0.413 0.000组别 例数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如下表2 所示,护理干预后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总满意度显著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由于绝大部分患有高血压疾病的老年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不足,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等,导致自身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风险概率。通过从三方面:“行”“信”“知”着手,对老年高血疾病患者实行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坚定了患者对于自身健康信念的维护,同时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达到长期维持血压水平的治疗目的。

本次实验通过对干预组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实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对其实行针对性的基础知识宣教,以此来增强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随后对患者实行坚定信念的干预,以此来促进患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后再改善患者的生活行为习惯,防止出现风险事件,稳定血压水平[3]。本实验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者血压水平显著偏低,干预组患者总满意度显著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通过对临床收治的患有高血压疾病的老年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同时加入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能长期稳定患者的血压水平,同时还能提升患者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血压常规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全国高血压日
常规之外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