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养”理论与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创设
2020-09-24李希
李希
摘 要: 根据“给养”理论,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既能够供给有益养分,又能够起到消极作用。本文在“给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优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范式。阐释了“给养”理论,提出了“给养”视角下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的具体设计措施,让大学生感知学习环境的有益养分,从而提高英语技能和能力。
关键词: “给养”理论 大学英语 学习环境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学改革呼声此起彼伏,高校纷纷削减大学英语课时,大学英语地位似乎日渐式微。另一方面,大学生语言水平存在差异,尤其是口语能力,是一些二本院校学生的短板。大学英语改革迫在眉睫。
在改革中应注意到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根据“给养”理论,学习环境既能够供给有益养分,又能够起到消极作用。因此,本文从“给养”视域探讨如何优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实现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给养,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价值。
二、大学英语现状
1.二本院校学习环境现状
在一些二本院校,考前划重点成了学生通过期末考试的救命法宝,一些大学生往往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就可以轻易地通过考试,对认真努力地学习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因此不少学生不再像高中一样努力参与英语课堂和课外学习。
由于教学场地或者教师人员的限制,众多二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采用大班教学。虽然解决了稀缺教学资源和巨大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但缺点显而易见:有些学生希望加快课程进度,老师要适当扩展难度;有些学生要求老师放慢速度,以便能听懂全英语授课。学生过多,完全不利于老师因材施教,不能够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另外大班教学课堂纪律更难维持。
2.二本院校学生学习现状
一方面,在一些二本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激情洋溢,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新方法,如“任务教学法”等,但丝毫没有调动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学生毫无激情,甚至死气沉沉。与之相反的是,一些收取昂贵学费的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考研英语辅导班等却不愁生源。
另一方面,“习得者无助”在众多不擅长英语的二本院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身上普遍出现。“习得者无助”指的是尝试多次,屡次受挫后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状态。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大英考试屡次不及格的学生,探讨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学生认为自己“没天赋,也不感兴趣,只能放弃”。有些学生称“刚进入大学还有热情,但是单词太多,记了就忘,听力又太难,没信心”。还有的学生觉得“大学课少,没有老师监督,老师不关心学生,坚持不下去”,等等。其中更多的回答是“没目标,不知道学习英语以后有什么用”。
三、“给养”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为了阐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979年美国学者吉布森(Gibson)创设出“给养”这个概念。“给养”是环境提供给有机体的,不管是好是坏。“给养”是人与环境产生共鸣或与环境保持一致时所探测到的、感受到的、起作用的部分。吉布森认为,感知世界就是感知自己。意味着当我们感知某物时,我们感知到它与我们有关。例如,人们看到火就想到烹饪、取暖、照明;而动物看到火则会害怕地逃走。
从生态和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涉及感知、行动、互动、关系和环境。感觉受到传统术语“输入”的限制,vanLier(2000)引入了“给养”这个生态术语,与“输入”不同,“给养”强调学习者在感知和行动中的能动性,是动态的,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中各要素互动的关系,即处于相同学习环境,不同学习者或者同一学习者在不同时期所能感知到的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养分差异较大。例如,目标语言的电影可能为高级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文化和语言材料,对初级学习者来说,可能只提供文化图像和零散的语言块。同时,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的“给养”强调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例如,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给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上海量且便捷的英语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大多数学生多种形式扩展学习途径,开展移动式学习。另一方面,有些同学仅仅将之视为游戏工具。正如我国学者李彤彤所说:给养提供给学习者多种选择,之后由效能,即行动力进行处理。
四、优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给养”
根据“给养”理论,营造优良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可以有效诱导大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产生,从而起到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作用。对于优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給养”,有如下建议:
1.设立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环境的“给养”和学习者的目标或者动机共同决定学习者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营造良好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特点,了解学习动机,找出自身优劣,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例如,从之前的采访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对学习需求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只愿意学习本专业的内容,觉得“学好英语对以后找工作没用”,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上不同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英语的具体要求,往往一无所知。教师在进行学习环境设计时,首先要在教学之初告知学生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英语技能的需求,让学生知道英语“有用”,以改变其行动力和效能。
除此之外,对于“习得者无助”的大学英语学生,不应操之过急、一蹴而就,要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小目标的成功有助于消解“无助感”,增强学习自信。
2.构建浸润式学习环境
课堂、自习室、图书馆、英语角等课外活动中心为大学英语学习提供了传统的学习环境,人人必备的智能手机和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等移动式学习资源使浸润式学习环境的构建成为可能。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学习资源,进入移动式学习环节。但是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们往往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介绍不同的学习APP。例如记单词的APP有百词斩、扇贝单词、星火英语、墨墨背单词、泡单词等,这些单词APP为学生学习单词增加了趣味和便利,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当然教师不是简单地将教育资源罗列在学生面前,可实证检测各种学习资源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效果,进行长期动态推荐。教师还应该起监督作用,对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学习的情况进行正面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移动APP成为学生能够坚持学习且必不可少的积极“给养”。
当然移动互联网对某些学生也会产生消极“给养”,如一些缺乏专注力的学生会沉迷手机游戏或者其他娱乐活动。所以,教师应更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的提醒及周围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对消除消极“给养”有一些帮助。
3.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務型教学”模式是近年来较为先进且流行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所谓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但大多数时候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任务不加挑选分配下去,学生中响应者寥寥无几,或者草草了事,最后依然是教师唱独角戏,完全不能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性与能力,首先设计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任务场景,然后从简入繁,过渡到不熟悉的、有难度的主题,制定具体详细的评分细则,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完成任务。“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关键是组建学习小组,分组应经过教师精心分配,小组成员能够成为彼此的“支架”。“同伴支架”指的是初学者通过互动,在同伴支架的帮助下发展新技能。在一个口语任务中,同组成员彼此分工,每个人都参与任务,最终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任务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定时检查,了解任务完成进度和学生表现,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建议,成为学生的“支架”,以便学生能随时获得有效的正面“给养”。任务完成以后的积极评价至关重要。“任务型教学”模式能让大学生在任务中提升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共同完成任务的同伴亲密感和满足感,即获得足够的社交给养。
4.重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的教学评价只采用结果性评价系统,一般局限于教师评价或考试成绩评价,并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以很好地激励学生。虽然在某些高校,形成性评价已经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考评体系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形成性评价并未发挥重要作用,几乎只是作为结果性考评的一个辅助。如教师会给出一个平时分,占到期末考试的很小比例,平时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往往学生一头雾水,教师给分也较为随意。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对大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建立明确的标准同样至关重要。
另外,应该建立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大学生在自评中的自我反思,提升行动力,在他评中认知自我、扬长避短,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增强效能感。
5.开设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跨文化类拓展课程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基础语言课程,更深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阶思维和文化素养的人才以满足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形势的蓬勃发展。
“习得者无助”的大学生们往往缺乏自信,英语学习热情不高。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反馈,所以学生的满意度应成为考量的重要标准。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跨文化类拓展课程,不仅提高大学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增加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参与度,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从良好教学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积极“给养”。
五、结语
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改革难点是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设计符合大学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并契合其行动力的学习环境。从“给养”视角,本文诠释了如何创设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希望能够为我国大学英语改革提供有益建议。当然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方说这些举措应进行实证研究以探讨其有效性,将是我们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ibson,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79.
[2]van Lier,L.From Input to Affordance: Social-interactive Learning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A]. In J. P. Lantolf ( ed.).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45-259.
此项目为邵阳学院2018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8JG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