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听力如何实施课程思政
2020-09-24周晓沫
周晓沫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关键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几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蓬勃发展,促使雅思课程渐渐出现在高校课堂中。雅思听力作为其中一门课程,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担负起凝心铸魂的职责。本文以Listening for IELTS这本教材当中的一个雅思听力题型为例,探讨在雅思听力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当中,实现雅思听力教学的课程思政功能。
关键词: 雅思听力 课程思政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愈加激烈,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客观看待外部世界,成为高等教育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当前,课程思政的提出为我们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更需要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雅思课程渐渐出现在许多高校课堂中,雅思听力作为其中一门课程,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开展雅思听力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促进课程资源的多样化
雅思听力测试以非标准化的测试方式、特有的答题形式区别于其他一些英语听力测试,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十分注重考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雅思听力语言材料均来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材料的口语强调摒弃单一化,多是各种口音的混杂,然后根据在国外生活的真实需求确定测试任务和目标,以此评估考生能否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生存下来[1]。正因为如此,雅思听力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制度、价值、道德、信仰等内容的介绍,目的是提高学生听力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对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表达、学术场景相关表达、留学国家的生活、西方高校的教育模式,甚至西方国家的国情制度等都能有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这样一种教学内容的强化传播,无疑让课堂本身显得单薄、无力,不接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3]当前,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大,我们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此,我们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更精准、全面、立体地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要注重用中国的发展故事展现中国当前的风貌,并深入挖掘故事当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进一步促进课程资源的多样化,满足学生现实期待和需求,引发学生课堂参与和共鸣,在学生心中深埋“这就是中国”的底气和骨气。
(二)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为了使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能够正常自如地开展,雅思听力考试主要采取任务型测试的方法,考试设计一般是现实生活中语言交际活动的语境和行为的真实再现。因此,雅思听力的考试内容从生存到学术、从日常交往到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听力素材的选取无论从说话者的语音语调、语速、连读、重音,还是词汇的覆盖范围及材料的背景知识、习俗文化等都尽量贴近留学目的地真实的生活和学习场景。
但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一方面生活在中国的现实环境当中,另一方面不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如何获取两者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雅思听力教学目标,是雅思听力教学者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式反过来能促进教学内容在课堂当中的有效实现。面对这一问题,课程思政的提出,在促进课程资源多样化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良性发展。在西方文化主导的雅思听力课堂上引入课程思政,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期待,解决学生现实疑惑,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培养社会主义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要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雅思听力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有机有序结合,形成协同效应,需要雅思听力教学者在不断更新引入包含中国元素的听力素材的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创新,真正做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国外留学,正是因为如此,雅思热潮在我国随之掀起。那么,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依然在理想信念上把好關,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并进一步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是推进课程思政希望能解决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职责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高校雅思听力课程应该在发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一作用的基础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动承担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出色的英语听力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情怀,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雅思听力课程案例分析
本案例选自雅思听力课程其中的一堂课——“如何识别说话者身份”,课程时间为45分钟,该堂课的授课对象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艺术专业专科大三的学生,学生对于英语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表现欲和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但是基础不够牢靠,知识掌握还不够系统。该堂课的内容选自国外进口教材Listening for IELTS第三章“Climate”中第一、二节的部分内容,具体教学内容为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单词学习及掌握雅思听力中识别说话者身份这类题目的做题方法。现主要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安排与设计、教学效果等方面结合课程思政进行一次探讨。
本章节要实现的三个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学生应对气候和环境保护话题有初步了解;2.掌握气候和环境保护相关词汇,以及常见的天气词汇搭配。(2)能力目标:1.能完成听力中的识别说话者身份这类题型;2.掌握听力中识别说话者身份这类题目的做题方法和答题技巧。(3)认知目标:1.帮助学生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2.帮助学生了解当前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当中关于生态建设方面的内容。3.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本次課程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雅思听力的题型之一,即如何识别说话者身份。为此,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识别说话者身份的方法有哪些?2.如何通过题干和选项中的关键词,预测录音中的话题、主旨大意及可能的搭配关系。3.如何将本堂课的内容与推进“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掌握新单词及学习听力技巧的同时,了解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布局,深化对于生态建设内容的理解,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顺利进行本次教学,特就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安排: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上教学设计,在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以下收获: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社会焦点话题: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及播放上海市垃圾分类宣传视频,实现课堂本身知识性学习的功能,巧妙地帮助学生了解当下垃圾分类的具体细则,传播环保理念,强化环保教育;其次,在教学方式上,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将自己针对垃圾分类练习的语音答案录制成音频,作为本堂课即将学习的雅思听力题型——“如何识别说话者身份“的引入材料。这样设计一方面极大调动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与练习,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将听力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机融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雅思听力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把握、教学环节设计等的探讨,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可以进一步建构提炼关于雅思听力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离不开课程教师对教学内容当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提炼。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课程的特性和规律,深挖自身优势和特色,在保证原有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前提下,提炼总结教材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元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然后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成长规律和现有教学条件等筛选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路径,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上述案例而言,知识目标层面要求学生应对气候和环境保护话题有初步了解,掌握气候和环境保护相关词汇;并能完成听力中的配对题。这部分内容讲解可以充分与当前生态环保话题巧妙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增强对于社会焦点问题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关注,唤醒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创新雅思听力课堂教学方式
本堂课的展开,教学方式的设计是重要一环。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组织起来,之后在小组内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将自己针对垃圾分类这一话题所形成的答案以英文作答的方式录制成音频作为本节课讲授的听力题型,即“如何识别说话者身份”这一内容的引入材料。在此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巧妙地由环境保护、垃圾分类这一当下热门话题自然地引入本节课听力新题型的讲解,极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更为扎实丰富。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灵活与创新,通过合理、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嵌入专业知识的教授当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向正确、健康的道德方向发展,充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主动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促进教学改革过程当中的作用。既可以自然而然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效果和学生获得感。
(三)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习近平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不是哪一门课哪一个老师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同推进、统筹安排。因此,各门课程教师均应该提高认知,明确自身的育人职责,“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正因如此,对高校教师,包括高校英语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是否具备一定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是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引入课堂的根本所在[4]。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能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断丰富思政知识,给学生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建设课程思政的良好局面,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宁.雅思听力测试的真实性及其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6).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9(10).
[3]本报编辑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刘瑛.课程思政视角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9(11).
资助项目:成都大学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编号: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