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颅血肿清除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2020-09-26刘建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7期
关键词:引流术开颅血肿

刘建驰

(广西鹿寨县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0 引言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由高血压造成的自发性脑实质出血性疾病,是高血压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1]。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男性的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但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数量逐渐上升[2]。该疾病对人类而言,是一种致命性的威胁,为提高患者生存率,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展开了研究。本文将对开颅血肿清除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展开研究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取其中的26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于2016 年5 月至2019 年5月到我院就诊治疗。其中13 例接受单一高血压脑出血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单一手术组,另外13 例接受开颅血肿清除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联合手术组。单一手术组:男性8 例,女性5 例,年龄46~68 岁,平均(57.52±5.67)岁。联合手术组:男性7 例,女性6 例,年龄45~70 岁,平均(57.79±5.8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展开比较。

纳入标准:入院时经过CT 头颅检查后被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者;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脑内出血幕下出血量超过10 mL、幕上出血量在30 mL 及以上者;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向我院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因为脑血管疾病等非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者;小脑、脑干、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伴有重要脏器官功能异常、智力障碍、颅内感染、全身感染等严重疾病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因病情严重且恶化速度快而救治无效死亡者。

1.2 方法

开颅血肿清除术:首先,帮助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对患者头颅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并铺巾,以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然后,根据患者术前的CT 检查结果,来确定血肿位置,在最接近患者脑皮质的,且为非功能区处进行入路,以此避开头颅的重要血管以及重要功能区,进行手术切口。其次,采用穿刺针进行穿刺确定血肿位置后,先清除未凝固血,后采用吸引器清除血凝块,采用双极电凝对活动性出血点进行止血,无新的出血点后,在血肿腔内置入引流管,与引流装置连接。最后,进行关颅,根据患者脑组织损伤情况以及颅内压选择缝合方式。

钻孔引流术:首先,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对患者头颅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并铺巾。其次,把带穿刺针的软管缓慢推进,直到出现非凝固血流或者血性脑脊液流出为止,拔除穿刺针,缓慢推进软管约1.5 cm。最后用注射器进行抽吸,抽吸量为血肿量的35%左右,将引流管进行固定。

单一手术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手术组先行钻孔引流术,再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首次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再出血)。

疗效:运用格拉斯哥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疗效进行评定[3]。恢复良好为患者基本能够正常生活、工作;轻度残疾为患者需要在保护下生活、工作;重度残疾为患者意识清醒,生活需要他人照顾;植物生存为呼吸心跳正常,丧失自我意识,持续昏迷;死亡为生命终止。

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判定标准》来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该评定标准共8 项内容,总分为45 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4]。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血肿清除情况

结果显示,单一手术组与联合手术组中,首次血肿清除率分别(64.58±8.68)%、(78.67±9.29)%,联合手术组首次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单一手术组(χ2=3.996,P=0.001)。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与再出血率相当(P>0.05),联合手术组术后肺部感染率比单一手术组低更低(P<0.05),单一手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联合手术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2.3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

结果显示,两组轻度残疾率相当(P>0.05),联合手术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单一手术组,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以及死亡率均低于单一手术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n(%)]

2.4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

结果显示,手术前与手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相当(P>0.05);手术后2 个月、4 个月,联合手术组患者的评分明显更低(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s, 分)

表3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s, 分)

时间 单一手术组(n=13)联合手术组(n=13) t P手术前 31.28±4.58 30.75±4.26 0.306 0.763手术后2 个月 22.63±3.21 18.54±2.95 3.383 0.002手术后4 个月 13.57±2.76 10.89±2.28 2.699 0.013手术后6 个月 8.64±2.87 7.68±2.57 0.898 0.378

3 讨论

高血压引起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恶化快且致死、致残率较高等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采取手术清除血肿,可快速减低患者颅内压,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促进受压神经元的恢复,减少术后继发性症状的出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中,与接受单一手术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首次血肿清除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恢复率更高,且术后近期的神经功能状态更好。钻孔引流术属于微创手术的一种,具有术前准备时间短、创伤小、无需全麻等优势。钻孔引流术过程中,不会对患者脑组织产生牵拉,可避免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对血肿清除更为彻底,进一步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钻孔引流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传统手术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将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颅脑CT进行钻孔引流定位,操作时间短,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局部麻醉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在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钻孔引流术,能够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血肿残留,进一步减少脑神经的压迫,减少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并且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患者产生活动性出血,可使用电凝烧灼等手段降低对周围脑组织的伤害程度。丁义[5]学者的研究中显示,联合两种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和单一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96.67%和73.33%,进一步证实了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治疗的整体效果比采用单一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能有效提升血肿清除程度,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进一步促进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提升,该种手术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引流术开颅血肿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