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康复方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储备功能的影响

2020-09-26卢娟黄娟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7期
关键词:心脏康复方案

卢娟,黄娟娟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疆 克拉玛依)

0 引言

慢性心力衰竭是典型的常见性老年疾病,患者心室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后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排出量出现异常[1]。临床医学中慢性心力衰竭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会严重威胁生命安全[2]。慢性心力衰竭病程长、痛苦程度严重。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心血管防控体系,在非药物治疗中纳入心脏康复方案,通过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3]。我院对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增加使用心脏康复方案,受到了医患多方欢迎,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的是2018 年5 月至2019 年7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符合临床上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均接受扩血管、利尿治疗。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房室传导阻滞者、窦性心动过缓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以及肝、肾、肺功能障碍严重者。根据康复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 例,女性22 例;年龄36~82 岁,平均(51.2±1.6)岁;病程1 个月至5 年,平均(2.2±0.9)年。观察组:男性19 例,女性21 例;年龄35~83 岁,平均(51.1±1.6)岁;病程3 个月至5 年,平均(2.3±0.7)年。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应用心脏康复治疗方案,从科室内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骨干组间康复小组,培训其心理沟通技能、体能训练、慢性心衰康复治疗知识等。建立患者健康档案,记录基本信息。建立危险分层,预估心衰远期康复效果,制定相抵的康复计划,包括进食量、进食次数、运动方案、服药方案等,具体如下:①心理康复:慢性心衰症状会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时间长、费用高、见效慢。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心理康复训练尤为必要。工作人员要深入地与患者亲切交谈,掌握、分析患者心理具体问题及状态,尽量找出解决办法。②体位干预:老年患者心力衰竭发生后需要持续卧床治疗,体位干预非常必要,若出现体位问题则会使得患者全身感觉不适。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合理、舒适的体位,定时调整体位。同时,床单、被褥卫生要清洁彻底。受压部位经常按摩,预防压疮发生。在服务过程中定期为患者按摩、拍背,促进痰液外排,保持呼吸道畅顺。③环境调整:病房环境要每天打扫、定期消毒,确保病房干净卫生。调整病房内的温湿度及光照在人体感觉舒适的范围,辅助应用空调设备。医护人员在医护工作过程中尽量降低声音频率,避免噪音不适。④吸氧干预:因老年患者往往需配合吸氧治疗,但给氧过程会有一些不适感,工作人员要注意控制氧流量,适量提供水,告知患者不可自行调节氧流量,避免严重缺氧。⑤心脏康复干预:包括药物康复、心理康复、运动康复、营养康复及戒烟等几个方面。老年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叮嘱其进食一些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清淡、无刺激类食物,禁食刺激性、高脂肪类食物,戒烟酒,补充营养有助于提升身体状态,同时又要注意控制体重,与运动康复方案紧密结合。还需要定期调整膳食种类,合理搭配。多食蔬菜、水果,少食多餐,有助于预防便秘。根据患者危险分层,制定运动指标、运动方式、运动频率及运动目标。根据心功能分级情况参与循序渐进运动训练,对NYHA分级Ⅲ级者鼓励患者主动床上活动,可在护理人员监护下练习站立、扶持移步,10 min/ 次,3 次/d。对NYHA 分级Ⅱ级者线廉租室内步行,距离不超过500 m,再练习上楼梯,每次不超过2 层。运动后要监测血压及心率,出现异常者要停止运动。⑥用药及输液指导:心力衰竭者要持续给氧、监测生命体征、关注呼吸及意识形态、监测心率及Q-T 间期,及时上报处理异常。出现心动过缓停用β 受体阻滞剂,血压降低者应用多巴胺升压,感染者通过细菌培养针对性使用抗生素。输液期间要加强巡视,全面评估,监测生命体征,记录药物过敏情况。尽量保持药液均匀输入,缓解输液所带来的不适感。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两组生活质量(Q O L 评估量表)、心储备功能(F E V1/F V C、6-MVD、LVEF)。记录两组康复满意度评价结果,以百分制问卷调查分析,得分高者满意度高。

2 结果

①观察组康复治疗后的QOL 评分(79.8±2.1)分及康复满意度评分(92.2±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②观察组康复后LVEF(49.8±2.9)%、FEV1/FVC(80.2±1.9)%、6-MVD(480.5±13.2)m 均 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心储备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心储备功能指标比较(±s)

LVEF(%) FEV1/FVC(%) 6-MVD(m)康复前 康复后 康复前 康复后 康复前 康复后观察组 31.2±2.5 49.8±2.9 65.3±2.6 80.2±1.9 315.6±12.5 480.5±13.2对照组 31.5±1.9 45.6±1.5 65.7±2.3 72.2±2.9 316.5±13.2 462.8±11.5 t 0.6042 8.1358 0.7288 14.5938 0.3131 6.394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康复满意度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康复满意度比较(±s, 分)

QOL 评分组别 例数康复满意度康复前 康复后观察组 40 63.8±2.3 79.8±2.1 92.2±2.2对照组 40 63.5±2.6 73.2±1.7 88.8±1.8 t 0.5466 15.4494 7.5649 P>0.05 <0.05 <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脏排血量降低或不足时难以满足机体代谢所需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继而肺循环、体循环会出现淤血,处于严重性心脏病阶段,各器官功能随之发生异常,极其危险[4]。研究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心肌炎、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情况下心肌损伤,在我国老年人群众发病率极高,并且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展,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人数越来越多[5]。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复杂,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也有很多,大部分心衰患者是因左室心肌功能受损严重,且收缩与舒张功能均存在异常。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6]。研究认为心肌损伤后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及血管紧张素Ⅱ等会毒害心肌细胞,诱发心肌纤维化及细胞重塑,形成恶性循环[7]。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还在于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缓解心肌重构,这个治疗过程漫长,患者不适感明显,且这种不适感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疗效[8]。

心脏康复是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干预措施的综合,如康复评估、运动训练、饮食与行为、遵医依从性等。其目的是改善心脏功能与结构、优化体力与精神、提高社会参与程度、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心脏康复分为三期,患者住院期间启动一期康复,心脏康复第二期是为期3~6 个月的监督下流动的门诊康复。心脏康复第三期包括以家庭或健身房为基础的运动锻炼。我院选用的心脏康复方案是可消除心脏病引发的体力、心理限制的一种护理方式,从患者个体出发,在治疗过程中持续性进行风险评估、加强交流、关注心理需求,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饮食、运动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康复后生活质量、心储备功能指标以及康复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中运用心脏康复方案护理是可行的、有效的,对改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有益,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心脏康复方案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烂脸了急救方案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稳中取胜
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