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培育

2020-09-24缪芳

文教资料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缪芳

摘    要: 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引领下,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并非空谈,需要大格局、大思路的统筹领导,更需要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课程思政的开展给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课程思政和职业素养培育齐头并进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培育    课程思政

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现代职业人的两个基本要素[1](121-124)。高职院校是高技能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所谓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2](78-8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命力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轻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问题,影响学生成长成才。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思政类课程进行学生思想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课程作为补充。邱仁富[3](109-113)认为“思政课程”体系是有边界的。这种边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开展给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渠道。“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基本含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4](84-85)。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如何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功能,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们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一、一些高职学校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技能教育,轻视职业素养培育。

目前,高职院校学校教育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培育,在职业素养培育上存在重视度不够、培育体系不健全、专门化的职业素养类课程较少、职业素养培育方式单一、具体措施不到位、显性要求不突出、考核评价不够等问题。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职业可持续性。

(二)职业素养培育与职业需求脱节。

因缺乏对企业和行业用人需求的清晰认知,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上与社会和行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职业素养不高。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行业职业素养的清楚认识。一方面学校在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职业技能的对接,缺乏职业素养的综合考量,另一方面企业和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缺乏总结和提炼。职业素养培育与职业需求的脱节会导致学生无法实现跟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忠诚。

(三)缺乏对职业素养培育的价值认知。

职业素养培育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在专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职业素养培育一方面是人才培养的必需,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目前,职业素养培育的价值具有隐藏性,高职院校无法从具体的衡量指标上获取,对职业素养培育的价值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和价值观引领性。职业素养教育价值认知的缺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質量,也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二、职业素养培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系

(一)以全面育人为根本,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思政是隐性的思政教育,职业文化素养的培育属于专业软技能范畴。课程思政是手段,通过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具有一定思想性和人文性的职业素养,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培育两者同向同行、协同推进[5](121-123)。

高职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活动中的一种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1]。此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实施,既可以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可以实现思想观念的培育和灌输,符合全面育人的教育要求。把虚化的价值观和思政内容落实到专业领域、职业素养培育、专业人才建设中,最终实现全面育人,提高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职业素养培育是课程思政的落脚点。

从学生教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所要求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职业素养的培育本质是职业信念的培养。爱岗、敬业、忠诚等组成了良好职业素养的关键名词。可以说职业素养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领域的实现和延伸。职业素养是与专业课程教育相关联的课程思政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职业素养培育是课程思政对专业教育的服务,同时是课程思政效果的度量和呈现,是德育实效性的具体体现。

(三)课程思政是职业素养培育的工具和载体。

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课程中涉及职业文化和素质的内容受到课时、授课内容的选择、教师个人因素、学生的喜好等方面的影响被老师经常性带过或者忽视。从根本来说缺乏课堂教学的工具和载体是职业素养培育比较核心的问题。另一方面主题性的思想政治和职业文化类课程,如毛泽东思想概论、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与就业等课程,因为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学生的接受程度等的影响,无法吸引学生,导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可以说,思政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缺乏融合是关键。课程思政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上给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既是思政教育的落地,又是专业知识文化性和价值性的延伸。

三、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強化职业素养培育效果

(一)做好专业人才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的,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首先,要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育人导向,明确立德树人的首要目标,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育人目标。其次,细化育人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要求,在课程体系中落实人才培养育人目标很关键。另外,做好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现思政培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在专业课程中的系统性。把课程体系中工具性、专业性的课程协同统一到人文性、价值性、系统性的教育系统中,实现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理性价值的结合。做到课程体系的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形成课程体系的职业素养培育“基因序列”。做好课程体系中不同类型课程在育人目标上的分级分类,实现思政目标的具体落地。

(二)课程设计是灵魂。

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也是职业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周乐瑞等[6](23-26)认为当前我们在课程改革中面临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等核心问题。因此,通过思政与课程教学的结合,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是关键。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上,明确思政和职业素养培育目标。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把职业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思政点的选择要科学取舍,抓住核心和关键要点,进行有效和精准契合。一方面,找准契合点,另一方面,思政点的选择和专业教育要无缝对接。撇开深奥的思政理论,用专业基因细化思政内容,把思政观点细化到专业知识中,如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并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运用在职业活动中。从课程考核上看,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和维度,通过有效考核衡量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育是关键。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无论是技能教育还是思政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专业课程教师首先应该拥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课程思政的挖掘,需要教师增强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和同一性。专业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可操作性突出,专业理论知识覆盖面广。教师应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内容本身提升课程的文化层次,突出课程的文化性,实现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殊途同归,不仅是课程思政的要求,而且是课程建设的要求。另外,教师要做好课程育人功能的考核设计,包括考核方式、考核指标的确立及考核的具体实施。这也是衡量教师思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是现代思政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能力之一。可以说,专业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价值实现和课程职业素养培育效果。

(四)了解和把握学生共鸣点是必需。

强化课程思政效果,找到大学生与思政内容的共鸣点是关键。共鸣点的寻找体现在内容、形式、表现时间和表现方法上。专业课教师作为与大学生走得最近的一线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通过日常学习生活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切入点,也就是思政内容点。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习惯、方式等,找到在形式、时间和表现方法上学生易于接受的课程思政内容和表现手法。如,发现现代学生浅阅读特点,要求教师在思政点的选择上一定要浅显、形象化、具有可直接获取性。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教育的同一性。信息时代,大学生对于碎片化知识的依赖和兴趣度,给专业课程老师开展课程思政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李睿淳.“现代职业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及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5).

[2]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1).

[3]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4]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

[5]叶莲.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J].大学教育,2020(03).

[6]周乐瑞,徐涵.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审视与反思[J].职教论坛,2015,33.

[7]王清玲,潘宗秋.高职院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困境与出路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6(05).

[8]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理论教育,2018(03).

[9]黄芳,范兰德.高职院校职业文化教育的内容构建分析[J].职教通讯,2018(21).

[10]韩喜平,李帅.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师职业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11]王红雨,张瑞中.通识课程如何面向职业素养?——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的目标、实践与生成逻辑[J].现代大学教育,2019(06).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效能研究”(课题编号:C-b/2015/026);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