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16 排螺旋CT 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9-26牟善友
牟善友
(吉林省通化市第三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0 引言
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变情况,肿瘤主要为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影响下,通过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一种新生物[1]。而作为临床上较为严重的静脉回流障碍疾病,上腔静脉综合征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肿瘤属于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当该疾病病情突变后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早期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在上腔静脉综合征临床诊断中,以CT 及DSA 较为常见,其中DSA 可作为判断该疾病的金标准[3]。本次研究对我院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实施不同检查,旨在探讨16 排螺旋CT 对两种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集2015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拟诊为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60 例,其中男性36 例,女性24 例,年龄为51~82 岁,平均(62.35±6.18)岁。所有患者均存在面部或上肢水肿,其中有44 例患者存在呼吸困难,有22 例患者存在发热,有31 例患者存在咳嗽,有29 例患者存在颈静脉怒张。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16 排螺旋CT 检查,本次检查所采用的仪器型号为optima CT520Pro,以120 kV 为管电压标准,以250 mA 为管电流标准,以1.25 mm 作为扫描层厚,以下颌角至隔顶作为扫描范围。对所有患者进行CT 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其中重建方式主要为曲面重建、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并重点观察患者上腔静脉与所属静脉、左右颈内静脉管腔、左右锁骨下静脉、周围组织结构及管壁情况等,并重点明确患者狭窄或者阻塞范围、部位、程度等。所有患者均于1 周后再次接受DSA 检查。
由我院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以双盲法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节段进行统计。按照相关标准对上腔静脉阻塞程度进行分级:正常(未出现狭窄)、轻度狭窄(狭窄率不高于70%)、中度狭窄(狭窄率处于71%~89%)、重度狭窄(狭窄率处于90%~100%)、闭塞。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 23.0 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临床诊断结果
经过统计后,60 例患者接受检查的节段总共为410 个,其中经16 排螺旋CT 诊断为病变部位的节段有122 个,经DSA 诊断为病变部位的节段有128 个,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后有118 个节段的病变部位完全相符。其中单节段病变患者有13 例,2 节段病变患者有34 例,3 节段病变患者有8 例,4节段及以上病变患者有5 例。经过计算后,16 排螺旋CT 诊断准确性为95.26%,特异度为97.31%,敏感度为90.56%。
2.2 不同检查方法对上腔静脉阻塞程度诊断结果
经过统计后,在60 例患者中,经16 排螺旋CT 诊断后,轻度-中度狭窄有21 例,重度狭窄有34 例,闭塞有5 例;经DSA 诊断后,轻度-中度狭窄有21 例,重度狭窄有31 例,闭塞有8 例。16 排螺旋CT 检查后,诊断为上腔静脉阻塞为60例,其符合率可达到100.00%;相较于DSA 诊断结果,两者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05),如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法对上腔静脉阻塞程度诊断结果(n)
3 讨论
上腔静脉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变所引发,包括淋巴瘤、肺癌、中心静脉插管、纵膈肿瘤及胸骨后甲状腺肿等,上述病变情况可导致上腔静脉出现闭塞、移位或者阻塞情况,进而导致回流异常,最终引发静脉压升高[4-5]。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上腔静脉综合征通常与肿瘤合并出现,其中肺癌作为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占比可达到80%左右[6]。
在以往临床诊断中以上腔静脉血管造影最为常见,虽具备一定诊断效果,但该方法属于一种有创性检查,具有明显局限性。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得到相应发展,16 排螺旋CT 的出现代表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已经进入无创时代[7]。相较于传统方法而言,16 排螺旋CT的图像质量更高,不仅可对图像进行快速采集,还可详细观察静脉阻塞征象情况,如直接征象显示为管腔内充盈缺损,则可对梗阻部位及相应狭窄程度进行判断[8]。
通过研究可发现,经过统计后共检查节段为410 个,16排螺旋CT 诊断节段为122 个,DSA 诊断节段为128 个,两者相符节段有118 个;单节段病变患者有13 例,2 节段病变患者有34 例,3 节段病变患者有8 例,4 节段及以上病变患者有5 例。说明16 排螺旋CT 能够对肿瘤病变部位进行准确判断,可详细显示不同阶段病变情况。16 排螺旋CT 诊断准确性为95.26%,特异度为97.31%,敏感度为90.56%。说明16 排螺旋CT 诊断效果明确,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经16 排螺旋CT 诊断后,轻度-中度狭窄有21 例,重度狭窄有34 例,闭塞有5 例;经DSA 诊断后,轻度-中度狭窄有21 例,重度狭窄有31 例,闭塞有8 例。16 排螺旋CT 检查后;16 排螺旋CT 诊断上腔静脉阻塞符合率为100.00%;相较于DSA 诊断结果,两者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16 排螺旋CT 虽然诊断效果明确,但对上腔静脉狭窄方面的诊断效果仍然不及DSA 检查,但16 排螺旋CT 可通过三维重建的方式准确显示上腔静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综上所述,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通常存在多节段性特征,在临床诊断中可通过16 排螺旋CT 进行检查,该方法具有较高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不仅可详细显示病变节段,还可准确判断上腔静脉阻塞程度,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可为后续治疗提供相应指导,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